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5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5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6: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花在古诗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把桃花作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去年三月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借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的羞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更是用缤纷的桃花中构建了人人向往的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感受那里优美的环境,幸福的生活,淳朴的民风。
导入新课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构思巧妙、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
4、理解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田园生活及社会理想, 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作者简介
本文是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不满黑暗的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背景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比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知识链接
俨然(yǎn) 豁然开朗(huò)
屋舍(shè) 阡陌(qiān mò)
遂(suì) 黄发垂髫(tiáo)
郡下(jùn) 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字音字形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渔人甚 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作为
沿着
鲜艳美丽
对……感到诧异
走到尽头
落花
又,再
繁而错杂的样子
想要
别的

划船前行
夹着溪流的两岸
年间
疏通文意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隐隐约约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丢下,离开
宽阔明亮
平坦宽阔
整齐的样子

仅仅
疏通文意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 怡然自乐。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老人和小孩
可以互相听到
安闲快乐


疏通文意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中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率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竟然
详细
通“邀”,邀请
全,都
摆设
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隔绝

同乡,乡邻
打听消息
疏通文意
译文:(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花源中人的)问题。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 道也。”
竟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详细地说出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辞
离开
告诉
值得
对,向

疏通文意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一一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 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 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已经
沿着,顺着

动词,做记号
终于
像这样
拜访
先前的

找到
找到
疏通文意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 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
打算,计划
不久
没有实现
探求
愉快的样子

疏通文意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2、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尽)
(4)此中人语云(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1)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2)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3)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4)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5)缘(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6)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扶着,
扶持)
(7)向(古义:先前的。今义:向着,朝向)
文言积累
4、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②屋舍俨然(房子)
(2)志
①处处志之(做标记)
②寻向所志(标记)
(3)寻
①寻向所志(寻找 )
②寻病终(随即,不久)
文言积累
(4)乃
①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5)遂
①遂迷(终于)
②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文言积累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主语
“小口”)
②便舍船,从口入(“便”前省略主语“渔人”)
③问所从来(“问”后省略宾语“之”)
④林尽水源(“尽”后省略介词“于”)
文言积累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依次写了哪些情节?
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依次写了以下情节: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整体把握
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重点写了进入和访问桃花源。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整体把握
除了美好,桃花源也是个神秘的地方,从哪里能看出来?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整体把握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2-3):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4):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5):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整体把握
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描绘出了一个仙境般的世界,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合作探究
“渔人甚异之。”“甚异”有什么表达效果?
“甚异”与“忽逢”照应,生动地写出了渔人意外遇到桃花林的惊异。同时,也烘托了桃花源绝美的景色,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何用意?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
寄托着自己的社会理想。
合作探究
桃花源人见到渔人为什么“大惊”?
因为桃花源与人世隔绝,从未有外人来。
合作探究
文中还有哪个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合作探究
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款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
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合作探究
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合作探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合作探究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为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后,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这也暗示了他们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理。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合作探究
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合作探究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合作探究
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人人平等,和平安乐的理想社会。
合作探究
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但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记叙,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作者是一个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同情人民疾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人。因为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
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没有战争的美好理想社会。
合作探究
本文故事曲折回环,层层设疑,引人入胜。你能找到文中的波折吗?
一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二折: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折: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
四折: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及郡下,诣太守。
合作探究
五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六折:(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合作探究
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色?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人“自云”写得详,渔人的答话写得略。尤
合作探究
其是中间部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作者的寓意。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篇记叙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构思巧妙。
本文是一篇记,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写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故事发展中,又不断设置悬念。作者就是这样层层设下悬念,又逐层析开,紧紧地吸引读者。
写作特色
(2)线索明确,层次清晰。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林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写作特色
(3)详略得当。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寥寥数字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描写得极为详细。有详有略,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写作特色
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陶渊明用一个似真似假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世界,但这一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实现。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花源,却胜似桃花源,陶公若有知,不知欣喜何如?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实现心中的理想。
课堂小结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桃花源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
板书设计
向往和平
寄托理想
下面是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从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拓展延伸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中外学者对于理想社会的称呼除了“世外桃源”外,还有哪些?
大同社会、乌托邦等。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现在用来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的成语是: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描述了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课堂检测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C
课堂检测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
课堂检测
4、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