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李佩甫小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李佩甫小说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16: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李佩甫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虫嫂
李佩甫
虫嫂是老拐的女人。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所以,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拿现在的说法,她几乎就是全村人的“开心果”。
新婚第二天一早,当太阳挂在树梢上的时候,远远望去,人们看见村口滚动着一个巨大的“刺猬”。那“刺猬”背对着朝阳,看上去毛炸炸的,还一歪一歪地滚动着。一直到近了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是老拐家的新媳妇,背着一个大草捆。很能干哪。
老拐的新媳妇已把身上的新嫁衣脱下来了。她本来个小,身上穿着老拐的旧衣裳,背着这捆草,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刺猬。尔后,当她去牲口院交草的时候,大队会计五斗给她看的磅,称出来竟有七十二斤!五斗“呀”了一声,会有这么多?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就这新媳妇,虫嫂,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于是,会计说,哎,脚,你那脚,挪挪。她擦了把汗,笑着,不好意思地把脚挪开了。再称,五十二斤半。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才挣十分。队里规定割六斤草算一分。扣了水汽,她一个人早上就挣了八分半。
她就是个“虫儿”。在无梁,“虫儿”就是小的意思,也是低贱的意思。通常是对一些看不起的人的蔑称。刚嫁过来不久,虫嫂就落下了很不好的名声。从此,人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虫窝蛋。简称:虫嫂。
在无梁,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
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她人小一号,水桶也是小一号的,从娘家带来的。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在井上打水时,她不让人搭手,说:会。我会。就是辘轳把儿太长了。人们又笑。
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可她不会编席。她是无梁村惟一不会编席的女人。她身量小,指头太短,编不了丈席,也试着编了几次,每次都欠尺寸,不合格。收席点的老魏说:她的尺子小一号。那时候,粮食是队里分的,而油盐钱全靠编席来挣(编一张大席可挣一毛五分钱)。虫嫂不会编席,就从娘家逮了一窝小鸡,靠着“鸡屁股银行”,总算能换个油盐钱。老拐腿瘸着,干不了重活。再加上两人结婚时,老拐欠了一屁股的债,那日子就更加艰难些。
日子虽然难过,可也过了。她会爬树,身量小,却灵活,猴子一样。春天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捋些槐花、榆钱,掺和着吃。她还会做“鲤鱼穿沙”,就是玉米掺加榆叶儿煮着吃,我吃过一次,也挺香。这年夏天,队里菜地先是少了一垄茄子,尔后又少了一垄辣椒。于是人人都怀疑是虫嫂偷了,却没有证据。治保主任曾建议说:搜,挨家挨户搜。却被老姑父否决了。老姑父说:几个茄子,算了。
虫嫂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头上勒一方巾,三天就下地了。人们说,虫嫂,可不敢哪,迎了风,就出大事了。她说,没事。我皮实。奇怪的是,就虫嫂这样的小小身量,却一拉溜生了三个孩:两男一女。也许是因为她个子低的缘故,她对“大”有无限的向往。她的三个孩子统称为:国。大国,二国,三国(老三是女孩,也叫花,国花)。她生了一群“国”。她说是“国家”的“国”。全是嗷嗷待哺的货色。由于头生儿回了奶,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靠她嘴对嘴喂活的,她先把蒸好的红薯嚼一嚼,而后用嘴,或是手指头抿在孩子的嘴里。当三个孩子牙牙学语、满地滚的时候,她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小偷了。
