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07 11:11:2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何 为
教学目标:
一、理解、积累文中“重荷、深邃、沉郁”等词的音义。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
何为,原名何敬业,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认识作者———1分钟
你眼中的大师——3分钟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人?)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98年起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扫除阅读障碍 ——比一比看看谁最快。
1、字音——3分钟做题
深邃( ) 踌躇( ) 磐( )石
门槛( ) 捏弄( ) 喧嚣( ) 重荷( ) 纽扣( ) 下颏( ) 喃喃( )
suì
chóu chú
pán
kǎn
xiāo
niē

niǔ

nán
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惹(rě)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2、词义——3分钟做题
重负。沉重的负担。
深奥。
犹豫。
厚而大的石头。
引起人们的关注。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比喻社会黑暗。
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10分钟
第三部分(25~27段):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第一部分(1~5段):"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第二部分(6~24段):"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
合作探究,走近巨人——人物形象分析
1、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根据个人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点拨并板书)——3分钟
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2、贝多芬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6、7、9三小节,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想一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对贝多芬进行刻画的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10分钟
“一个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它能担负的起。” ———
可以看得出贝多芬的坚强。
“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
他的不修边幅和生活的窘迫。
“他的脸上呈现出许多愁苦与力量;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趁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显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
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更是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用不屈服的生命意志”。
当堂训练———4分钟做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佣(yòng) 喧嚣(xiāo) 磐石(pán)   B、门槛(kǎn) 弄堂(nǒng) 重荷(hè)   C、深邃(suì) 模样(mó)  佣金(yōng)   D、丧钟(sāng) 捏弄(niē) 踌躇(chú)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被称为“乐圣”。   B、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   C、“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属于肖像描写。   D、本文层次清楚,写作顺序是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九、课后作业———1分钟
D
D
课后作业———1分钟
以《猜猜他是谁》为题,写一个班内人物,重点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该人物独特的个性。并在全班交流。
合作探究,走进巨人——语言描写分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请谈谈你的感受。——17分钟
1.“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明确: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2.“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明确: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3.“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明确: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明确:"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5.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明确:贝多芬因为耳聋被人捉弄、嘲笑,而时常暴躁的性格;看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会孤独、软弱、苦闷甚至绝望;而他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他的耳聋。
当堂训练——15分钟
①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②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③客人带着好像____(敬畏 害怕)又好像____ (可怜 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____ (悲伤 悲剧),一张____ (含蓄 包含)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 ____ (草 火)一样蓬勃的头发, ____ (长 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 ____ (幽深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____ (沉重 凝重)不可____ (注视 逼视)的光;长而____ (笨重 笨拙)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____ (流露 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1、从括号内选出合适的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本文段主要是贝多芬的____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表现出了他的____、____和____。
3、选文中的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贝多芬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哪些描写显示出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聆听音乐: 《感受命运交响曲》3分钟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 音 乐 巨 人 贝 多 芬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中“重荷、深邃、沉郁”等词的音义;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感知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
德育目标:通过讨论、观察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知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观察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上课)检查学生对上课的准备情况。————1分钟
二、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最重要的什么?
生:眼睛。
师: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又是最重要?
生:嗓子。
师: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最怕失去什么呢?
生:耳朵。
师:可命运却常常捉弄人,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这些东西。当我们面对命运的捉弄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让我们一起大声背诵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品读诗歌,回味生活。
师:相信同学从普希金这位大师的诗歌中已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今天,我们要认识另外一位大师,在他最需要听觉的时候,命运却捉弄了他,让他双耳失聪,面对不幸,大师仍坚持创作,不但为自己更为人类谱下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他是谁?
