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石家庄二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图所示为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左右的牙雕蚕纹盅木质蝶形器,此盅四周绘有蚕纹。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河姆渡文化的居民( )
A.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 B.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D.逐渐萌生甲骨文字意识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文物上绘有蚕纹,这说明当时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项正确;
该文物不是陶器,不能说明河姆渡居民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A项错误;
该文物和农业生产无关,不能体现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C项错误;
甲骨文是商代才出现的文字,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河姆渡文化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图所示为吕思勉所著《秦汉史》的部分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节 新莽得政 ……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败 第二节 董卓之乱 ……
A.皇帝昏聩与戚官专权 B.党锢之祸与农民起义
C.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D.朋党之争与皇权衰微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后汉外戚宦官之祸"可知,东汉后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皇帝昏聩与戚官专权,A项正确;
农民起义在材料中没有提及,B项错误;
东汉没有藩镇割据,这是唐朝的历史现象,C项错误;
朋党之争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后汉外戚宦官之祸",结合东汉后期衰亡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千金方》中记载的耆婆万病丸、阿伽陀圆等方剂,都来自印度。此外,应用外国药物的方剂有59个,其中应用丁香的方剂10个,应用槟榔的方剂3个,应用砂仁的方剂1个。这说明唐代( )
A.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 B.丝绸之路畅通繁荣
C.中华文化圈逐渐扩展 D.中外医药交流较多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千金方》中囊括了部分来自外国的方剂,这说明外国医药技术传入中国,是中外医药交流较多的表现,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A项错误;
材料主要说明是中外医药交流,并不能体现丝绸之路是否畅通和中华文化圈的逐渐扩展,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医学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千金方》的内容,结合唐朝医学成就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4.(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据此可知,宋代( )
A.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B.政府放宽对商业贸易的控制
C.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D.外贸税收成为国库主要财源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规模较大,还设置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这说明宋代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的兴盛,并不能反映经济重心的转移,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放宽对商业贸易的控制,B项错误;
宋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而非主要财源,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据《史集》记载,元太宗窝阔台在建都和林后正式确立了驿站制度,设置了和林城到中原的驿道,道中每隔五程就设置一个驿站,由一个千户负责站内事务。此举旨在( )
A.发展交通运输 B.促进民族交流
C.开展边境贸易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窝阔台设置了驿站制度,这一措施使都城与中央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此举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发展交通运输和促进民族交流,更不是为了开展边境贸易,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元朝驿站制度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清朝在平定新疆地方势力叛乱的过程中,为保卫西北边疆安定,依“因俗而治”的原则设立了一个地方机构,用以总领军政事务。这一机构是( )
A.伊犁将军 B.北庭都元帅府
C.奴儿干都司 D.行都指挥使司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的设置,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A项正确;
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地方军事建置,B项错误;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C项错误;
行都指挥使司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清朝管理新疆地区的措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洋务运动将“术”“技”“艺”作为“末”和“辅”来对待,而在戊戌维新阶段,清廷却多次颁布上谕,明确指出施行西法(包括西政)是自强的唯一途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已被完全接受
C.师夷长技实践的成功 D.顽固派对国情认识深化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技术依然被视为“末”,但是在戊戌维新时期,清政府却认为施行西法(包括西政)是自强的唯一途径,这说明清政府对于西方的认识在加深,同时在探索自强的途径。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A项正确;
B项表述绝对,错误;
师夷长技实践并未成功,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顽固派的主张,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目的以及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正式以“它”作为纲领的是( )
A.维新派 B.同盟会 C.立宪派 D.兴中会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以及其对应的局限性可知,这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的纲领阐发而来的,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三民主义,与维新派、立宪派无关,AC两项错误;
兴中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没有革命纲领,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和来源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1928年11月至1929年1月,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召开。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提供了13271种展品。当时报纸评论道:“全国物产荟萃一堂,实远胜于历届各地所开之国货展览会。这场展览会的召开( )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C.获得了国内各界的广泛支持 D.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提供了13271种展品。当时报纸评论道:全国物产荟萃一堂,实远胜于历届各地所开之国货展览会”可知,召开博览会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
博览会并不能抵制西方侵略,A项错误;
博览会与反帝的高潮无关,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其获得广泛支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提供了13271种展品。当时报纸评论道:全国物产荟萃一堂,实远胜于历届各地所开之国货展览会”,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图所示是1938年漫画家廖冰兄创作的漫画《大和武士已经支撑不住了》。该漫画意在说明( )
A.抗战总体形势发生变化 B.中国即将取得抗战胜利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 D.中国的国力远胜于日本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38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大和武士已经支撑不住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和武士”喻指日本,该漫画说明日本已经不堪战争的重负,说明抗战总体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A项正确;
中国取得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和中国的国力远胜日本,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漫画信息,结合抗战相持阶段中日双方的形势变化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在“一五”计划规定的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有88.8%的资金用于重工业建设。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一五”计划编制脱离国情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 D.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总投资额中,大部分用于重工业建设,这说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C项正确;
