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2 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10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2 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10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7 12: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1张PPT。【考情预测】  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以郡县制、郡国制、选官制和中 央集权制的加强为重点,尤其注重考查各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 演变和影响等,多以人物言论和史籍记载切入,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为主要形式。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以农耕经济的特点、工商业的发展和 国家对市场的管理等为重点,尤其注重考查经济政策、农工商经济 发展、阶段经济特征和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等,多以表格、图片 和史籍记载切入,以选择题或材料题为主要形式。3.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的考查,以儒学发展、佛教流行、文学艺 术的发展演变等为重点,尤其注重考查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和文学 艺术的时代特征等,多以人物言论和图片切入,以选择题为主要形
式。? 【试题演练】1.(2013·江苏单科,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 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 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解析】????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A项表述错误。B项应为草书 的特点,应排除。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其文字图形初步具 备当今汉字的某些特征,迄今为止,约有2500个甲骨文字被正确识 别,故排除C项,选D项。【答案】????D2.(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 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解析】????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了解 了秦始皇“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史实,就可以运用排除法解答, 因为楚国、齐国、燕国的灭亡顺序不正确,所以排除B项。同理排 除C、D两项。因此,正确答案选A项。【答案】????A3.(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 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材料表明,汉朝时期对商人严格限制,如违反禁令,则没 收其田地和货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以便农”。综合以上信息并结 合汉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可以判断,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从 属于D项。【答案】????D4.(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 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 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 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了“上下相安”的“易治”政策,由 此可知他的治国理念是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对富人要强制“去富 ”,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济贫”的措施,因而C项也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5.(2013·苏锡常镇四市二调)有学者说:“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 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及至汉代,则赋予这种体系以 价值合理性。”这里的“形式合理性”主要是指( ????)。A.结束七国混战,实现军事上的统一B.以皇权为中心,三公既配合又牵制C.废分封、置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D.宣扬“君权神授”,实现了皇权至上治局面”,而此政治局面在形式上体现为建立郡县制和推行中央集 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关键信息是“大一统的政6.(2013·江西重点中学一联)汉代崔寔《政论》记载,赵过“教民耕 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 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述生产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冶铁   B.灌溉   C.防洪   D.播种【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农业生产工具。据材料中的“下种挽耧 ”,可知是用当时的播种工具耧车,所以选D项。【答案】????D●对中国文字的整体发展演变和自身的特征掌握不准。●对秦灭六国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准,也没能理解秦统一时的“远交 近攻”战略。●对汉代的经济政策掌握不全面,尤其是对重农抑商政策掌握不到位。●对汉代的治国理念掌握不准,尤其是对汉代的安民政策掌握不全面。●对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掌握不准,尤其是对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 央集权制度掌握不准。【对症下药】知识缺陷●对汉代农业生产工具掌握不准,没能按类别区分和掌握。技能缺陷●迁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如第1题,可调用所学知识中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说明甲骨文与 现今汉字有一些共同特征。如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实行的是“远交近攻”策略,所 以最先灭掉的是距秦国最近的国家,并以此类推。如第6题,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播种工具是“耧车”,调用此知识 可顺利解答。●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如第3题,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抑商” 的目的在“便农”,即维护农业的发展,而当时的农业经济是小农经 济,所以其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如第5题,题干材料反映了“统一的政治局面”,而秦朝建立统一政 治局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如第4题,抓住关键信息“贫者足以养生”“财不匮”“上下相安 ”“易治”等,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上下相安、利国益民。【命题视角】视角一 姓氏含义变迁与官僚政治的形成姓氏,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 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 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 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例题:《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 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此现象的出现有利于( ????)。A.皇权专制制度的确立  B.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C.秦朝民族文化的统一  D.秦朝郡县制度的推行【解析】????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和平民地位的上升 。这有利于打破以贵族为中心的血缘政治体制,而平民的数量扩大 和地位上升,有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答案】????B古代政府控制的官营手工业一般是针对宫室和官府进行生产的,但 官营手工业对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产品,面向民间市场进行生产 。如2012年3月在西汉官营铸铁作坊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铸铁生产 工具,铁农具包括犁、锄等,数量达百件之多。例题:2012年3月,在西汉官营铸铁作坊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与铸铁相 关的遗物,(如右图的陶范与芯),主要是犁、锄等农业生产用具。此 材料说明汉代官营手工业( ????)。视角二 官营手工业也面向民间市场生产A.实行国家垄断性经营B.部分生产兼顾了民生C.主要是进行农具制作D.