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知识要点小结
第一节 世界第一大洲
雄踞东方的大洲
地理位置
位置
半球位置
主要分布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非洲
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
白令海峡
大洋洲
阿拉弗拉海
2、面积最大的大洲
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南北跨纬度之广为各大洲之最(80°N~10°S);东西跨经度160多度,东西时差11个小时,约8000千米。
亚洲的四至范围: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至巴巴角,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岛,北至切柳斯金角。
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六大分区。我国属于东亚。中国北临北亚、西邻中亚和西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3、人口最多的大洲
2010年世界总人口70亿,亚洲有42亿,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1%。
补充:⑴按人口数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⑵按人口自然增长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⑶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⑷人口稠密的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发展较早;②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⑸亚洲人类文明发祥地: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印度河流域
③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4、人口带来的压力
⑴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⑵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5、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⑴亚洲地域辽阔,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⑵亚洲除日本外,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而经济不发达。
⑶三类产业的划分:①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是第一产业,
②工业和建筑业是第二产业,
③流通部门和服务业是第三产业。
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国家,经济落后,第一产业比重大。
2、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⑴新加坡,利用其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最富裕的国家。
⑵沙特阿拉伯,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大力出口石油,成为经济比较富裕的国家。
⑶马来西亚,利用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大量种植天然橡胶,成为世界橡胶大国。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
(1)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珠穆朗玛峰和死海成为地势高低起伏的标志)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地跨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复杂多样
(2)濒临太平洋、印度洋,西临世界最大的大陆,季风气候显著
(3)有世界最大的大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河流众多,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1)世界长河最多的大洲(有7条)
(2)河流众多,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3)中部身居内陆,降水稀少(锡尔河、阿姆河是世界著名的内流河)
补充:1、地形和河流(P7中的图6-2-1)
重要地形区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湄公河、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印度河
地形特征
①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特征
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河流流向
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导致了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2、复杂的气候(P10中的图6-2-6)
亚洲气
候类型
(9种)
面积最广的气候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
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
②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
④热带季风气候
其它类型
⑤热带雨林气候⑥地中海气候⑦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⑧高原山地气候⑨寒带气候
亚洲气候特点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