“一五”计划符合国情,A项错误;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当时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和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表所示为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届别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时间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人大代表总数(人) 1225 1226 3040 2885 3497 2973 2973
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人) 178 179 372 270 381 405 445
少数民族代表占比(%) 14.5 14.6 12.2 9.4 10.9 13.6 14.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C.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日益提高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B
【知识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代表占比始终在10%左右,后期比例更高,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相对相对稳定,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和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日益提高,AC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过程,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影响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受了各种风险和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在被西方宣布“不战而胜”“历史终结”的压力中,在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冲击下,中国都能化险为夷的主要原因是( )
A.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持续不断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落实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历次国际危机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主要是因为中国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抵御外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
亚洲金融风暴出现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B项错误;
CD项都是中国能够化险为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它发端于基辅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至17世纪末,它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C
【知识点】俄罗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它发端于基辅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俄罗斯帝国发端于基辅罗斯,至17世纪末,它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发端于基辅罗斯,到17 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C项正确;
拜占庭帝国的建立是在395年,A项错误;
阿拉伯帝国发源于阿拉伯半岛,B项错误;
奥斯曼帝国起源于11世纪的中亚,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俄罗斯帝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发端于基辅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俄罗斯帝国发端于基辅罗斯,至17世纪末,它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结合俄罗斯帝国发展过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2高一下·吉林期中)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
A.冲击了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B.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C.使天皇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实权 D.与封建庄园的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幕府体制确立在日本封建庄园经济基础之上,两者关系密切,D项正确;
幕府体制下,武士依然效忠将军和大名,排除A项;
日本大化改新后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
幕府体制下,掌握实权的是幕府将军而非天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治维新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此外,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
——摘编自邓林华《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材料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但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毫无疑问是猛烈的,对儒家糟粕的攻击是激烈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它是一个整体,文化中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即使是它的糟粕,也与儒家文化的精华乃至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当它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摘编自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革儒学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1)特点:纳儒入教;援西入儒;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答出两点即可)
主要目的: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减少变法阻力。
(2)态度:激烈批判儒家糟粕。
影响: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可知,纳儒入教;依据材料“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可知,援西入儒;依据材料“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可知,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变革儒学的目的是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减少变法阻力。
(2)态度:依据材料“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是激烈批判儒家糟粕。影响:依据材料“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康有为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以及目的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答出两点即可)
(2)趋势: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
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中苏关系的恶化。(答出两点即可)
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可知,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根据材料“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可知,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根据材料“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可知,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2)趋势:根据趋势图可以看出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原因: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恶化。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进出口商品、外贸公司、地区和国家等角度分析;第二问,趋势:依据材料图示信息分阶段概括;原因:结合20世纪50到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文化以及外交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历来注重对地方的管理,以防止地方力量做大。
论证: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等措施打击王国势力;统一收回铸币权,实施盐铁官营,削弱了地方对抗中央的财政基础;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宋太祖时期,在军事上强干弱枝,对地方军事力量进行有效控制。元朝根据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行省区域,从地理空间上削弱地方割据的可能。明建立特务机构,监察百官和地方,将一切反叛可能消灭于萌芽之中。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及平定边患,对地方反叛势力进行坚决镇压。
总之,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只有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置于中央可控范围之内,方可抑制地方,集权中央,维护国家统一与社稷安定。
示例二
观点:约束外朝官僚权力膨胀的核心在于约束相权。