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解析】????材料中的“官营铸铁作坊”说明是官营手工业,而制造犁、锄等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官营手工业对百姓生产的关注,B项正 确。【答案】????B视角三 汉武帝并没有罢黜百家针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并没有下达“罢 黜百家”的明文,而是采取措施让儒家处于独尊地位,其真正的目的是博采百家而综合利用。例题: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 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博采百家,综合利用C.文化专制政策   D.任各种学派自由传播【解析】????材料中的“悉延百端之学”说明了对百家思想主张的 博采和综合利用。【答案】????B是西汉工匠发明了纸。这是从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 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西汉麻纸(前49)并提出西汉造纸说承袭下来 的观点……除罗布淖尔纸之外,考古学家还于1957~1979年在不同 地点发掘出了几批西汉麻纸。出土的西汉纸比过去多了,且经科学 工作者化验,西汉造纸说已有足够证据反驳蔡伦造纸说。——《西汉工匠发明了纸》视角四 西汉时已发明书写用纸蔡伦之前西汉(前206~公元25)已有纸,主要依据现代考古发现,因而例题:据记载,东汉光武帝时“东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两 千车”。由材料可知( ????)。A.西汉已有用于书写的纸B.光武帝是纸的最早发明者C.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D.材料中的纸是帛的别称【解析】????材料中的“纸经”,说明当时已有用纸书写的书籍,而时 间又在东汉初年的光武帝时,说明在西汉时已有了用于书写的纸。【答案】????A【网络建构】【知识整合】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1.政治方面(1)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 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削弱相权,在 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又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 (3)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 强;以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 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2.经济方面(1)秦汉时期:统一了货币,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 代犁壁的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使牛耕方式得到发展,铁犁牛耕成 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秦汉时期,陶瓷、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 方;北魏推行均田制;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大突破;战乱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3.思想文化方面(1)秦汉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 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以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 为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 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考点探究】一、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国家由统一到大分裂的阶段特征续表 ?????????(2013·福建质检)观察图1和图2,其变化反映的历史脉
络是( ????)。图1图2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B.从设立郡县到设置行省C.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D.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解析】????图1是春秋形势图,反映了当时分封的诸侯国情况;图2是 秦朝统一图,反映了当时郡县制的推行;分封制因地方权力较大,所 以其特点是地方分权,而郡县制下地方权力被集中到中央,所以从分 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历史脉络。【答案】????A?变式训练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
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这次“社会政治大 转型”主要体现为( ????)。A.由人治到法治      B.由官僚到世袭C.由分封到郡县  D.由分裂到统一【解析】????当时最大的社会转型应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具体体现为由分封制转变成郡县制。【答案】????C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2013·石家庄模拟)有史学家评论说:“秦以前……
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 民族性)’国家。”此观点主要依据的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C.对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D.能够统治的区域不同封制,而“地缘性”体现的是地域分区统治的郡县制,所以材料中的 观点主要是依据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血缘性”体现的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分?变式训练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
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 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材料表明秦朝的政治变革促进了(????)。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解析】????从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以看出秦 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 是血缘政治;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体现的是官僚政治,故A项正 确。【答案】????A  三、秦汉至南北朝思想文化发展 ?????????(2013·河北名校联考)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清
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 矣。”材料主要说明了( ????)。A.曹参是一个没有作为的相国B.道家思想适应了汉初社会需要C.汉初的统治政策由曹参决定D.曹参反对汉初统治者没有作为百姓遭受秦朝暴政后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都说他的政策好,主要说 明了汉初采取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曹参为相时主张清静,合乎道家思想,并在?变式训练 汉武帝时期接受儒生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从
而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导致此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道家学说导致了汉初的社会动荡B.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C.道家学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汉武帝是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解析】????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争,社会经济困难,道家“无为 而治”的主张适应了社会休养生息的需要,从而成为汉初统治者治 国的主导思想;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上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董仲 舒新儒学所提倡的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因此取代道 家思想成统治者治国的主导思想。【答案】????B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 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 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 设”。……郡县制作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地缘因素的崛起,在一 定程度突破了政治治理中传统的血缘宗族因素。……若从宗周时 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 、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 趋势。