此后人们也就习惯了。一天劳动下来,很累,在村口上拿虫嫂逗逗趣儿,人们很快活。于是虫嫂就成了人们日子里的“盐”。日子很苦,人们还是笑嘻嘻的,有盐。
一天夜里,老姑父突然对我说:丢,你见过鬼么?我说:没见过。老姑父说:要不,今晚我领你长长见识去。夜半时分,老姑父领着我潜入玉米田旁边的老坟地里。天很黑,四周寂无人声,萤火虫一闪一闪亮着,我吓得头皮发麻,头发梢儿都有点抖了,忙把眼闭上……只听老姑父说:就快出来了。我大着胆睁眼一看,就见一团黑影,像旋风一样从玉米地里冒出来,时隐时现,一忽儿一忽儿地飘……怪吓人的。
玉米叶沙沙响着,一股黑气像是拨云穿雾一般从玉米田里游出来。在黑森森的玉米田里,在弥漫着夜气的星空下,先是有波浪一样的夜气把玉米棵分开去,接着是风的响声,随风流出来的是一个圆滚滚的东西,就像是滚动着的老鳖盖子……看得我眼皮都要奓了。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是人。
是虫嫂。
(选自李佩甫《生命册》,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这句话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虫嫂因个头矮小,挑水行走的艰难。
B.因为个儿小、低贱、被蔑视,人们就称她“虫嫂”,但虫嫂的三个孩子都冠以“国”名,这是因为她有着朴素的愿望,对“大”有着无限的向往。
C.虫嫂变成小偷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当生育了三个孩子后,她就越发有名了,这说明虫嫂是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甘沉沦的农村妇女。
D.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北方农村生活画面,勾勒了无梁村虫嫂异化的人生轨迹,在无奈和悲凉中凸显了生命的伟大。
2.老姑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同样作为普通农村妇女形象,虫嫂和祥林嫂有些相似之处,又远比祥林嫂幸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相似点和不同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败节草(节选)[注]
李佩甫
李金魁略显口吃的毛病是上县一中时才产生的,现在这种病态症状越发明显。
临上课时,“大嘴”突兀地一把拽住李金魁说:“结巴,我那支蓝杆笔找不到了,是不是你拿了?”
李金魁一怔,说:“啥、啥、啥……笔?”
“大嘴”学着他的结巴语气说:“你说啥……啥……啥笔?钢笔!”
“哄”的一下,同学们笑了,立时都围了上来,他们都望着他,那眼光很复杂。于是,李金魁沉默了片刻,说:“是,是我拿了。”
“大嘴”得意洋洋他说:“哼,我想着就是你!下课给我拿回来!”
人们的目光像箭一样在李金魁的身上射来射去,可他却一声不吭,他再没说什么……
第二天上午,在众目睽睽之下,李金魁匆匆走进教室,把一支蓝杆钢笔放在了“大嘴”的课桌上。“大嘴”拿起笔看了看,有点诧异:“我的笔好像……是这一支么?”
李金魁说:“是、是。”
刚刚上了两节课,坐在前边座位上的李红叶“呀”了一声,说:“我这儿多了一支笔,这支笔是谁的?”
同学们全部看着那支笔,而后又齐刷刷地回过头去看“大嘴”……“大嘴”大张着脸愣了一会儿,才说:“我的我的,是我丢的。”
此刻,李红叶拍案而起,厉声说:“冯相义,你怎么能这样?!你太不像话了!”
“大嘴”看了看李红叶,又望望李金魁,嬉皮笑脸地说:“这关你什么事?我又没逼他……”
这时,李金魁冷冷地看了“大嘴”一眼,看得“大嘴”身上一寒,竟乖乖地把那支笔给李金魁送过来了……
晚上,李红叶突然来到李金魁的寝室门前,高声叫道:“李金魁,你出来一下。”
已是秋末了,风寡寡的,带些微的寒意。可人的心却很热。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校园后边的操场上。天很高很远,碎碎的月亮,月光撒下一地银白,周围汪着片暧暧昧昧的黑,不远处校舍里的灯光亮着一盏一盏红,显得很温馨。李红叶默默地说:“你为什么要承认呢?你不该承认的。”
李金魁一张嘴就噎住了,话一直在喉咙里卡着,他过了一会儿才说:“人、人家、怀怀……疑咱咱咱……”
李红叶说:“他怀疑你,你就承认么,他要怀疑你杀了人,你也敢承认?”
李金魁不语……
李红叶说:“那支笔是你在商店里买的,对吧?”
李金魁说:“是。”
李红叶望着他说:“要是那支笔找不到怎么办?你不就成……偷了么?”
李金魁说:“偷偷、偷就偷吧。人家已已、经怀疑了。我、我就是不承认,他也照、照样怀怀疑……一个穷字在我脸上写着,他能……不怀疑么?”