论证:外朝官僚集团的首领是宰相,宰相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约束相权的原则主要在于分化和弱化相权。从秦朝建立宰相制度到明朝废除,相权经历了一人独断、一分为三乃至消亡的过程,从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相权逐渐被削弱。此外,皇帝通过建立另外的决策机构来制约外朝官僚集团,如汉武帝时的中朝。与此同时,皇帝依靠内侍宦官集团来制衡外朝官僚,但也容易造成宦官专权和朝政腐败混乱,导致王朝衰败。
总之,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在制约外朝官僚的同时,也导致宦官专权和朝政腐败等问题。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历来注重对地方的管理,以防止地方力量做大。然后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以及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的措施和边疆治理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只有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置于中央可控范围之内,方可抑制地方,集权中央,维护国家统一与社稷安定。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9.(2022高一下·龙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在此基础上,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者为了摆脱领主的剥削和奴役,逃出庄园,到城堡、寺院、交叉路口、渡口等地居住。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此设立集市利于销售。随着定居的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新的城市。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城市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扩大后,封建贵族需要大量货币。他们把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在(中世纪的西欧)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在城市兴起之前,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化极度匮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
——摘编自孙晶《试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答案】(1)原因:农业生产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
(2)影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强化了西欧的封建王权;促进了西欧社会世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欧教育的发展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西欧社会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使西欧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复杂化。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得出农业生产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有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和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
(2)影响:根据“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得出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根据“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得出强化了西欧的封建王权;促进了西欧社会世俗文化的发展;根据“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有利于西欧教育的发展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西欧社会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使西欧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复杂化。
故答案为:(1)原因:农业生产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
(2)影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强化了西欧的封建王权;促进了西欧社会世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欧教育的发展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西欧社会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使西欧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复杂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石家庄二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图所示为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左右的牙雕蚕纹盅木质蝶形器,此盅四周绘有蚕纹。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河姆渡文化的居民( )
A.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 B.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D.逐渐萌生甲骨文字意识
2.(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图所示为吕思勉所著《秦汉史》的部分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节 新莽得政 ……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败 第二节 董卓之乱 ……
A.皇帝昏聩与戚官专权 B.党锢之祸与农民起义
C.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D.朋党之争与皇权衰微
3.《千金方》中记载的耆婆万病丸、阿伽陀圆等方剂,都来自印度。此外,应用外国药物的方剂有59个,其中应用丁香的方剂10个,应用槟榔的方剂3个,应用砂仁的方剂1个。这说明唐代( )
A.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 B.丝绸之路畅通繁荣
C.中华文化圈逐渐扩展 D.中外医药交流较多
4.(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据此可知,宋代( )
A.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B.政府放宽对商业贸易的控制
C.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D.外贸税收成为国库主要财源
5.(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据《史集》记载,元太宗窝阔台在建都和林后正式确立了驿站制度,设置了和林城到中原的驿道,道中每隔五程就设置一个驿站,由一个千户负责站内事务。此举旨在( )
A.发展交通运输 B.促进民族交流
C.开展边境贸易 D.加强中央集权
6.(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清朝在平定新疆地方势力叛乱的过程中,为保卫西北边疆安定,依“因俗而治”的原则设立了一个地方机构,用以总领军政事务。这一机构是( )
A.伊犁将军 B.北庭都元帅府
C.奴儿干都司 D.行都指挥使司
7.(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洋务运动将“术”“技”“艺”作为“末”和“辅”来对待,而在戊戌维新阶段,清廷却多次颁布上谕,明确指出施行西法(包括西政)是自强的唯一途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已被完全接受
C.师夷长技实践的成功 D.顽固派对国情认识深化
8.(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正式以“它”作为纲领的是( )
A.维新派 B.同盟会 C.立宪派 D.兴中会
9.(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1928年11月至1929年1月,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召开。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提供了13271种展品。当时报纸评论道:“全国物产荟萃一堂,实远胜于历届各地所开之国货展览会。这场展览会的召开( )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C.获得了国内各界的广泛支持 D.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0.(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图所示是1938年漫画家廖冰兄创作的漫画《大和武士已经支撑不住了》。该漫画意在说明( )
A.抗战总体形势发生变化 B.中国即将取得抗战胜利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 D.中国的国力远胜于日本
11.(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在“一五”计划规定的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有88.8%的资金用于重工业建设。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一五”计划编制脱离国情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 D.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12.(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下表所示为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届别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时间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人大代表总数(人) 1225 1226 3040 2885 3497 2973 2973
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人) 178 179 372 270 381 405 445
