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18:5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勾画、摘录,了解养猫的故事,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及命运;
2.品读相关词句,体会“我”对猫的情感变化;
2.在理解文中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感悟文本中蕴含的哲思。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人物对第三只猫的感情。
三、学习过程
导入:老舍描写的猫温柔可亲,字里行间充满喜爱;琦君写了雪中胖圆圆的猫,不禁流露艳羡之情;而汪曾祺文中的猫念经嚎叫,常常令他厌烦不满。今天,我们一起阅读郑振铎的《猫》,他对猫怀有怎样的情感呢?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活动一:讲述我们和猫的故事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句话概括我们和猫的故事: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请生朗读,并说说读出了什么)
预设:读出了悲伤/哀愁的感情。(第一句话奠定了全文哀愁的感情基调)
2.我们和猫发生了什么事?利用表格来讲述三只猫的故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表格内容,简要概述(摘录关键词组合要点)三只猫的故事。提醒:讲述时要有情感变化。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外形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后来毛烧脱了几块,更难看了。
性情 很活泼,常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更有趣,更活泼。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越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忧郁,不活泼,懒惰。
家人态度 喜欢(三妹拿绳子逗着它玩;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更喜欢/宠爱(经常去寻它;它还会捉鼠;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都不喜欢,它在我家若有若无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同学们和老师会根据你的讲述绘制情感变化曲线图。[板书画图]
感谢同学的精彩讲述。在你们的帮忙下我也完成了曲线图。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感情变化图,你们会用什么词?
预设:一波三折
小结:三只小猫特点各不相同,我们养猫的经历一波三折,都经历了得猫-失猫的过程,我的情感也随之波澜起伏。其中有快乐温情,也有哀愁难过。
活动二:品读我养猫的情感变化
1.但在温情与哀愁之中,哀愁是我情感的主色调。三只猫的悲剧结局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情感震撼?请勾画出三只猫亡失后,我内心感受的词句,体会我的心情。
预设:天灾,人祸,己过。
2.第三只猫的亡失给我情感震撼最强烈,同时从详略来看,第三只猫的故事作者所用笔墨最多,那么第三只猫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下面我们聚焦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
默读15至34段。按时间顺序,勾画并概括出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变化。
初见:可怜,同情,不喜欢
过了几个月:冷漠。
春天变成了难看的壮猫:嫌弃,更不喜欢。
后来我认定它吃了芙蓉鸟时:愤恨
不仅是我,我们全家似乎都很气愤,我们找到语言描写,同桌互读,探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妻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凝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芙蓉鸟被害,我们很快就给第三只猫定了罪,全家把矛头都指向了第三只猫。我们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17-28段,要读出每个人的个性与情感。
面对人类的怒火和棍棒,第三只猫只能悲楚微弱地叫了一声“咪呜”,因为他不能说话。在他仓皇逃离的路上,他遇到了吃着可怜的鸟的腿的黑猫,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课前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第三只猫与黑猫的相遇。
小组讨论,推荐一篇跟大家分享,同时选出一个组员在分享后说出推荐理由。
预设:黑猫凶恶(写出了第三只猫的弱小、可怜)
黑猫故意设计拉三猫入伙(写出了第三只猫遭受的不平等对待)
黑猫也是可怜猫(相对于人,猫都是弱小的生命)
通过同学们的写作,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第三只猫它的弱小,它的可怜,它的无助,它的悲剧命运,而造成这一切的我知道真相后,我觉得我错了,我的情感变成了?
最后得知真相:难过、后悔 齐读29-34段
我难过的原因是什么?每人说一点,抓住关键词,联系文本找依据。
预设:①我冤枉了它,凭借主观臆断给猫定了罪。
②我妄下断语。导致我妄下断语的深层原因是我不喜欢它,对它有偏见。
③我虐待了它。我可以随意给它定罪,处置它,因为它是弱小的。
④我以强凌弱。没有平等对待生命,没有尊重生命
⑤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过失。让第三只猫失去了清白,尊严,对人类的信任,甚至是生命
小结:我的主观臆断,我的偏见,我的以强凌弱,这一切,造成了猫的悲剧。我们读的时候重音要读出来,内心的忏悔要读出来。师读一遍,生读一遍。我的难过和后悔在发现第三只猫死在邻家屋脊上是到达了顶峰,读,“我永无改正我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再一次回看三只猫结尾的句子,感受我情感的变化。
最后一句朗读重音加在哪?除了永不加重以外,还有哪个词加重?(养)文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养与被养”,而这属实是一种危险的关系——因为它决定了两个生命不平等的存在。你表现得好,我就喜欢你,你表现得不好,我就不喜欢你,我养你,我决定了你的权利和地位。我家永不养猫既有悔恨,也有誓言。自此,我要平等、博爱的对待每一个生命。【板书等于号,书写平等】
活动三:探寻养猫故事背后的深意
1.对于第三只猫的悲剧,作者为什么写“我”悔恨、反思,而不是妻子、三妹等?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作家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郑振铎,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学家等。1917 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郑振铎积极参与了倡导平等、博爱的五四运动。
总结:我倡导平等、博爱,所以我应该善待生命,同情弱者;我作为知识分子,我剖析自己,勇敢自省,更是让每一个人看到了自己不经意间地对于弱者的伤害。【板书:反省】
2.拓展延申。出示三句诗。齐读
请同学们说说每句诗写了和猫有关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写猫与作者写猫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言)
朝慵午倦谁相伴,猫枕桃笙苦竹床。——杨万里《新暑纳凉》
衔蝉毛色白胜酥,搦nuò絮堆绵亦不如。——李璜《以二猫送张子贤》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陆游《赠猫》
诗一写了猫型的枕头,是诗人纳凉的装备;诗二写猫的外貌,表达对猫的喜爱;诗三用贵重的盐换猫,表达对猫的重视;诗中写猫目的较单一;而郑振铎写猫意蕴丰厚,猫的命运就是弱小生命的命运,是一切自然弱小生命,也包括人类自己。
课堂总结:课文中的三只猫尽管遭遇不同,但它们的命运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弱小者,都无力抵抗来自外部对它们的损害。郑振铎说过:“在社会中有缺陷的人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人性需要反省,才能避免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