李红叶很惊讶地望着他:“人家一怀疑,你就认了,也不解释?”
李金魁说:“他怎么就不怀疑你……你呢?他怎么就不怀疑别、别的人呢?他怀疑就说明他认定是我了,解释有什么用?”
李红叶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李金魁说:“这就是穷人的逻辑。”
李红叶知道,李金魁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校长的女儿李红叶对他很有好感。有一段时间,李红叶总是悄悄地给李金魁送吃的,有时候是两个白馍,有时是一个鸡蛋,偷偷地塞到李金魁的课桌抽屉里,不让任何人知道。而李金魁却总是不动声色地给她退回去。这在两人中间成了一种较量,一种意志的较量,你送,我就退,你越退,我越送。终于有一天,李金魁烦了,他找到李红叶说:“李、李红叶,你你你……别再送了。你你……也别可怜我。我一个乡下人,你可怜我耽误事。”李红叶也冷着脸说:“我为啥要可怜你?谁给你送了?你怎么知道是我给你送的?是你自己心里有鬼吧?”李金魁说:“那那、那好。我给你说,你要再送,我就吃了,我吃也白吃,吃了也不感谢你!”李红叶说:“你吃不吃关我什么事?谁让你感谢我了?!”说完,她扭头就走,走了几步后,她在心里忍不住笑了。……
此后,李红叶再送什么,李金魁就吃,吃了也不理她。他想,我就这样,“肉包子打狗!”她就不会再送了。谁知,她送得更欢了,甚至动员当校长的父亲给李金魁申请到了每月可以补贴六块钱的助学金!
寒假快到了,临放假前的一天,李红叶在收拾书包的时候,突然在书包里发现了一包软绵绵的东西。她悄悄地打开一看,竟是整整一打手绢!在那时候,她虽然是校长的女儿,一次也没见过这么多手绢。十二条啊,整整十二条!
傍晚,在县城边的小桥上,李红叶截住了背着铺盖卷准备回家的李金魁。她一见他,就激动地说:“李金魁,你呀你呀……谁让你给我送手绢了?!”李金魁站在那里,连头都没抬,说:“你、你……弄错了吧?我我……连饭都吃、吃不饱,我会给你送手绢?!”李红叶一怔,说:“不是你是谁?你还不承认?”李金魁说:“我早就给你说过了,我、我是个吃白食的。我会干那种事?”说着,他把铺盖卷往肩头上一撂,径直走去了。李红叶没有办法了,喊道:“你真无赖呀,李金魁!”李金魁立时勾回头说:“城里人,你这话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十足的乡下无赖!”
(有删改)
【注】节选自李佩甫的中篇小说《败节草》。败节草是中原地区常见的一种无人留意的野草,生命力极为顽强,李金魁从它身上学到了“小处求生,败处求存”的生存之道。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嘴”毫无根据就认定李金魁拿了他的蓝杆笔,就是因为李金魁是来自乡下的穷学生,这一情节凸显了环境对李金魁的强大压力。
B.碎碎的月亮,盏盏闪亮的灯光,文中秋末晚景的描写颇为温馨,一扫“拿笔”闹剧带来的阴冷,烘托了李金魁的坚韧和执着。
C.李红叶这一形象既有揭示“拿笔”真相的作用,又有引出李金魁“灵魂”真相的作用,正是她的介入,李金魁的形象才得以跃然纸上。
D.作品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描写颇有特色,李金魁说话通篇结结巴巴,唯独最后承认自己是无赖一句通顺自然,耐人寻味。
5.关于李金魁所认为的“穷人的逻辑”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穷人只能逆来顺受,而不可强作抗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B.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以沉默固执甚至自轻自贱的姿态来抵御强大的环境压力。
C.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凡事不必太在意,而要大智若愚,宠辱皆忘,看淡世间一切。
