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16:1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回信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文学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有以下几种类型:
《报……书》,如:《报任安书》司马迁
《与……书》,如:《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如:《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答……书》,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文体知识
王安石
司马光
提议:变法
来信:反对!
回信:反驳!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议论文
立论文
驳论文
立论:提出自己的针对性观点
驳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第一层 某启:昨日蒙教
第二层 窃以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第三层 虽欲强聒……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自称
·
陈述
-------
以前
今:现在
**敬启
·
承蒙
-------
交往
礼貌性套语
打感情牌
·
经常
妆成每被秋娘妒
·

大王来何操
·
方法主张
判断句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矛盾结果
原因:对事不对人
目的:人身攻击×
理性讨论√
维护感情√
改变主张×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聒噪
见谅

“辩”

“鲁”
·
=反
-------
对待
-------
原因
·
希望
·
或许
短信×
长信√
写信原因:视遇厚,不宜卤莽
·
蒙受
·
表被动
同义复指
·
代词,我
总领全文 第一层 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 写信目的:人身攻击×理性讨论√
维护感情√改变主张×
第三层 写信原因:视遇厚,不宜卤莽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àng)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第一层 盖儒者所争……而天下之理得矣
第二层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致天下怨谤也
第三层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句首发语词
关键原则:名=实
名实不符
·
表示结果,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判断句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
反驳侵官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反驳生事
状后
状后
名正言顺
·
施行
状后
·
表承接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反驳征利
反驳拒谏
·
批驳
·
排斥
·
预先
驳论
第一层 第二层(名) 第三层(实)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固前知其如此
驳论
第一层 第二层(名) 第三层(实)
名实 原则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辟邪说,难壬人
致怨谤 固前知其如此
驳论
第一层 第二层(名) 第三层(实)
名实 原则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固前知其如此
驳论
第一层 第二层(名) 第三层(实)
名实 原则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辟邪说,难壬人
致怨谤 固前知其如此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一层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第二层 盘庚之迁……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第三层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得过且过,苟且偷安
·
顾念,忧虑
状后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受命于人主”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之)而不汹汹然?
-------
得过且过,苟且偷安
·
顾念,忧虑
状后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受命于人主”
恼羞成怒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盘庚迁都
经过长期思考,盘庚决定迁到殷这个地方。殷处于黄河之北,洹水之滨,从政治上来说,离旧都比较远,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摆脱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从经济上来说,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从战略上来说,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同时控制四方诸侯。但是,当盘庚提出迁都到殷之时,遭到了大多数王公贵族的公然反对,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奴隶起来闹事。
盘庚迁都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怨恨,抱怨
-------
不仅
·
n.计划
·
v.考虑
判断句
事实论据


胥:1、胥吏:古代的小官。
  2、万事胥备:全,都。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状语后置
-------n.→v.
·
n.
·
v.
·
领教
假设让步
立论 第一层 事实论证 (论据一: )
第二层 (论据二: )
第三层 假设让步
立论 第一层 事实论证 (论据一:社会现象)
第二层 (论据二:历史事件)
第三层 假设让步 (表明立场:坚持变法)
立论 第一层 事实论证 (论据一:社会现象)
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不逊国事、同俗媚众
上欲变此,我欲助上
第二层 (论据二:历史事件)
第三层 假设让步 (表明立场:坚持变法)
立论 第一层 事实论证 (论据一:社会现象)
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不逊国事、同俗媚众
上欲变此,我欲助上
第二层 (论据二:历史事件)
盘庚迁都
第三层 假设让步 (表明立场:坚持变法)
立论 第一层 事实论证 (论据一:社会现象)
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不逊国事、同俗媚众
上欲变此,我欲助上
第二层 (论据二:历史事件)
盘庚迁都
第三层 假设让步 (表明立场:坚持变法)
不事事,守前所为=罪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不胜
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区区:1、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愚笨
  2、区区小事:小,少
古今、正反对比
假设让步
(目的)态度:情感--政事
(原因)短信× 长信√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总领全文:写信格式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
司马光指责vs王安石反驳
驳论(守):先破
立论(攻):后立
书信套语
结束语
驳论过程 中心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驳论过程 中心论点 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谤”的指责,表达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论据
论证方法
驳论过程 中心论点 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谤”的指责,表达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
驳论过程 中心论点 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谤”的指责,表达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论据 理论论据:名实相符的原则
事实论据:社会现状、盘庚迁殷
论证方法
驳论过程 中心论点 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谤”的指责,表达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论据 理论论据:名实相符的原则
事实论据:社会现状、盘庚迁殷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假设让步
提问:王安石为什么选择变法?
提问:王安石选择变法之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提问:那么天下人为什么怨谤,又为什么汹汹然呢?
提问:司马光认为天下人为什么怨谤,又为什么汹汹然呢?
“人(百姓)” “士大夫” “皇上”
“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提问:面对众人的反对,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生平
语言特色
① 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
柔 刚
语言特色
① 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
柔 刚
昨日蒙教;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辟邪说,难壬人;
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不事事,守前所为。
提问:柔中带刚的语言特色,是否有何深层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王安石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全然剑拔弩张,不伤害朋友之间的情面,亦不伤害同僚之间的和气。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有力量。
②言简意赅,客观清晰,论点鲜明。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③ 立场坚定,驳论有力,有理有据。反驳的方法多种多样。
a.直接反驳对方观点,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反驳对方立论的根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c.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1)通假字
①于反复不宜卤莽:同“鲁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②不复一一自辨:通“辩”, 辩解
文言知识
(2)一词多义
①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缘故);故略上报 (所以) ②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ù 制度);
度义而后动 (duó 考虑)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 计划、主张) ③理:而天下之理得矣 (道理);
为天下理财 (治理、整理) ④ 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用来、所拿来);
故今具道所以 (……的原因)
⑤见:终必不蒙见察(表被动);
冀君实或见恕也(代词,我)
(3)古今异义
①故略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②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 ③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④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 ⑤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⑥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⑦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4)词类活用 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5)文言句式
A. 判断句 a.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b.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c.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d. 胥怨者民也
B. 状语后置句 : a.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b. 受命于人主
c.以授之于有司
C. 宾语前置句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 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有人说,懒惰是人的本性,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这时候我们可以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他的观点。请同学们填写下面的表格。
驳论文 论点 论据 论证
驳论
立论
mēng
蒙骗:欺骗
瞎蒙:胡乱猜测
méng
启蒙、蒙昧:愚昧
蒙蔽:遮盖
蒙难、蒙尘:蒙受、承受
蒙蒙细雨:形容雨点细小
měng
蒙古族


制度、法度: 法则,标准
考置之度外:n.考虑,打算
度日、度假:度过
duó
忖度,揣度,审时度势:v.推测,考虑

启封:打开
启蒙、启迪:开导
启程、启用:开始
书启:书信
某启:用在书信的开头或结尾,表示自谦,相当于禀告或陈述


技术、艺术、武术:技巧
战术、权术、心术:方法

待我不薄=待我厚:不刻薄、对人好
厚此薄彼:重视、推崇
厚望:深,重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人
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有时、间或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或许
或王命急宣(《三峡》):如果
不可或缺:稍微
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挽救宋朝政治危机
三冗:冗员、冗兵、冗费
内忧外患:
背景
北宋
农民起义
东北契丹族
西北党项族

王安石变法
冗员 冗兵 冗费
取士之法 强兵之法 富国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保甲法 裁兵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青苗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