——《“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标新立异】郡县制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现代化”【解读】????材料说明了郡县制与新型封建国家间的关系。郡县制 的实行使“地缘国家”代替了“血缘国家”,使“官僚政治”代替 了“礼仪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一种理性的政治设 计,使国家管理走向制度化,所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现代 化”趋势。【例题】????“(郡县制)的发明……使得结构不稳的国家变得更具 有向心力,中央政令更容易贯彻。”由此可见,郡县制( ????)。A.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B.保证了地方行政执行C.提高了中央决策的效率D.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解析】????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不仅使中央的政 令更容易得到贯彻,而且也增强了国家的向心力,所以它增强了国家 的凝聚力。【答案】????D? 1.“秦王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 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材料中的“中央政府机 构”指的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丞相制度【解析】????设问要回答的是中央政府机构,所以A、C两项不符合 题意;D项只是中央政府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是片面的,不能整 体说明中央政府机构;只有B项才是对中央政府机构的整体叙述。【答案】????B一、选择题2.中国古代“(这一)强有力的地方组织管理机构,使国家观念深入边 远地区,使地方直接受到国家的统治”。这说明( ????)。A.西周分封制扩展了中国周代的疆域B.秦朝皇帝制促进了古代国家形态的形成C.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D.汉初郡国制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家形态已经形成;汉初的郡国制是对分封制的延续;只有郡县制是 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的,其有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所以答案是 C项。【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促进了国家整体 观念的形成。分封制是对地方的间接管理;秦朝以前中国古代的国3.民国初,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 ”“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这主要是指秦朝( ????)。A.以皇帝直接任命官员代替了世袭分封B.根据监察御史的政绩考核任命各级官员C.以自荐为官制度取代了地方推荐用人制D.以丞相管理国家政务取代了皇权独断免只是其任命的形式,才能才是任用标准,这相对于分封制下以血缘 为纽带的世袭政治来说,是历史性的进步,因此体现了人民在政治上 的相对“平等”性。【答案】????A【解析】????秦朝基本上是依据人的才能来给予官职的,皇帝直接任4.图1和图2是某同学在探究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时所采用的两幅同一 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图。据图所知,下列属于这位同学所探究专题 内容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度  B.秦朝时推行的郡县制C.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D.汉代的“察举”制度【解析】????图2中的赵国分成了中山国和真定国,说明原来大诸侯 国被分割成了小国,这体现了“推恩令”的作用。西周初年分封时 没有赵国,所以A项不正确;B项明显与图中的“国”不一致;D项与 题意不符。【答案】????C5.右图是汉代的《播种画像砖》,描绘了汉代农民芟草整地和播种的 场景。此画像砖形象地反映了汉代( ????)。A.农业生产严重缺乏铁犁耕牛B.农业生产中注重精耕细作C.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明确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夫各持容器,伸手播种。这是对精耕细作式古代农业生产的形象反 映。【答案】????B【解析】????画像砖描绘了三人正在整齐的田地里进行农作:图左边 是一人正进行挖土的工作,为后面的播种工序做准备;图右边是两农6.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 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行。【答案】????C【解析】????政府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这种极不协 调的穿着,说明了对商人的羞辱,其实际上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7.元狩四年,汉武帝“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任命)故盐铁家富者 为吏”。此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C.加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的 主要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答案】????D8.司马迁曾评论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本富为 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由此可知,司马迁( ????)。A.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重商思想B.注重世人致富的手段和品德C.认为经商致富应为世人所敬D.支持汉初的“重农抑商”政策料明确支持以农致富和反对“奸富”,体现了对世人致富的手段和 品德的关注。【答案】????B【解析】????“本富为上”体现了重农致富的主张,所以A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未体现“抑商”思想,所以D项错误;而材9.下面是一组魏晋时期农业生产的画像砖图片。其所包含的历史信 息共同反映了魏晋时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经营分散而落后  
B.缺乏技术革新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经营状况,也不能说明“缺乏技术革新”(其实当时这种耕作技术 是非常先进的)、“男耕女织”(图片缺少女子方面的信息)。【答案】????C【解析】????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耕地到平整土地 的过程,这是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特点的体现。图片既不能反映10.历史学家吕思勉说:“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 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灾害现象与皇帝自责的关系,这是汉 代儒学“天人感应”学说的具体反映。【答案】????B11.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在评论某一书体时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 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所评论的是( ????)。A.小篆   B.楷书   C.草书   D.行书【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由隶书直接演变成的书体是楷书,同时 材料中“横直”也体现了楷书的书写特点。【答案】????B12.鲁迅在评论魏晋时期的思想时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 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此观点主要是依据( ????)。A.道教思想的兴起  B.儒家思想失去主导地位C.佛教思想的兴盛  D.书法绘画艺术走向繁荣【解析】????根据题干中所说“外来的思想”,可知是指当时最盛行 的佛教思想。A项中的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不是外来的;B项说法 不符合史实;D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史实。【答案】????C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地理条件便于攻伐,加之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大一统 的强烈意识,各邦国都努力开疆拓土,以求统一天下。于是,强凌弱、 众暴寡的吞邦灭国战争连年不断……通过兼并战争,合为战国七雄, 最后,秦国扫六合定一统,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领土大帝国。在这种 诉诸灭国战争以求“天下归一”的历史环境中,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被采用和推广,官僚制逐步完备,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 中,君主专制势必成为最终的历史归宿。——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二、非选择题材料二 在汉之前,(秦)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虽 然战国已经是贵族政治向君主专制的转变期,但汉代仍不失帝国模 式的试验期。汉帝国初期宛似战国的分封制给帝国造成了不少麻烦。