D.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一种无底线的退让,这是只求生存、没有坚守的病态心理。
6.李金魁家里穷,连菜也不舍得吃,却送李红叶十二条手绢。这一细节看似不真实,其实是合乎情理的,试作说明。
7.少年李金魁身上有一种败节草精神,节选部分哪些情节可以反映这种精神?请试作概括,并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窖
李佩甫
炳老实,日子就由女人撑着。
炳家女人天生肌瘦人,杆儿样。人轻便,活净,走路带风。你看她扫地吧,轻描描的,地就扫了,院子里总是光光的。你看她做饭吧,不声不响的,饭就做了,还一样儿一样儿。你看她说话吧,软软的两句,就叫人想好久还翻不过理来。人总是笑着,那笑在眼上,微微的,叫里里外外的人熨帖。炳家人口众,上有老下有小,一窝子吃货,日子必然紧巴。可炳家女人不焦不躁的,款款就应付了。吃饭的时候,女人先给炳盛。炳算是一家之主,活儿重,出力大,量就足足的。而后是两位老人。老人上年纪了,牙口不好,做些软的,净面的,多些滋味。往下是孩子们,连稀带稠一锅吃,也有花样,能饱。家里人走出来,也都带着女人的一双手呢。衣裳破是破,补丁是补丁,可针线活儿细密、周正,穿在身上有模有样的,绝不招人笑话。
平日里,就见炳端着一碗红薯在饭场里吃。那碗海大。炳蹲在粪堆上,高擎着一只红薯碗,就像擎着一面旗帜,女人的旗帜。各家也都有蒸红薯吃的,可都没有人家炳家的红薯好。那红薯热腾腾的,块大,鲜,蒸得也好,看着很馋人。炳捧着这冒尖一海碗红薯,一块块往嘴里送,大嚼,实叫人眼热。
每年红薯下来的时候,村人们自然都把红薯藏在窖里。红薯窖挖在西岗上,家家都如此,只有炳家的红薯不坏。炳家的红薯从秋天吃过,经过漫长的冬季,又经泛醋一样的春天,那红薯从窖里提出来,提一篮是鲜的,再提一篮还是鲜的,总吃鲜的。别家呢,提一篮是坏的,再提一篮还是坏的,总吃坏的。那年月,一年红薯半年粮,乡下人过日月全凭红薯呢。春天是坏红薯的季节,别家的红薯都坏了,他家窖里的红薯咋就不坏呢?就有人问炳家女人,炳家女人笑笑,不说。再问也不说。
到了麦口上,家家都没红薯了,早就没有了。炳家还有。就一篮一篮地从窖里提出来,大锅蒸了,给邻家送上几块,让娃儿们尝鲜。
人们又问炳家女人,套着问。可炳家女人主意正,套不出。她还是笑笑,不说。
二年,出红薯的时候,人们都看着炳家。
在红薯地里,人们都瞅着炳家女人。炳家女人带着一家人上地挖红薯,汉子们做粗活儿,她做细活儿,仍是轻描描的。男人在前边挖,她跟在后边拾掇,腰一弯一变的,风摆柳样儿,不见多忙,就见一堆一堆的红薯在地垄上堆着。人们看见炳家挖出来的红薯一堆一堆放,也都一堆一堆放;人们看见炳家女人把红薯秧都编成辫儿,提起来一坨一坨往车上放,也跟着把红薯秧编成辫,一坨一坨往车上放。而后看炳家女人吩咐把红薯拉回去,也跟着往家拉;紧接着,看炳家女人去晾窖,就去晾窖;看炳家女人在红薯窖里铺一层细沙,也跟着铺一层细沙;炳家啥时往窖里放红薯,就啥时放红薯……除了炳家女人的细气劲学不来,其余的一样一样都跟着学了。可是,到了春上,红薯还是坏。仅是坏的少了些。
唯独炳家的红薯不坏。
总见炳端着一碗红薯在饭场里吃。那红薯招牌一样亮在人们眼前,看来看去竟没有一块坏的。
闲了,人们抽空就围着炳家的红薯窖看。别家的红薯窖在岗上,炳家的红薯窖也在岗上,地势是一样的。炳家的红薯窖是用木头做的十字窖栏,上边串一铁条,铁条上有锁,是一把老式锁,凑近看里边黑洞洞的,闻闻里边也有一股甜酸气。人们看了一遍又一遍,也看不出有啥出奇的地方。
后来又有人问炳家女人,女人还是笑笑。问急了,就说:“没啥,真没啥。”
人们不信,于是就说炳家的红薯窖里有仙家。
有人说,那红薯窖在岗脊上,有紫气,地脉好。
有人说,听见里边“哧溜儿”一声,白绒绒的,八成是“皮子”……
还有的说,是黄仙。里头住了一窝黄仙。八百年的黄仙成精了……
终有些不甘心的,就悄悄地问了炳家的小三。炳家三娃在学校里上学呢,小学三年级,人实诚,品德好,不会说瞎话,一套就套出来了。娃儿说:
“先吃小的,后吃大的。先吃坏的,后吃好的。”
说了,人们都默默地,再不问了,就想起炳家上上下下老小九口人,凭女人撑出一张脸面来,老不容易!杆儿样的女人,那日月像山一样,咋就挺住了呢?