少数民族代表占比(%) 14.5 14.6 12.2 9.4 10.9 13.6 14.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C.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日益提高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13.(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受了各种风险和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在被西方宣布“不战而胜”“历史终结”的压力中,在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冲击下,中国都能化险为夷的主要原因是( )
A.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持续不断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落实
14.(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它发端于基辅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至17世纪末,它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5.(2022高一下·吉林期中)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
A.冲击了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B.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C.使天皇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实权 D.与封建庄园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此外,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
——摘编自邓林华《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材料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但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毫无疑问是猛烈的,对儒家糟粕的攻击是激烈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它是一个整体,文化中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即使是它的糟粕,也与儒家文化的精华乃至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当它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摘编自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革儒学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7.(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2022高一下·石家庄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2022高一下·龙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在此基础上,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者为了摆脱领主的剥削和奴役,逃出庄园,到城堡、寺院、交叉路口、渡口等地居住。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此设立集市利于销售。随着定居的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新的城市。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城市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扩大后,封建贵族需要大量货币。他们把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在(中世纪的西欧)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在城市兴起之前,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化极度匮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
——摘编自孙晶《试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文物上绘有蚕纹,这说明当时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项正确;
该文物不是陶器,不能说明河姆渡居民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A项错误;
该文物和农业生产无关,不能体现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C项错误;
甲骨文是商代才出现的文字,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河姆渡文化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后汉外戚宦官之祸"可知,东汉后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皇帝昏聩与戚官专权,A项正确;
农民起义在材料中没有提及,B项错误;
东汉没有藩镇割据,这是唐朝的历史现象,C项错误;
朋党之争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后汉外戚宦官之祸",结合东汉后期衰亡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千金方》中囊括了部分来自外国的方剂,这说明外国医药技术传入中国,是中外医药交流较多的表现,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A项错误;
材料主要说明是中外医药交流,并不能体现丝绸之路是否畅通和中华文化圈的逐渐扩展,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医学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千金方》的内容,结合唐朝医学成就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规模较大,还设置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这说明宋代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的兴盛,并不能反映经济重心的转移,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放宽对商业贸易的控制,B项错误;
宋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而非主要财源,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窝阔台设置了驿站制度,这一措施使都城与中央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此举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发展交通运输和促进民族交流,更不是为了开展边境贸易,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元朝驿站制度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的设置,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A项正确;
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地方军事建置,B项错误;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C项错误;
行都指挥使司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清朝管理新疆地区的措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技术依然被视为“末”,但是在戊戌维新时期,清政府却认为施行西法(包括西政)是自强的唯一途径,这说明清政府对于西方的认识在加深,同时在探索自强的途径。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A项正确;
B项表述绝对,错误;
师夷长技实践并未成功,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顽固派的主张,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目的以及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以及其对应的局限性可知,这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的纲领阐发而来的,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三民主义,与维新派、立宪派无关,AC两项错误;
兴中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没有革命纲领,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和来源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提供了13271种展品。当时报纸评论道:全国物产荟萃一堂,实远胜于历届各地所开之国货展览会”可知,召开博览会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
博览会并不能抵制西方侵略,A项错误;
博览会与反帝的高潮无关,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其获得广泛支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提供了13271种展品。当时报纸评论道:全国物产荟萃一堂,实远胜于历届各地所开之国货展览会”,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38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大和武士已经支撑不住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和武士”喻指日本,该漫画说明日本已经不堪战争的重负,说明抗战总体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A项正确;
中国取得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和中国的国力远胜日本,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漫画信息,结合抗战相持阶段中日双方的形势变化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总投资额中,大部分用于重工业建设,这说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C项正确;
