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7: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老山界陆定一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
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
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 平均年龄
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
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
走过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万
里长征的胜利震惊了世界。老山界是红军长征
中所翻越的第一座极为难走的高山。今天,让
我们看看红军战士是凭借什么样的精神来“征
服”这座高山的。
导入新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3、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4、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
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
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
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
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
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
部宣传部工作。代表作品《中国工
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作者简介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背景链接
蜷缩(quán)    呜咽(yè)  
点缀(zhuì) 澎湃(péng pài)
篱笆(ba) 酣然入梦(hān)
咀嚼(jǔ jué) 苛捐杂税(juān)
督促(dū) 矗立(chù)
字音字形
①攀谈:闲谈。
②奇观:奇伟的景象。
③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④骨碌:滚动。这里是滚下去的意思。
⑤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⑥呜咽: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⑦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⑧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词语释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整体把握
按照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
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
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
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
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
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
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
“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
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整体把握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
本文记录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所以用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作为线索是
最合适的,这样写既能使文章脉络清晰,
又能使叙事合情合理。
整体把握
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
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
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
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
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
战土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
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
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
一边急行军。
整体把握
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老山界,
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2):介绍翻越老山界
的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
界。
第三部分(33):介绍并指出老山界
是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
整体把握
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陡峭、险峻、高大。
合作探究
第2段写“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
“走不动”该怎样理解?
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还指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合作探究
“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这里的“烦”“骂”该怎样理解?
“烦”“骂”更多的是气恼,是想早点翻越老山界,摆脱围追堵截。
合作探究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
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
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
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写出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队伍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瑶民的遭遇的同情。这种现实与后面红军对她们的关心、爱护形成对比,突出红军是一支为百姓着想、为人民谋福的队伍。
合作探究
瑶民大嫂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
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
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
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
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它的思想
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
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
到高兴的过程。
合作探究
第9段“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一句中“不准”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
合作探究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
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
没见过的奇观。”第12段写“奇观”,
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
情感?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
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
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
合作探究
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
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
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
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
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
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
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合作探究
前文已经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
观’,第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
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写 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爬山的艰难。
合作探究
第21段“横着心”和“酣然入梦”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横着心”是因为四周环境恶劣,露宿条件差,战士们为了明天能够继续前进,服从命令就地休息,表现了红军不畏困难的坚强气概。“酣然入梦”表现了红军太疲劳,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
合作探究
第2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
景物:星星、山峰、四周的山;
感受:高峻奇伟(行军生活艰苦);
顺序:由上及下,由远及近;
合作探究
从修辞角度来赏析:“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生动的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把四周的高山比作矗立的巨人,把山谷比作一口井,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又暗
合作探究
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必胜的信念。
合作探究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排比、比喻、拟人。
用“春蚕在咀嚼桑叶”的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来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
合作探究
喻寒风刺骨;
“山泉呜咽”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以山泉时断时续暗指山势崎岖;
“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
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
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非
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
的乐观情怀。
合作探究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
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
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
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
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
变愈细。而且睡觉呼吸声、风声、水声、林
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
人们的种种联想。
合作探究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
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
湃。”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如果调换,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合作探究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第25段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句从正面详细地描写了雷公岩的陡峭程度,让人害怕,后句写马摔下悬崖后脚骨断裂,从侧面表现出雷公岩的陡、险。
这两话,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极力刻画雷公岩陡峭,为表现红军战士攀登险峰的英勇无畏做铺垫。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第29段“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这句话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出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既构成了对敌人的嘲讽,同时暗示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
合作探究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
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第30段“笨
重”的意思?
“笨重”是指红军部队不够灵活机动,是针对当时红军疲劳饥饿装备差伤员多等原因说的,突出了当时战胜困难成功翻山后的欣喜自豪之情。
合作探究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
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第31段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景物描写。欢快的动作、清新的景色,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预示了一片光明的前景。
合作探究
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么理解结尾这段话的含义?
议论。
这里作者用金沙江、大渡河、雪
山、草地和老山界进行对比,意在突
出表现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
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出了老山界。红
军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的确是史无
前例的壮举。
合作探究
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思考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一段照应题目,点名翻山原因,
暗示翻山困难;
最后一段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合作探究
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长征精神应该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
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为: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把全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
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
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
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的最高表现。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为什么详写上山,略写下山?
上山是艰难的,难在遇见九十度的陡坡,但没有人退缩。而且上山是他们第一次认知这座大山,很多困难都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所以要详写。下山再详写就重复了,没有必要两处都详写。这样处理材料,文章层次才能很清晰。
合作探究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结
构,叙述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本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部分大都是
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写了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翻越老山
界的全过程,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
部队在前进,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写作特色
(2)描写生动形象,主旨突出。
文中对星夜爬山的场面的描写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既有从不同视角方位对景物的描绘,又有对红军语言的描写,把山路的迂回曲折、山势的陡峭险峻、爬山的艰难异常描写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积极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红军确实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从而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写作特色
(3)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
优美凝练,感染力强。
在对睡觉冻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的
描述中,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
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听到的不可捉摸、
难以名状的声响,烘托出午夜的静谧。这
一系列描写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身处险境
仍能镇定自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红军长征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壮举,也
是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工
农红军在那场壮举中所经历的磨难,希望
同学们能从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
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运用
到我们的学习中,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所
有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课堂小结
老山界
决定翻山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翻山以后
板书设计
顽强的意志
乐观的精神




翻山经过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我从红军的身上学到了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到底的精神,正如毛主席的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敢于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断奋进。
拓展延伸
1、下面句子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队伍还是极_____地向前行动。
(2)_____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
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_____的意
志_____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
A.迟慢 虽然 坚强 灌输
B.迟钝 尽管 坚定 输送
C.迟慢 尽管 坚定 输送
D.迟钝 虽然 坚强 灌输
A
课堂检测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我们顶着天啦! ( )
B.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
C.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夸张
比喻
比拟、反问
课堂检测
3、“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第12段对火
把的描写有何作用?
火把在山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相接,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险峻,爬山的艰难;也说明红军人数之多。火把“一直连到天上”,一方面显示了老山界的高耸入云,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红军战士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课堂检测
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
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
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试做分析。
以动写静。作者以形象贴切的比喻来写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里雷公岩的寂静,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