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21: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1 邓稼先
了解传记文学;搜集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元勋”“鲜为人知”“家喻户晓”等常考词语。
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
难点
重点
重点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性质的传记。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中学和大学同学,“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出处
文体
背景
意图
背景链接
姓名 邓稼先 生卒年月 1924.6—1986.7 籍贯 安徽怀宁
个 人 经 历 1941—1945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其间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爱国运动。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旋即返回祖国。 1950—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1958年8月,调至“九院”,隐姓埋名,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1964年10月,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因受到核辐射而患癌,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7月,逝世。
人物链接
传 记
概念 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分类 按作者分 自传 传记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
他传 传记作者叙述他人的生平经历
按体裁分 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史实为主
文学性传记 运用多种文学手法,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想象性的文艺加工,但不可虚构
特征 真实性、文学性 本文属于他传。
文体知识
读读写写
元勋( ) 奠基( ) 选聘( ) 谣言
背诵 昼夜( ) 昆仑( ) 挚友( )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 )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 妇孺皆知( )
xūn
diàn
pìn
zhòu
lún
zhì
xiǎn

cuì


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白天,跟“夜”相对。
读“wéi”
字词清单
宰割( ) 署名( ) 截然不同( )
罗布泊( ) 马革裹尸 无垠( )
夐( ) 萦带( ) 曛( )
铤( ) 筹划( ) 摄制
燕然勒功( )( )
殷红 ( ) 彷徨( )
zǎi
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shǔ
jié

yín
xiònɡ
yínɡ
xūn
tǐnɡ
chóu
yān

yān
pánɡ huánɡ
多音字
( )开拓

tuò
( )拓本
( )锋芒毕露

( )露脸
【串句记忆法】
(1)这种鲜( )艳美丽的花实际上有剧毒,这一点却是鲜( )为人知的。
(2)在殷( )红的晚霞中,主人的殷( )勤招待让人倍觉温暖。


lòu
xiān
xiǎn
yān
yīn
读“lòu”时多用于一些口语词,如“露马脚”。
形近字
聘( )选聘
骋( )驰骋
署( )署名
暑( )暑假
诞( )诞生
涎( )垂涎三尺
筵( )筵席
pìn
chěnɡ
shǔ
shǔ
dàn
xián
yán
【形旁辨字法】
心力交瘁( )易生病(疒),面容憔悴( )心(忄)忧伤,珍奇花草(艹)齐荟萃( )。
cuì
cuì
cuì
意为“纵马奔驰”,左边为“马”。
任人宰割
比喻国家、民族或个人完全被别人控制,任凭别人压迫、奴役和残害。
词语集注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不用感到惭愧。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不能用于一般人的一般事。
表示对他人的尊敬,适用于褒奖语境。
到死才停止。指奋斗终生,献出一切。已,停止。
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词语集注
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女、小孩都知道。指人人都知道。
指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马革裹尸
刀剑尖端,借指显露出来的锐气和才干。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整体感知
新颖、醒目
划分结构
提示内容
听朗读,思考: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自由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在近代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第四部分
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骄傲,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第三部分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质。
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和无私无畏、担当大任的科学精神。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对邓稼先做总体评价,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简介邓稼先的生平:
了解作者笔下的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课文解读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第8段属于何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千千万万人
英雄人物
最重要
最深远
属于议论。这段话指出中国发生巨大转变是广大人民和无数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读课文第二部分,分析第10段中“立即”一词的表达效果。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立即”指立刻,表明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没有片刻的停留就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第12、13段都是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独句成段起强调作用,既表明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又突出了邓稼先在“两弹”设计制造和研究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彰显了其功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读课文第三部分,想一想:第21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本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指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相同点,然后以“可是”转折引出下文对两人不同点的叙述。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作者为什么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对比着写?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特殊时期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把两人对比着写,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表现了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话都是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可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默读第五部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突出了他为国家而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一是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颂。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和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表现了邓稼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质,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三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量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四是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对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通过将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深入探究
这一部分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他是“五四”时代一首歌中的“中国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往往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生平事迹和贡献的详细介绍上。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某些人生感悟。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巨大贡献。
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五十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加之原子弹工程是高度机密,作者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而且,本文并非长篇传记,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1.回忆手法,横式结构。
文章整体采用回忆性的手法,但并没有完全按照邓稼先的生平先后顺序,而是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侧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写作特色
2.对比手法,夹叙夹议。
文中把邓稼先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生平及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突出了邓稼先质朴的形象,另外,作品在叙述中穿插了不少议论,点明中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构梳理
邓稼先
历史背景
不凡经历
名人对比
面对谣言
中国男儿
赤子情怀
站起来了任人宰割
贡献巨大
突出品质
“我不能走”
“两弹”元勋
爱国情怀
永恒骄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
邓稼先:忠厚平实
困难重重:勇于克服
面对意外:身先士卒
邓稼先:认真求实
杨振宁:骄傲自豪
忠诚纯正
志存高远
无怨无悔
这篇人物传记,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突出了他对民族的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钱学森、屠守锷、周光召、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一)“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元勋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自主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发射的过程中,自觉培育践行的一种崇高精神。
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后来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精神
1958年,邓稼先34岁。从这年秋天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他就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搞科研。到1986年止,20多年间,邓稼先的名字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卫严格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沥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总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高空坠落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
(二)邓稼先:许身报国,威壮河山
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另一次在核试验基地,他坚持要自己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因为长期遭受核辐射,邓稼先得了癌症,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可就是在这些日子里,他完成了20多万字的《群论》和《建议》(同于敏合作撰写的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临终前,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他最后留下的是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于敏,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专注地做了一件事——研制氢弹,为此他隐姓埋名28年。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受世人瞩目。20世纪60年代,他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开始从事氢弹研究。他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2015年2月,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三)于敏:隐姓埋名28年
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对比手法
本文第三部分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凸显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纯正无私的性格特点。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突出他的个性。
课文在线
见课文第三部分(第19—29段)。
一课一得
对比,是将互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对比手法写人物时,可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也可将同一人物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对比。具体可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对比,更好地凸显人物个性。
写作策略
写作实践
我们班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妹。虽然两个人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可是性格却大相径庭。
你瞧,上课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做笔记的那个,肯定是姐姐。她永远坐得笔直,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时不时在书上做着笔记。
妹妹呢?一会儿瞄一下周围的同学,寻找可以跟她说悄悄话的人;一会儿摆弄一下文具盒,欣赏上面的图案;一会儿瞟一眼墙上的时钟,计算着下课的时间。
下课铃一响起,姐姐就拿着书本,向老师请教不太理解的地方;妹妹则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出了教室,马上教室外面就响起她欢乐的笑声。
将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姐妹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姐姐的勤奋好学和妹妹的调皮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