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8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1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8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1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7 12: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2张PPT。【考情预测】1.对这一时期政治文明方面的考查,将着眼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等知 识点,多以图片、观点、概念及表格等形式切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均有可能出现。2.对这一时期经济文明方面的考查,将重点集中在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人民 公社化运动及1962年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等知识点,多以图片、观 点、报刊等形式切入,以选择题为主。3.对这一时期精神文明方面的考查,将着眼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新中国的“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新中国的“双百” 方针等知识点,多以设置新情境、图片、表格、报刊等形式切入,以选择题为主。? 【试题演练】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 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 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 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材料所述的是新中国人民政府为推进社会由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而采取的措施。B项的内容是1921年建党时即 已确立的;材料与封建迷信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宣传工作的 新形式,排除D项。【答案】????A2.(2013·安徽文综,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 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 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解析】????注意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1972年2月”“我们能够 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中美在1979年正式建立外 交关系,A项错误;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尼克松演说的含义是想 办法缓和中美关系,C项表述正确;D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C项。【答案】????C3.(2013·天津文综,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 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 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由“第三种形式”“过渡的形式”等信 息可判断,毛泽东所说的国家形式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正确答案为 B项。【答案】????B【解析】????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 家的形式。由材料看,毛泽东认为存在三种国家形式,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可知,这三种形式是资本主义(或旧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4.(2013·重庆文综,9)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 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 特别是重工业产值增加迅速,而同一时期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却呈下 降趋势,这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开展“大跃进”运动 造成的,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社 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是在20世纪60年代“八字”方针提出后,排除D项。【答案】????A5.(2013·湖北百校联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 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 “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 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 征求的”。这主要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B.新中国的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了条件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A项与题干主题不 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据材料中“小党派的代表或无 党派……”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6.(2013·南京调研)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9号”飞船顺利升空, 并在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 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步 。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A.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一号”  C.“天宫一号”    D.“神舟5号”【解析】????A项发生在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在2011年;D项发生在2003年,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是在1970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对症下药】知识缺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把握不准。●对中美关系的改善理解不够全面。●对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理解不透彻。●不能准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成就掌握不全面。技能缺陷●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欠缺。如第1题,阅读史料可知“全国各高校”开设公共必修课(政治课)、 文化部举办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科学知识展览会,旨在 对“全社会”进行政治教育,构建与新中国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项“确立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项“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项“引导宣传舆论工作”在材料中均未涉及。如第2题,从材料信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 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 不再封锁与敌视,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机。再结合中美于19 79年建立外交关系分析可知:虽然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但由于中美两国社会性质不同,此时两国还难以成为 战略同盟。●解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如第3题,首先明确题干中的“国家形式”指的是国体,其次把握“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概念,它是指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这段时间的国体。这一概念恰巧 符合材料“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的表述。●解读表格及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欠缺。如第4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从1958年开始增长迅速,而 农业总产值则逐年下降;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远远大于轻工 业产值。总之,该时期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从表格中无法看出此时国民经济的形 势好转。【命题视角】视角一 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9年2月28日下午,温家宝到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这是 中国政府总理首次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全程 直播。全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及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40 万网民同时在线,通过新华网论坛踊跃提问。在两个小时的在线交 流中,温家宝回答了网民提出的29个问题。以推进民主法制进程为命题切入点,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重要性及长期性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例题:下图是重庆曾家镇的退休老人罗天才展示保存50多年的选民 证。这张选民证是罗天才老人1953年18岁时在成都参加第一届全 国人大代表普选的证件。这张选民证说明(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已制定并实施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D.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解析】????A项是题干的意义,B项发生于1954年,C项出现于1956 年,D项与政协会议有关。【答案】????A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长期性、曲 折性和艰难性的特点。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 5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在复习这一内容时:第一,学 会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第二,重点关 注一些重要年份,如1956、1958、1978、1992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的年份。视角二 用现代史观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例题:下面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状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62年我国农业产值、粮棉产量 都有了提高。从1960年起,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 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材料信息验证了这一点。【答案】????C视角三 从精神文明传承的角度看中共的思想解放历程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成功或某一项重大改革的突破,都是 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面临巨大压力,同时也推 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例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指出:“中国的每一步思想解放都 面临重大压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曾被攻击为“砍旗”, “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曾被攻击为“贬低毛泽东思想”,“构建和谐社会”被攻击为“理想主义”……邓小平理论形成之 初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个人崇拜及教条主义  B.共产国际的干扰C.毛泽东思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析】????邓小平理论形成初期主要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后,这一时期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文革”期间的“左”倾教条主义。【答案】????A? 【网络建构】【知识整合】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 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1.政治上(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文革”使民主和法 制遭到粗暴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 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 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 交的新局面。2.经济上(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 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 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3.思想文化上(1)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 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 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 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计算机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居世界前列的成就。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 景象。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 针,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革”开始后,教育战线一 片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4.社会生活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 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考点探究】一、专题阶段特征 ?????????(2013·河北高中联考)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
