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4、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学习重、难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法指导】
1.故事导入法 2.快速阅读教学法
【导入新知】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晚年以回忆性散文随笔《随想录》最著名。
课文所选这两篇文章都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1942年,前后只有一天之隔。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和《月》,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精神,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谊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读准下列字音:
旸( )谷 撮( ) 姮( )娥 浸( )润
解释下列词语。
轰轰烈烈:
皓月:
【合作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作者歌颂了光明,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达标检测】(宋体小四加粗)
1、请你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示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白色——
白鸽——
玫瑰——
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