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6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6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7:09: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2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
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
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诉说着冬天的故
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
的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
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
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
言》吧。
导入新课
1、积累重要词语。
2、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品味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 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 “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背景链接
①说明文是以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
②说明文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确说明_____________。
④说明顺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说明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说明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下定义
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引用
作比较
举例子
画图表
作诠释
摹状貌
说明文
对象及其特征
文体知识
⑥说明文语言具有______、______的特征。语言风格或______或______。
⑦说明文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说明文开头常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
准确
周密
平实
生动
总分
分总
并列
递进
总分总
引出说明对象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体知识
载途(zài)  竺可桢(zhú)(zhē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草木荣枯(kū)
农谚(yàn) 连翘(qiáo)
海棠(táng) 草长莺飞(zhǎng)
纬度(wěi) 经度(jīnɡ)
字音字形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
新事物。
簌簌: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
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
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相差很远。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词语释义
速读全文,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
你从文中获得关于物候的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1)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4-5)
(3)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6-10)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
整体把握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请说出理由。
事理说明文。
本文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即本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所以是事理说明文。
整体把握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哪一种?
举例子。
整体把握
大自然告诉我们很多很多,我们要细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第1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请勾画出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放、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合作探究
这些事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文段中标志性的词语。
这些事物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合作探究
第1段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分别是什么?
表达方式:描写。
说明方法:摹状貌。
合作探究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句话是对第1段的总结,点明了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此句又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合作探究
第2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1)前后照应。
“草木荣枯”照应“桃花”“杏花”;“候鸟去来”照应“布谷鸟”。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将杏花和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写布谷鸟“唱歌”,很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合作探究
(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出杏花、桃花、布谷鸟这三个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可以起到预报农时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合作探究
概括第3段的内容。
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合作探究
本文的标题是《大自然的语言》主要讲物候现象,请概括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的科学叫物候学。
合作探究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定义。具体、科学、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合作探究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好处?
作者先写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性的,用具体的自然现象做例子,将自然的变化与农事相联系,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
顺序及好处:从现象到本质,由表
合作探究
及里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以具体
现象为例,巧用修辞,以形象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有了直观认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合作探究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第4段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且将之与气象仪器相比,生动形象,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使用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优点。
合作探究
第5段说明了什么?是怎样说明的?
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从方面说明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合作探究
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
合作探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合作探究
作者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第6段与7-10段是什么结构关系?
总分。
合作探究
第7段说明了什么?是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合作探究
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合作探究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合作探究
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合作探究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逆温层”的含义。
合作探究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用在华南丘陵区引种热带作物的例子来具体、有力地说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物候学,要注意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
合作探究
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合作探究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合作探究
这几个方面的意义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这几个方面的意义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最后用“为了便利”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
从总体来看,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总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合作探究
以第1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合作探究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合作探究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合作探究
本文的说明语言除了生动形象之外,还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结合下面的句子加以体会。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因为并非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合作探究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因为不能确定正好迟十天,所以只能用表示约数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合作探究
(3)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较”从程度上加以限制,表明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晚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合作探究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总括了范围内的一切,指出了说明的范围,没有例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文章从自然现象入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合作探究
(1)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
如在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时,就举了一个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而其中的“早开20天”“早10天”等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文章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说理更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写作特色
(2)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语言生动是本文的又一大亮点,如写大地“苏醒”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回大地的景象写得富有动感;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一个长句,具体描绘了大地“苏醒”后的明媚春色。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写作特色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第1段采用时间顺序,从“立春过后”
的春天写到“植物孕育果实”的夏季,再
到秋天,再写“风雪载途的寒冬”,就这
样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一年四季的自然现
象。而第6、7、8、9、10五个段落又采用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来说
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使文章条理
清楚。
写作特色
本文作者竺可桢,既是一位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又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竺可桢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要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
课堂小结
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加强观测研究
促进农业生产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中现象的理解。
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南半球反之。
拓展延伸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麻雀囤食要落雪。
(2)蚂蚁垒窝要落雨。
(3)燕子低飞要落雨。
(4)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5)龟背潮,下雨兆。
(6)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7)泥鳅静,天气晴。
(8)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拓展延伸
1、下面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B
课堂检测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 )
(2)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
(3)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
(4)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
摹状貌
课堂检测
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
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B.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
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
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C.既然自然界中的“语言”可以预测许多物候现象,
那么就不需要花许多人力物力去研究测量物候现象的
仪器了。
D.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
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C
课堂检测
4、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农谚,说明布谷鸟的叫声可以起到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说明的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