“一五”计划符合国情,A项错误;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当时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和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代表占比始终在10%左右,后期比例更高,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相对相对稳定,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和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日益提高,AC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过程,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影响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历次国际危机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主要是因为中国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抵御外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
亚洲金融风暴出现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B项错误;
CD项都是中国能够化险为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俄罗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它发端于基辅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俄罗斯帝国发端于基辅罗斯,至17世纪末,它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发端于基辅罗斯,到17 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C项正确;
拜占庭帝国的建立是在395年,A项错误;
阿拉伯帝国发源于阿拉伯半岛,B项错误;
奥斯曼帝国起源于11世纪的中亚,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俄罗斯帝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发端于基辅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俄罗斯帝国发端于基辅罗斯,至17世纪末,它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结合俄罗斯帝国发展过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幕府体制确立在日本封建庄园经济基础之上,两者关系密切,D项正确;
幕府体制下,武士依然效忠将军和大名,排除A项;
日本大化改新后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
幕府体制下,掌握实权的是幕府将军而非天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治维新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特点:纳儒入教;援西入儒;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答出两点即可)
主要目的: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减少变法阻力。
(2)态度:激烈批判儒家糟粕。
影响: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可知,纳儒入教;依据材料“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可知,援西入儒;依据材料“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可知,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变革儒学的目的是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减少变法阻力。
(2)态度:依据材料“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是激烈批判儒家糟粕。影响:依据材料“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康有为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以及目的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1)特点: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答出两点即可)
(2)趋势: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
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中苏关系的恶化。(答出两点即可)
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可知,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根据材料“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可知,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根据材料“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可知,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2)趋势:根据趋势图可以看出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原因: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恶化。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进出口商品、外贸公司、地区和国家等角度分析;第二问,趋势:依据材料图示信息分阶段概括;原因:结合20世纪50到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文化以及外交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历来注重对地方的管理,以防止地方力量做大。
论证: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等措施打击王国势力;统一收回铸币权,实施盐铁官营,削弱了地方对抗中央的财政基础;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宋太祖时期,在军事上强干弱枝,对地方军事力量进行有效控制。元朝根据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行省区域,从地理空间上削弱地方割据的可能。明建立特务机构,监察百官和地方,将一切反叛可能消灭于萌芽之中。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及平定边患,对地方反叛势力进行坚决镇压。
总之,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只有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置于中央可控范围之内,方可抑制地方,集权中央,维护国家统一与社稷安定。
示例二
观点:约束外朝官僚权力膨胀的核心在于约束相权。
论证:外朝官僚集团的首领是宰相,宰相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约束相权的原则主要在于分化和弱化相权。从秦朝建立宰相制度到明朝废除,相权经历了一人独断、一分为三乃至消亡的过程,从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相权逐渐被削弱。此外,皇帝通过建立另外的决策机构来制约外朝官僚集团,如汉武帝时的中朝。与此同时,皇帝依靠内侍宦官集团来制衡外朝官僚,但也容易造成宦官专权和朝政腐败混乱,导致王朝衰败。
总之,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在制约外朝官僚的同时,也导致宦官专权和朝政腐败等问题。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历来注重对地方的管理,以防止地方力量做大。然后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以及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的措施和边疆治理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只有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置于中央可控范围之内,方可抑制地方,集权中央,维护国家统一与社稷安定。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9.【答案】(1)原因:农业生产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
(2)影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强化了西欧的封建王权;促进了西欧社会世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欧教育的发展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西欧社会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使西欧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复杂化。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得出农业生产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有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和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
(2)影响:根据“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得出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根据“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得出强化了西欧的封建王权;促进了西欧社会世俗文化的发展;根据“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有利于西欧教育的发展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西欧社会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使西欧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复杂化。
故答案为:(1)原因:农业生产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
(2)影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强化了西欧的封建王权;促进了西欧社会世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欧教育的发展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西欧社会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使西欧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复杂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