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 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盛行”,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与 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变式训练????(2013·广东中山期末考试)“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
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 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 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70年代 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 ②受当时政 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比较低,物质供 应比较匮乏,加上当时大力提倡艰苦朴素,所以“打着补丁”、“洗 得发白”的衣服成为当时的时尚,再加上当时中日正式建交,故正确 答案为C项。【答案】????C1.联系:两者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的重要形式。二、对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2.不同之处(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 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 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 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 要地位。(2)职能: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 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 务,而人民政协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3)监督权: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 种民主监督;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具有法律约束 力。(4)产生与组成方式: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 产生。????? (2013·江苏南通一中模拟)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
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 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最能反 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解析】????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题干正反映了这一特 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都是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内容,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变式训练????(2013·江苏泰兴测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
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 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 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 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基本制度。关键信 息: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根据三大政 治制度的含义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三大基本制度 之一,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新时期的治国方针,也不符合题意。【答案】????B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2013·广东阳江重点中学测试)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
《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 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 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 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题干所述事例说明当时存在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 象,这反映了“大跃进”的特征,故选C项。【答案】????C?变式训练????(2013·江苏如东县调研)“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
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 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 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 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客观上促使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解析】????题干材料肯定了人民公社期间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 网络的建设,与平时否定人民公社化的观点不同,故选A项。B、C 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题干材料中只有国家对农村的投入,没有提到 对城市的投入,无法得出D项。【答案】????A分田到户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标新立异】右图是《自留地使用证》,它的内容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 队社员户主×全家×口人,留给自留地×块,共计×亩×分××厘×× 毫,由本户固定使用二十年。自留地收获的农副产品,不计征购,不 顶口粮指标,也不计入分配产量,由社员个人支配,任何人不得侵犯 。特发此证。冀县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一年12月30日【解读】????分田到户一般被定为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标志, 其实分田到户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就已经开始尝试,只不过当时分到农户的土地被称为“自留地”,而且也有固定的 使用年限,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的先河,为1978年 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例题】????上面的《自留地使用证》是1961年冀县人民委员会颁 发的。它见证了(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规模进行C.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调整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1961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 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解决经济困难,国家进行了国民经济调 整,为恢复农村经济,部分地恢复了自留地。A项时间不符;B项不正 确,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已完成;D项时间不符,其推行是在1978年。【答案】????C? 1.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与不少国家的参议院或议会上院有过交流 与接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点类似于西方 一些国家的参议院。两者的“类似”之处主要在于( ????)。A.阶级性质  B.主要权力 C.政治地位  D.构成成分【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构成, 西方一些国家的参议院也是由多个党派构成,因此两者在构成成分 上极为相似。【答案】????D一、选择题2.“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 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 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 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析】????材料信息“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说明 这部宪法就是1954年宪法。A、C、D三项都是共同纲领的内容,未 能体现对“共同纲领的发展”。【答案】????B3.“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 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得 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段话所反 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 ”“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可知,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C4.1955年,黎巴嫩代表、驻美大使马利克向杜勒斯(美国前国务卿) 通报万隆会议情况时坦陈: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 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实际上,会议似乎就是为此目的 而召开的”。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万隆会议无关。【答案】????A5.温家宝在一次大会上讲道:“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 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列 外交政策与材料主旨相吻合的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求同存异”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概括了当代国际间关系与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主旨相 符,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解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 重各国人民的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 作,促进全人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6.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 弯路,就是S形。”这是他对党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形象说法。历史 证明:党的第二个“30年”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异常艰辛的探 索,正是“S形”。党的第二个“30年”走“S形”的突出表现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解析】????