材料三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 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 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 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 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在帝国管理模式上进 行了哪些实验。效果如何?【答案】????(1)原因:中国地理条件便于政治上的统一;中国具有 “天下归一”的大统一政治理念;中国在兼并战争中具备实现统一 的能力;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度得到采纳和推广。(2)政治制度方面:秦帝国通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和地方上推行郡 县制,建立了较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帝国初期实行郡国制,后在汉武帝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治国思想方面:秦 帝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汉帝国初期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后在汉 武帝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指导地位。效果:秦帝国崇尚法家思想,法律严酷,赋役繁重,民怨沸腾,导致其短 命而亡;汉帝国初期,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形成较完善的 中央集权制度和治国指导思想,最终成为强盛一时的大帝国。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 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于子”。不过,在他 坚持统治者有统治的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正确的道德 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统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帝制理想之被人们接受这一成就的取得,部分地是由于汉 王朝事业的成功,部分地是由于有意识提倡的各种新的政治观念… …汉代诸帝很快就从神意的角度寻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据以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三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 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 有清晰的标志。(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思想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的原因。【答案】????(1)特点:思想保守;主张维护旧的社会秩序;强调“以德治民”。(2)汉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提出了“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思想;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倡 大一统,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说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1.《史记·殷本纪》记载说,商的先祖“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 而降生的,是天神之子。这实质上反映了( ????)。A.商王朝统治者愚昧无知B.商代的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体现;D项错误,神化王权不等于丑化商王。【答案】????BC.商王的祖先从事养禽业D.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的现象【解析】????材料反映了商代对王权的神化,所以特点是王权与神权 相结合;A项叙述错误,神化王权不等于愚昧无知;C项在材料中没有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 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娱乐场所“瓦肆”听戏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施“海禁”政策,排 除D项。【答案】????A【解析】????诗句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已经出现草市, 故A项正确;“瓦肆”是宋代出现的娱乐场所,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3.明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 间世,则自不能不衣不食,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故虽圣人不能无 势利之心”。此思想主张( ????)。A.发展了程朱理学“格物”的主张B.是对王守仁“心学”的批判C.反映了工商业发展中人性的觉醒D.深刻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对“心学”的批判,B项与材料主题不符;虽然李贽反对封建君 主专制,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与材料主题也不符;根据材料意 思“圣人也是人,而且也是凡人,也得吃饭穿衣,也有势利之心”,可 知这实际上是“人性”的觉醒,而推动这一“觉醒”的是工商业经 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李贽是反对程朱理学的,所以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4.《广东军务记》记载:“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 乡民共愤,首先发难,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材料中 的“首先发难”反映了( ????)。A.不怕牺牲的反侵略精神B.各族人民团结抗敌的斗志C.抗敌爱国的自发自觉性D.军民合作抗敌的团结精神不是各族人民共同斗争,也不是军民合作的抗敌斗争,而是三元里等 地人民自发自觉地组织反抗英军侵略的斗争。虽然这种自发自觉 的斗争也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材料主体体现的是斗争在没有政 府组织下的自发自觉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乡民共愤”和“鸣锣聚众”,可知这既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之所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就在于走出 封闭,率先以世界性眼光来看待中外文化。……从而破除了自我中 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这说明维新思想( ????)。A.根除了中国的旧文化   B.破除了“天朝上国”观念C.使中国完全走出了封闭  D.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走出封闭”和“破除了自我中心 ”,说明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A项叙述错误,B项在鸦片战争时就 已经破除,C项叙述错误。【答案】????D6.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 各种必要的法律。”材料观点主要反映了( ????)。A.牢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要性B.要彻底破除个人崇拜和“左”的思想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急迫性D.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紧急性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而且要制定的法律种类较多,这说明法律体系需 要健全,而“集中力量”也说明了急迫性;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实际上是需要健全法律体系的背景;D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材料主 题是法律问题,而不是民主问题。【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法律很不完备,提出要集中力量7.据《华东经济管理》1991年S2期统计,“从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 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48. 04%,年均增长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 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A.对外开放格局的全方位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本题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对外开放情况,所以A项不符 合题意;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所以才推动了江西工业的迅速发展,故选B 项。中国加入世贸是199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 世纪初,都不符合题目的时间界定,故排除。【答案】????B8.