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课 社戏 第2课时课件(共4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课 社戏 第2课时课件(共4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17:36:03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社戏
第2课时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1-3)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
看社戏前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2.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作为客人,“我”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我”,尤其是在看社戏前后。
②可以免念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
③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对于在城镇宅院中受束缚的“我”而言,是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
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虾“呆”的特点,“决不惮”
“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从心理、动作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虾的“呆”。把虾当人来写,绘形绘神。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品味语言
说明这些虾一向都是给“我”吃,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
3.“照例”二字说明了什么?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4.“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真的是牛“欺侮我”吗?
“高等动物”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戏谑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其实并不是牛欺侮“我”,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中,离农村生活很远,所以见到牛很害怕,不敢接近。
5.如何理解小朋友们的“嘲笑”?
小朋友们是善意的“嘲笑”,实际上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一方面表现了“我”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1.“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第二部分(4-30)
2.看戏前经历了一波三折,说说经过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转机。
波折一:叫不到船
伏笔
波折二: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蓄势
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没有大人相陪
转机三:双喜“写包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去看社戏前的波折。
①这本身就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
②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照顾,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一片“乐土”;
③写波折也是为写看社戏做铺垫,使文章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
[真题模拟]试从写景角度对第11、12段进行赏析。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
答题思路:(1)常见的写景角度:①动静角度(动态、静态);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③顺序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④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视、平视)。
(2)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知 内容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豆麦、水草发散的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笛声
作用:
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从侧面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速度之快,烘托了“我”去看社戏时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景物描写/衬托 “清香”“扑面”“朦胧”分别从嗅觉、触觉和视觉角度写两岸景物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月夜美景图,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扑”字,暗示了船行之快。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比喻/比拟 以“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两岸连山,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跑”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从侧面生动地写出了航船前进之快,与上文的“飞”字照应。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叙述视角 通过“我”的视角观察途中景象。“似乎”“料想”“也许”这三个词语都表示不确定,表达出“我”既感到新鲜、陌生,又急于辨认社戏所在地的内心体验。
4.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文中对戏台是怎么描写的?
角度 画面 感受 作用
远处看
稍近处看 /
近处看
近处看
远处看
模胡在月夜中
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
表现了“我”喜悦的心情
红红绿绿的动
表现了“我”喜悦、急切的心情
长胡子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
挤在船头上看打仗
表现了儿童喜悦、好奇的心理
小丑被花白胡子打
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表现了“我”喜悦的心情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
漂渺得像……红霞罩着了
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5.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为什么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写社戏的内容呢?
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不好看。
正面表现: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但“老旦”不停地唱着。
侧面表现:
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动作描写,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7.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
小伙伴们如此热衷于看戏,是因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不是戏剧的内容,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受,以及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的那份自由和乐趣。
8.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看戏回来时,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
9.“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蹿”字表现了什么?
运用比喻,新奇贴切,生动地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既富有童话色彩,又有水乡特色。
“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悦心情。
课堂讨论
讨论:“偷”,一般意义上是“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理解本文孩子们“偷”豆的行为?
我认为算是偷。
摘豆时,尽管大部分罗汉豆是阿发家的,且阿发也在场,但却没有得到大人的允许;吃完豆,他们也自觉心虚,“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希望借此掩盖自己偷豆的行为;六一公公知道后,虽然没有严厉责备他们,但只是碍于“我”是客人的面子。可见,对小伙伴的这种“偷”的行为,我们要引以为戒,千万不可模仿。
我认为不算偷。
从文中内容来看,他们摘的豆大部分是阿发家的,而当时阿发也在场;联系文章开头“我”在平桥村所做的乐事,所受的待遇,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大家热情招待“我”的一种方式。可见,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1.六一公公的责备有何特点?
六一公公无意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只是觉得他们踏坏了庄稼可惜。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第三部分(31-40)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为什么这么说?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文是一篇以童真和童趣来反映风景美、人情美、人性美的文章,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美体现在哪里。
风景美
看戏途中的景物:月夜水乡图
回望戏台的画面:仙山楼阁图
月夜返航的情景:儿童骑鱼图
人情美
“我”受到各种优待
伙伴们助力让“我”看戏成行
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人性美
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不论辈分:打了太公不算犯上
节奏美
几番波折 几次转机
主题美
美化 抒发怀念 理想式
小组合作
1、在本文中,共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 请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并概括性格特点。
“我” 双喜 阿发
桂生 六一公公
(1)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我们每天的事大概是掘蚯蚓...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的跟着。
(3)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4)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5)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向往野趣
向往自然
无拘无束
受照顾
怯生生
怯生生

天真好动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1)船又大,2)迅哥儿向来不乱跑;3)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聪 明
双喜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大方无私、热情好客
阿发
“没有。买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勤快、机灵
桂生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
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淳朴、好客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活动探究
你认为本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摇船好手
迫不及待
急于回程
欢快愉悦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板书设计
社戏
看戏前
看社戏
看戏后
随母探亲——平桥乐土
受到优待——伴“我”游戏
玩耍趣事——钓虾放牛
盼看社戏——戏前波折
去看社戏——月夜行船
看罢社戏——归航偷豆
戏后余波——六公送豆
怀念社戏——戏豆难忘
看到社戏——船头看戏
乐在其中
戏淡豆香
念念不忘
淳朴善良
无私友爱
课堂总结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朴实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后作业
1.《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