麦天里,炳家女人会蒸一锅红薯端出来让人们尝。人们就夸几句,各自给娃儿拿上一个,不敢多拿。天蓝蓝的,就见炳家女人笑着,脸上的皱儿开成了一朵花。
“吃,都吃。”炳家女人说。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衣裳破是破,补丁是补丁,可针线活儿细密,周正”,既写出了炳家生活的穷困,也写出了炳家女人心灵手巧的一面。
B.炳喜欢“高擎着一只红薯碗”,是有意在彰显自家的红薯比别人家的好,可以看出炳爱慕虚荣、大吹大擂的性格特点。
C.“地脉”“皮子”“黄仙”等猜测,在表现村民探知炳家红薯窖秘密的迫切的同时,借他们思想中残存迷信意识点明了村民贫困的原因。
D.村民们在得知炳家红薯不坏的秘密后选择了沉默不问,是因为当秘密不再是秘密之后,人们对于炳家的生活也失去了兴趣。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红薯”为线索,人物的活动都与红薯有关,先后涉及挖红薯、储红薯和吃红薯,情节发展十分紧凑自然。
B.文中先后多次提到炳家女人的“笑笑,不说”“笑着,脸上的皱儿开成了一朵花”等,都是通过神态描写重在突出她温婉、坚强的特点。
C.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了客观叙事上,对人物的肖像和语言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如“杆儿样”“吃,都吃”等,生动地表现出炳家女人的形象。
D.前文以对炳家储存红薯的种种效仿和猜测来巧设矛盾,又以炳家三娃的话解开矛盾,突出了炳家女人持家的智慧。
10.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语言特色。
11.这部小说是作家李佩甫《村魂》系列中的一篇,你认为本文彰显了怎样的“村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虫儿窝蛋
李佩甫
在平原的乡村,“小虫儿窝蛋”一般都生长在沟渠边沿的杂草丛里,数量并不多,不经意你看不见它。我之所以和你说它,因为它与一个女人有关。在无梁村,这个女人被简称为“虫嫂”,是瘸子老杨的女人。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奇怪的是,就虫嫂这样的小小身量,却一拉溜生了三个孩:两男一女。也许是因为个子矮的缘故,她对“大”有无限的向往,三个孩子统称为“国”:大国、二国、三国(老三是女孩,也叫国,国花)。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靠她嘴对嘴喂活的,她先把蒸好的红薯嚼一嚼,而后用嘴,或是手指头抿在孩子的嘴里。