《罗马法》中关于私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 大家的同意”。这说明罗马私法( ????)。A.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保护罗马全体公民的私有财产C.适应了罗马帝国体制的建立D.体现了对个体私有利益的保护【解析】????材料中“需得到大家的同意”体现了对每一个个体的 保护,同时材料又提到私法的内容,所以体现了罗马法对个体私有利益的保护。【答案】????D9.右面是1879年美国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德国的议会大师俾 斯麦》。漫画中俾斯麦被画成了驯狗师,而议会成员则被画成带着 头套的狗。此漫画的寓意是( ????)。A.赞扬俾斯麦对德国宪政的贡献B.讽刺德国议会民主制度的虚假C.揭露俾斯麦欲独裁德国的野心D.批评美国民主制度落后于德国俾斯麦训练成了只会服从的狗,议会自然也就起不到作为立法权力 机构来保障民主政治的作用,所以漫画讽刺了德国议会民主制度的 虚假。【答案】????B【解析】????据漫画可知,俾斯麦是德国议会的主宰者,议会成员都被10.罗斯福政府在实行某项措施后,很多失业男子的妻子快乐而自豪 地说:“我们不再接受救济了,我丈夫在为政府工作。”由材料可知, 此项措施是( ????)。A.整顿金融业  B.复兴工业C.发放救济食品  D.实行以工代赈【解析】????材料中的“为政府工作”,是指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 赈政策后,政府招募失业人员从事公共服务和公共工程建设方面的 工作,所以反映的措施是以工代赈。【答案】????D 11.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三国合作的初衷,给三国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利益。……同时……给南北国家在区域范围内利用自由贸易区 进行合作开创了先河”。据材料可知,“它”是指( ????)。    A    B     C    D【解析】????材料中的“南北国家”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世界 上最早建立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是美国、加拿 大和墨西哥(发展中国家)三国所建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答案】????C12.“他第一次把时间和空间纳入了物理学的体系,从而脱离了形而 上学的束缚。”材料中的“他”是指( ????)。A.牛顿   B.爱迪生C.普朗克   D.爱因斯坦【解析】????相对论提出之前,物理学是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主导的,其 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割裂的,而相对论则把时间和空间统一在一起,构 建了新物理学体系。【答案】????D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世纪30年代,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 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 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器)也已具备。1836年,(美国人)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 的设计方案:“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现出火花。有火花出现可以 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 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 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机,且不断加 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机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 应用。它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1843年,塞缪尔·莫尔斯用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 的摩之间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 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 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 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1870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新的电报发报机,对电报机做了多项改进。1 873年,爱迪生发明的新型电报机在纽约、华盛顿之间,达到每分钟10 00字的收发速度,而在纽约和费城之间,这一速度则为3000字。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爱迪生发明的四通路电报机,打破了其他电报 机一次只能传送一个信息、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的瓶颈,实现了电报 传送自动化。自此之后,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 网络。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 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报机诞生的历史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大众传媒改进的主要 科技成果。(14分)(3)根据电报机的发展历程,说明通信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 类的社会生活。(9分)【答案】????(1)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电报机的诞生具备基本的技术条 件;铁路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需要新的通信工具;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也迫切需要更快速的通信方式。(9分)(2)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池和电磁感应器等的发明;闪电 式传播线路的发展;电文传输方式和电报传送自动化的创制;计算机 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14分)(3)削弱了天气对快速交通的影响;促使了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促 进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9分)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 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 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 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 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 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 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原因的观点。(20分)(要求:围绕材料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分标准】第一等(20~14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 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13~8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 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7~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②未引用史实,评论对象、观点不明 确;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答案】????第一种观点: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历史悠久、国 家稳定”是由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此观点不正确。(4分)尽管中国 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占统治地位;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受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16分)第二种观点: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是 由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此观点正确。(4分)地理因素不仅影响人们 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而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中 国古代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当时能够在自然经济的保障下,形成大统一的国家观念,进而形成了较稳定的统一局面。(16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相应的分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