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7:1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 小时候,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妈妈,妈妈也不能解释。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世上许多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往往会有新发现。科普文《被压扁的沙子》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
导入新课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了解“撞击说”和“火山说”等概念。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4、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习目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 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作者简介
地壳(qiào) 潮汐(xī)
趋势(qū) 追溯(sù)
陨石(yǔn) 衍射(yǎn)
字音字形
①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②劫难:灾难;灾祸。
③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④追溯:本义为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词语释义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被压扁的沙子”吗?
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整体把握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本文提到了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
“撞击说”和“火山说”。
整体把握
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整体把握
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整体把握
证据三: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恐龙灭绝的年代)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6):介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7-17):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证明外恐龙灭绝“撞击说”的成立。
整体把握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第1段中的“也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合作探究
简介“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合作探究
作者介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个猜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合作探究
第3段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这两个词语加的双引号有什么作用?
“大灭绝”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
“大劫难”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大灭绝”“大劫难”加双引号表示强调。
合作探究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大致”能否去掉?为什么?
“大致”指大约但并非彻底同时,若删掉,句意就变成“许多火山同时喷发”,和实际不相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合作探究
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合作探究
“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说说“被压扁的沙子”形成和性质。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斯石英的形成: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斯石英的性质特点:不十分稳定。自然状态下保持数百万年,最后会变成沙子。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
合作探究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被压扁的沙子”密度大的特点。
合作探究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作诠释,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斯石英”的概念。
合作探究
作者讨论斯石英的这些性质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有,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即,斯石英的出现成为地球遭受小行星撞击或者说恐龙灭绝的新证据。
合作探究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列举金刚石为例,说明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斯石英可以恢复原来的特性。
合作探究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斯石英在高温状态下会变回普通的沙子这一特点。
合作探究
第13段“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中的“至今”一词有什么作用?
“至今”一词说明了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合作探究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第16段中这句话中的“确实”一词有什么作用?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严谨。
合作探究
斯石英的发现和恐龙灭绝涉及到哪两个科学领域?
地质学和生物学。
合作探究
下面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合作探究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作者思维的活跃。
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结果(恐龙灭绝)到原因(撞击说)。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而且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合作探究
(1)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举例子等,尤其是举例子使用得十分恰当。作者列举“斯石英”“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作者注意了行文材料的选择,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被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
写作特色
(2)语言简明、严谨、风趣。
语言简明又不失生动。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写作特色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恐龙几乎可以被类比为现代的人类——进化趋于稳定,称霸整个地球,没有明显的天敌。但是,如此“完美”的生物居然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尽数灭绝,这也难免会使人类好奇和恐慌,担心自己也会像恐龙那样走向灭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热衷于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是想探索自然奥秘,丰富科学知识,还想从中寻找到避免自身灭绝的方法,以便能应对可能到来的灾难。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板书设计
撞击说
火山说
斯石英的形成
撞击说的成立
严谨求实
被压扁的沙子
两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是所选用的材料却很有不同,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相同。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中讲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而《被压扁的沙子》中恐龙的灭绝原因成为探讨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
1、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作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
A
课堂检测
2、“斯石英”和“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都是由于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