当三个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她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小偷了。可有一条,她只偷集体的,不偷一家一户的。治保主任问她:你要脸不要?她先说:要。又说:不要。治保主任问她:那你要啥?她说:娃饿了。开“斗私批修”大会的时候,虫嫂常常被勒令站在桌子上批斗。有人喊:小人国,翻个跟头。她真就在桌子上翻个跟头,看上去就像是玩猴一样。
因为偷,她在邻村的枣园里被一个光棍瞎眼老汉捉住了。从那一次开始,为了孩子们不挨饿,为了给老杨治病,每回偷时只要被捉住,她就用身体换,一直换到村里的治保主任,换到村里不少男人。虫嫂的行为遭到了全村女人的一致反对,女人们恨她恨到了极点。在一个大雨天,她们把虫嫂包围在场院里,剥光了她的衣服。虫嫂十分狼狈地在雨中奔跑着,鲜血顺着腿流到雨水里。她一边跑一边大声呼救,一声声凄厉地喊叫着叔叔大爷,救人哪救救我吧,婶子大娘们,饶了我吧……
可是这一刻无梁村的男人们都成了缩头乌龟,没一个人站出来,甚至没有一个人敢走进场院。女人们大喊着在场院里围追堵截,手里拿着鞭子、木棒、扫帚、木掀、皮绳,一边追着打她,一边嗷嗷叫着,用世上最丑的话大骂她。
三个国,一个五岁,一个七岁,一个十岁,从此以后,都不再喊妈了,都嫌她,恨她。都想走得远远的,都拼了命地读书。
到国花上中学时,虫嫂搬到了县城,租了间房,买了辆旧三轮,收破烂。
……
虫嫂去世了。临死前,她伸手去够那把破扇子。够了几次,没够着。临咽气时,她伸手指了指,喃喃地说我不连累人,我还有把破扇子。
虫嫂之所以从城里回来,是因为大月和小月的缘故。
据当了大半辈子村支书的老姑夫说,把虫嫂接到城里,本是国花的主意。她一是心疼娘,二是想让虫嫂帮她带一带孩子,于是就出面跟两个哥哥商量,说由三家轮流供养。大国只答应出钱,坚决不让虫嫂去家住。于是虫嫂就由二国和国花轮流供养,一个月一轮。可轮着就出了嫌隙了。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二国、国花偏偏在这件事上没商量好。到了这一年年关,赶上月小,只有三十天。三十号晚上,国花出差在外。女婿按一月一轮的规定,把生了病的虫嫂送到了二哥家门前。二国也不在家,二嫂不愿接,问大月小月怎么算,国花女婿把虫嫂放下就走了。
天寒地冻的,虫嫂在二国家门前坐了很久。她怎么也没想到,她会被女婿和媳妇晾在门外。
无梁村人又一次愤怒了!
安葬虫嫂时,村人以为她很有钱。她收了十二年破烂,都说她发了。可是,找遍了整个家,却没找到一分钱,只找到了一百零四份汇款单,上面写着吴大国、吴二国、吴国花的名字,还有那把破扇子。
全村人商量,要把大国、二国、国花揪回来,好好羞辱他们一番!不然就去县上告他们!还有的说,把那些邮局的汇单贴出来,举着拿到县上去,看他们脸往哪儿搁?!
就在这时,突然有个心细的女人拿起了那把破扇子,说怪了,虫嫂为啥老提扇子呢?有人说,是啊,她咽气时,指了又指,一再说:扇子……于是女人们拿着那把扇子,你看我看,传来传去,终于发现,那缠着布条的扇子把儿上果然有蹊跷。那布黑污污的,一层一层的。解了那些破布,发现里边裹着的竟是一个存折,存折上竟有三万块钱。
人们惊叹一声,说这个女人哪!
