(共43张PPT)
1 古诗三首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儿童活动的诗。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看看同学们还能回想起来吗?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
儿童疾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总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是和儿童的活动有关。
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的停顿节奏在课本中把古诗的停顿划分好,并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齐读古诗,结合预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在这三首诗中,儿童分别用什么来代指?
2.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
古诗 儿童的代称 活动
《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弄冰》
《村晚》
童孙
稚子
牧童
学种瓜
弄冰玩耍
骑牛吹笛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
57岁以后,他退职闲居,在苏州石湖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这组田园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这些诗描写了农村一年四季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
解诗题
一年四季
各种兴致。(兴:兴致。)
题目:一年四季田园的各种兴致。
杂兴:指随性写下来的,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结合注释,翻译古诗的内容。
昼:白天。
儿女:成年男女。
各当家: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童孙:小孩子。
耕织:耕耘织布。
译文:
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不懂得耕织之事,却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活动环境:农忙时的村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请同学们根据这两句诗,说说诗中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农耕规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荀子 王制》
初夏
夏季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
时间:“昼”“夜”
人物:“儿女”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从这两句诗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我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人们白天在地里干活的场景,有的挥着锄头在除草,有的流着汗水在田地里拔草,累得满头大汗。
女人们点着油灯,坐在纺车前抓紧时间纺织。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的动作应该是怎样的呢?
体现孩子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儿童的动作应该是生疏、笨拙的。
从这两句诗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从动作和神态两方面思考)
我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小孩子蹲树下,其中一个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放在挖好的坑里,并盖上土,另一个孩子拿着水瓢浇了一些水。看着种好的种子,他们笑了起来。
中心思想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诗人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荣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语速稍缓,“学种瓜”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
朗读指导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为官期间,尽己所能,兴除利弊,不遗余力。
退隐家乡后,十年时间,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流,他参与劳作,他将所见所闻用诗的方式记录下来。
儿童频频出现在这六十首田园杂兴中,他向世人展示着未泯的童心。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其诗题材丰富,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诗风独具特色,世称“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
稚子弄冰
解诗题
幼小的孩子
玩耍
题目:幼小的孩子在玩冰。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
“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结合注释,翻译古诗的内容。
弄:玩耍。
脱:取下。
晓:天刚亮的时候。
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接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成为“编钲”。
磬 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声一样穿越树林,忽然冰块落在地上,发出如玉石破碎一般的声音。
(活动环境:寒冬时的村庄)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描写幼童玩冰的样子。
读诗句,思考幼童在取冰和穿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动作描写
取冰:欣喜
穿丝:小心
比喻,把穿了彩丝的冰块比作银钲。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从这两句诗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我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童将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开心地拿在手中,然后将彩丝小心翼翼地穿过冰块上的孔,将彩丝绑好后,就当做银钲来敲打。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读诗句,思考幼童在敲冰和碎地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动作描写
敲冰:得意
碎地:懊恼
比喻,把敲打冰块的声音比作玉磬的声音。
比喻,把冰块落地的声音比作玉石破碎的声音。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从这两句诗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我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脸稚气的小孩神情得意地敲打着冰块,发出悦耳的声音,突然之间,冰块落地,发出的声音如同玻璃破碎一般,小孩皱起眉头,懊恼了起来。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有形有色
声音清脆
从色泽、形态、声音三个方面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
中心思想
《稚子弄冰》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孩子们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时的得意、冰碎时的懊恼一一呈现,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朗读指导
边读边想象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试着通过语气和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
作者简介
雷震,南昌(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村晚
解诗题
乡村
题目:乡村的傍晚。
傍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结合注释,翻译古诗的内容。
衔:用嘴含,用嘴叼。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泡,使渗透。
归去:回去。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译文: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活动环境: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写景。(视觉、静态描写)
这两句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衔”“浸”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挂在山头、倒映水中的景象。
拟人
两个“满”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
诗中描绘了草、池塘、水、山、落日等景物。诗中的“草满池塘”和“山衔落日”结构相同,对仗工整。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写人。(视觉、听觉。动态描写)
从这两句诗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牧童吹笛图
调皮天真
悠闲自在
我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着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悠闲地吹着,笛声虽然没有节奏、不成调,但是可以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
中心思想
《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吹笛图,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语速稍缓,重读“ ”的字,画“____”的词语尾音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
画线字词尾音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朗读指导
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古诗 人物 干什么 活动环境
《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弄冰》
《村晚》
童孙
学种瓜
农忙时的村庄
稚子
弄冰玩耍
寒冬时的村庄
牧童
骑牛吹笛
夕阳西下时的池塘边
相同之处:
都是写儿童的生活
不同之处:
儿童活动环境不同
请将这三首古诗描绘的画面取名为_______图。
《四时田园杂兴》 ____________图
《稚子弄冰》 ____________图
《村晚》 ____________图
童孙种瓜
稚子弄冰
牧童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