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说出文章从那些方面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2.学习通过把握关键词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3.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等方式,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出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忆旧知,续新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在大潮未至时。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他看到了什么?
生:作者看到了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以及堤上的人山人海。
(二)关键词,试想象
师:描写潮来时,是这篇文章重点,用了2个自然段的笔墨。大潮汹涌而来,并不是一下子就“扑”到了人们眼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按照学习提示,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
(1)品读想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那些词语是重点呢?
生: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师:响声如雷,这是暗示潮水来势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吧。
(2)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我看到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3)品读想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那条白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这证明,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了!
(4)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再近些,大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引导交流:“一丈”约等于3.33米,“两丈”大约为6.66米。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
师追问:回到课文,从“两丈多高”这个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墙,可见浪潮之大,冲击力之强。
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
(5)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浪潮越来越近了,这时候的大潮是什么样子的?
生: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大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想一想“战马”是什么样子的,一排“白色”战马又是什么样子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是什么感受?
(6)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写出了大潮的声势浩大,是哪个词语呢?
生:山崩地裂。
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可以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试着说一说吧!
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与大家分享一下。“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海潮奔腾涌来时,有如山崩地裂似的壮观气势叫人惊叹不已。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教师小结:在描写浪潮来时,我们不仅从文字中看到了壮观的画面,更是仿佛置身其中,听到了隆隆的声音,排山倒海而来。
(三)小总结,析方法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想问个问题:这两个自然段运用这么多笔墨,到底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壮美景象呢?
生:声音和形状
师追问:学的很认真,那我们在分析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想象画面呢?
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帮助我们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师:回答得很好,证明你理解到了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同学们,本节课主要内容就到这里,请大家再好好体会一下文章中的语句。我相信,你又会有不一样的想象!
五、课后作业
1.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出来。
2.尝试有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给同学或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顺序 远 近
观潮 声音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形状 一条白线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