一听到这个消息,大国回来了,二国回来了,国花也回来了,都说是要争着行孝的。可村人把着村口不让他们进村。大国本来嚷嚷着说要跟村里本家人打官司,可问了律师后,就再也不吭了。
这三万块钱,由老姑父出面,经村委会出证明取出来后,给虫嫂办了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哦,对了,老姑父曾为虫嫂向我借钱,写过五张“白条”:一张是二国考大学的时候,一张是为国花找工作的时候,还有三张是虫嫂收破烂、她的三轮车数次被工商局没收的时候。
女人们,一个个哭着,把虫嫂洗得干净的,送进老坟里,与老拐合葬。
每到清明节,国花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她并不到村里去,只去坟地,烧一烧纸钱,哭了就走,不见村里任何人。
大国二国再没回来过,人们说,他们是没脸回来了。
又过了一些年,大国提拔了,当上了县教育局分管招生的副局长。无梁人听说后,又开始主动找上门去。去的时候,带些土特产:小磨香油、柿饼、花生什么的。还怕人家不让进门,心里打鼓,怯怯地、很孙子地叫一声吴局长,吴局长在家吗?吴局长倒也大度,客客气气的,不与村人计较,凡能办的事,也办。就这样,大国又与村人来往了。这时候,人们又说:大国人不赖,虽说当了官,挺仁义。
虫嫂的事,没人再提了,一句也不提,好像世上根本就没有过这个人。
“小虫儿窝蛋”,该长还长。
(节选自李佩甫长篇小说《生命册》第六章,有改动)
1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出现的那把扇子,有隐喻的意味。扇子夏天供人扇风,夏天一过就被弃置,极像虫嫂为丈夫和孩子奉献一生,最后却被弃在门外。
B.“人们惊叹一声,说这个女人哪!”,耐人寻味,表现了村人复杂的感情:既有震惊、敬佩,还有一点替虫嫂付出得不到回报的不值和不平。
C.“那些女人们,一个个哭着,把虫嫂洗得干干净净的,送进老坟里去了”,说明女人们保持了淳朴、善良的传统,也为当初打骂虫嫂而愧悔。
D.作者以厚重的艺术功力,表现了一个沉重异常的灵魂。虫嫂的人生轨迹,是一段或悲或喜或荣或辱的人生历程,写成了她厚厚的生命史册。
13.关于虫嫂的三个孩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虫嫂的不良行为,给年幼的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孩子们并不领情,他们以这样的母亲为耻。虫嫂的自我牺牲,更成了一个悲剧。
B.大国二国在母亲埋葬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国花只去坟地烧纸,不见村里任何人,说明他们与成长的村庄有距离感,对村民有发自内心的怨念。
C.大国是老大,当初的屈辱感最强,此时面对低三下四找上门来的村人,内心一定充满波澜。村人并没有表达真诚忏悔,这加强了讽刺的效果。
D.大国表现的大度和客气,并不与村人计较往事,说明时间冲淡了很多记忆,他也为当初自己的不孝行为而羞愧,所以此时看见乡亲比较亲切。
14.小说的首尾两处,都提到无梁村的一种小草:小虫儿窝蛋。删掉这两处似乎也不影响故事的讲述,加上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15.有人说,“无梁村”就是“无良村”,无良村里无好人,你怎么看?
【答案】
C虫嫂“不懂得自尊、自甘沉沦”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沦为小偷,是生活所迫。
①乡村淳朴善良一面的代表。老姑父对虫嫂充满宽容和同情。②推动情节发展。若没有老姑父的庇护,虫嫂无法度过艰难。③与一般人对待虫嫂的态度形成对比。
3.相似点:①勤劳②卑微③坚忍④受到嘲笑⑤充满母爱
不同点:①没有祥林嫂那么凄苦。②不在意周围人的嘲笑。③心怀憧憬,自强不息。④主动改变命运,无奈铤而走险。⑤有一点狡黠。
4.B“烘托了李金魁的坚韧和执着”错误,温馨的环境描写一般用来烘托美好的心情和性格,此处是为了烘托李红叶的善良和美好。
5.C“凡事不必太在意”“大智若愚”“宠辱皆忘”错误,结合接受“大嘴”无端指责的情节可知,李金魁的“穷人的逻辑”其核心是忍让,而不是超脱。
6.①这是李金魁知恩图报的表现。李红叶保护他,资助他,他知恩图报,便以手绢相送。
②这是李金魁自尊和不屈的表现,李金魁因贫穷而自卑,骨子里尚存自尊,他不愿平白无故地接受李红叶匿名的“施舍”,他以同样匿名的方式“馈赠”李红叶手绢,这是暗地里与李红叶的精神较量。
③李金魁每月得到六块钱的助学金,经济上有能力给李红叶买手绢。