生齐答:贝多芬
(板书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
三、认识作者————1分钟
何为,原名何敬业,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四、你眼中的大师————3分钟
师:同学们,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98年起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五、扫除阅读障碍(采用学生先写,老师后订正的方式。)——8分钟
1、字音——3分钟做题一分钟订正。
深邃suì 踌躇chóu chú 磐石pán 门槛kǎn 捏弄niē
喧嚣xiāo 重荷hè 纽扣niǔ 下颏kē 喃喃nán
2、词义———3分钟做题一分钟订正。
重荷:重负。沉重的负担。
深邃:深奥。
踌躇:犹豫。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惹(rě)人注目:引起人们的关注。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不见天日:比喻社会黑暗。
六、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10分钟
第一部分(1~5段):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第二部分(6~24段):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
第三部分(25~27段):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七、合作探究,走近巨人——人物形象分析
1、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根据个人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点拨并板书)———3分钟
明确:(教师储备,学生言之有据即可)
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2、贝多芬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6、7、
9三小节,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想一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对贝多芬进行刻画的,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10分钟
明确:首先,作者描写贝多芬给人的总体印象, “一个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它能担负的起。”——可以看得出贝多芬的坚强。
其次是他的穿着,“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可以看出他的不修边幅和生活的窘迫。
其三, “他的脸上呈现出许多愁苦与力量;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趁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显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从这细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被人打搅的“不耐烦”表情;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更是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用不屈服的生命意志”。
小结: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内在个性。
八、当堂训练———4分钟做1分钟讲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女佣(yòng) 喧嚣(xiāo) 磐石(pán)
  B、门槛(kǎn) 弄堂(nǒng) 重荷(hè)
  C、深邃(suì) 模样(mó)  佣金(yōng)
  D、丧钟(sāng) 捏弄(niē) 踌躇(chú)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D )
  A、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被称为“乐圣”。
  B、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
  C、“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属于肖像描写。
  D、本文层次清楚,写作顺序是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九、课后作业———1分钟
以《猜猜他是谁》为题,写一个班内人物,重点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该人物独特的个性。并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部分(1~5段):"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第二部分(6~24段):"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
第三部分(25~27段):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上课)检查学生练习,并选取一两篇学生的优秀范文朗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5分钟
……
二、合作探究,“走进巨人”——语言描写分析
师: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请谈谈你的感受。——17分钟
(学生先学先讲,老师后教。)
(1)“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明确: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2)“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明确:(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3)“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明确: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明确:("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5)“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明确:贝多芬因为耳聋被人捉弄、嘲笑,而时常暴躁的性格;看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会孤独、软弱、苦闷甚至绝望;而他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他的耳聋。
三、当堂训练——15分钟
①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②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③客人带着好像__________(敬畏 害怕)又好像__________(可怜 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__________(悲伤 悲剧),一张__________(含蓄 包含)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__________(草 火)一样蓬勃的头发,__________(长 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__________(幽深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__________(沉重 凝重)不可__________(注视 逼视)的光;长而__________(笨重 笨拙)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__________(流露 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1、从括号内选出合适的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本文段主要是贝多芬的____ ______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了他的_____ _____、____ _____和___ ___ ____。
  3、选文中的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贝多芬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哪些描写显示出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四、当堂讲解——5分钟
答案:1、敬畏 怜惜 悲剧 含蓄 火 盖 深邃 凝重 逼视 笨重 描绘
2、肖像 由远到近 由上至下 生活遭际、个性气质、特有的精神世界
3、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五、聆听音乐: 《命运交响曲》——3分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音乐巨人贝多芬》类文阅读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 ”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 ”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点评】
  如何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
  此类题型考查学生对刻画人物的各种方式的掌握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 初读文章,大体了解人物。
  (二) 细细阅读,看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看肖像描写,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内容;
  看语言描写,要抓住个性鲜明的、能凸现其思想品质的内容;
  看细节描写,要抓住那些过目不忘,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显示本质特征作用的内容。
  (三)从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烘托这两点入手分析,挖掘人物性格特点。
  (四)概括全面后,再根据文章的主旨将其各个特点进行合理排序。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4.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参考答案】:
1.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3.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4.①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 ②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③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④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⑤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