7.①体现败节草精神的情节有:屈辱地接受无端的指责;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平时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刻苦学习;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
②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存之道,虽然卑微弱小,身处困境,但是绝不放弃,敢以孱弱而坚韧的生存方式对抗强大的现实环境。
8.A
B.“可以看出炳爱慕虚荣、大吹大擂的性格特点”理解有误,原文“平日里,就见炳端着一碗红薯在饭场里吃。那碗海大。炳蹲在粪堆上,高擎着一只红薯碗,就像擎着一面旗帜,女人的旗帜”,可知,炳更多的是以妻子为荣。
C.“点明了村民贫困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涉及村民贫困生活的原因。
D.“是因为当秘密不再是秘密之后,人们对于炳家的生活也失去了兴趣”错误,原文“说了,人们都默默地,再不问了,就想起炳家上上下下老小九口人,凭女人撑出一张脸面来,老不容易!杆儿样的女人,那日月像山一样,咋就挺住了呢?”,可知,并非“失去了兴趣”,是对炳家女人多了一份“敬重”。
9.C
A.“先后涉及挖红薯、储红薯和吃红薯”错误,原文“各家也都有蒸红薯吃的,可都没有人家炳家的红薯好。那红薯热腾腾的,块大,鲜,蒸得也好,看着很馋人。炳捧着这冒尖一海碗红薯,一块块往嘴里送,大嚼,实叫人眼热”,可知,原文最先写的是“吃红薯”。
B.“坚强的特点”理解有误。原文“就有人问炳家女人,炳家女人笑笑,不说。再问也不说”“人们又问炳家女人,套着问。可炳家女人主意正,套不出。她还是笑笑,不说”“后来又有人问炳家女人,女人还是笑笑。问急了,就说:‘没啥,真没啥。’”,可知女人的笑表现了她温婉、亲切,平易近人的个性特点,并不能传达她坚强的一面。
D.“巧设矛盾,又以炳家三娃的话解开矛盾”理解有误,并非“矛盾”,而是设置悬念,层层蓄势。
10.①语言通俗质朴,多用口语和方言词汇表达,如“轻描描的”“汉子们做粗活儿,她做细活儿”“细气劲学不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充满乡土气息。
②比喻的修辞。“风摆柳样儿”形象地说明了炳家女人身材的瘦弱和干活时的轻便。
③排比手法。文中村里人学炳家女人存放红薯的做法用了排比,“往家拉红薯”“晾窖”“铺一层细沙”“放红薯”等一系列做法,说明了村里人学炳家女人存放红薯方法的状态。
11.①关爱互助的人间温情,无论是炳家女人将自家的好红薯拿给乡亲们来吃,还是得知真相后人们“默默地,再不问了”,都体现了乡村中的温暖。
②勤劳乐观。炳家女人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面带微笑地撑起整个家庭。
③困境中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在“一年红薯半年粮”的艰苦岁月,包括炳家在内的村民们依旧顽强地生活,体现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命的韧性。
C“说明女人们保持了淳朴、善良的传统,也为当初打骂虫嫂而愧悔”错误。安葬虫嫂时,女人们的悲痛是真心的,但他们当初打骂虫嫂的行为并不“淳朴、善良”,而是“健全者的丑恶”;另外,“为当初打骂虫嫂而愧悔”,也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
13.D“说明时间冲淡了很多记忆,他也为当初自己的不孝行为而羞愧,所以此时看见乡亲比较亲切”错误。应该是身份、地位和权力,让大国有了“大度”“宽容”这些“优雅”的东西。14.①文章开头提起“小虫儿窝蛋”,展开了以此为题的虫嫂的故事,强调虫嫂的“虫”的含义,引出下文。②“小虫儿窝蛋”是长在平原乡村里的小草,也是努力活着的虫嫂的象征。她卑微低贱、渺小无助就像沟渠里的野草,但她也如这样的杂草一样在苦地里求活,在困境中求生。③文章末尾再次点题提到“小虫儿窝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更是深化主题,表明除了虫嫂,乡村中还有无数这样为了活着、为了养家糊口而受尽屈辱、失去尊严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生命如同野草,卑微、顽强。
15.不赞成。①无梁村中的人揪斗虫嫂,男人女人们羞辱她,这种群体的欺凌展现了人性的残忍,是“无良”的体现;②“无良”是特殊年代里人性的复杂和异化,不能简单地以“好人”“坏人”来评判;③无梁村的村民们自发阻止虫嫂的不孝儿女抢夺财产、体面地安葬虫嫂,老姑父多次为虫嫂借钱的行为,又展现了人性纯良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