中共成立于1921年,第二个“30年”指的是1951~1980 年,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中共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C7.结婚证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凭证,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 特征。以下是20世纪不同时期结婚证书上的内容,其中出现在过渡 时期(1949~1956年)的是( ????)。A.“再嫁与否绝对尊重其自由,婚嫁须得父母双方同情与赞助”B.“计划生育,勤俭持家”C.“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D.“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之建设而共同奋斗”国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国策是在1978年以后;C项出现于“文化大革 命”时期;D项符合过渡时期的国情。【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排除A项;中8.右图是某高三学生在老师进行小专题历史复习时所做的课堂笔记 。据此判断,该小专题最有可能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C.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D.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例证。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 方针。这些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步探索。【答案】????B【解析】????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 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未能坚持,1958年发起“大跃进”9.“文革”期间的“大民主”是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其主要方式是 “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这一时期的 “民主”( ????)。A.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C.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10.1957年,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 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 952年的76元提高34.2%。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 ????)。A.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B.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完成,提高了人民的生 活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毛泽东思想密不可分;邓小平理论提出并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 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故正确答案为 D项。【答案】????D候,曾用一句俏皮话说明了1940年他离开中国之后中美之间的尴尬 处境:“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 。”造成中美之间“尴尬处境”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C.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D.中美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11.1972年费正清作为中国专家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美之间处于长期的敌对状态。【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孤立、封锁新中国,这造成中12.据《新快报》报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熊猫 、你好、茅台酒”的热潮,给横滨中华街招来了很多中外顾客。引 发这一“中国热”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中美关系的改善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与日本关系日益密切意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可知直接原因是1972年中日邦交 正常化。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解析】????“热潮”的出现显然与中日关系的改善密切相关,再注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 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 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二、非选择题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 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 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 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 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2)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 简述其影响。【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建立 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2)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 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影响:逐步完 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 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 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 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 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 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 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 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 主义,就是修正主义。——摘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 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 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 “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 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态度的变化。(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答案】????(1)变化:从揭露弊端到基本维护。(2)实施: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 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辟方镇》中写道:“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 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 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 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黄宗羲认为分封制导致诸侯混战,郡县 制导致中央对地方失控;从“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 之方镇乎”可以看出他主张设方镇以克服二者的弊端。【答案】????DC.反对实行分封制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的弊端2.据记载:宋代共有714所书院,南方就占了687所,为总数的96.32%;北 方仅有27所,占总数的3.78%。就连南方颇不发达的广西,其书院拥有 量也比山东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还要多出3所来。导致宋代 书院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B.理学家将书院教育与理学推广相结合C.科举取士的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D.经济的富庶为书院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解析】????教育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所以江南 地区书院众多的重要原因就是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甲午战争,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这 一观点的主要依据为( ????)。A.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陆军广大将士的拼死抵抗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北洋军队是洋务运动中筹划海 防、创建海军的一支实力最雄厚的近代军队。因此该观点的主要 依据就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4.胡适指出:“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 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 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 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对这段话,以下 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唤起了广大民众思想的觉醒B.带有鲜明的“全盘西化”思想倾向C.根本目的是反击复古尊孔逆流D.对探索救国道路的理性反思【解析】????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从材料信息“物 质机械、政治制度、道德、知识等方面均不如人”可知其表述符 合新文化运动中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 想,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5.据统计,1956年,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重为51.3∶48.7。工业总产值 642亿元,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C.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D.“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业发展情况,“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解析】????据题干时间提示“1956年”可知,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工6.在1958年“新壁画运动”中,全国各地放了许多“卫星”。著名美 术评论家毕克观后来评说道:“一个时期,刊物上的玉米棒棒粗得像 擎天柱,大南瓜大得像地球,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处处甘拜下风,自 叹弗如了。”下列对“新壁画运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大跃进”的产物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C.突出特点是“夸张法”D.助长了社会上的“浮夸风”【解析】????当时漫画极度夸张,并非现实主义手法。【答案】????B7.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提到:“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 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 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 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以下未能体现这一思想的 史实是( ????)。A.我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解析】????新中国建立之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受意识形 态的影响,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 营一边,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8.“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 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下列 对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具备严格的法律强制性B.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C.罗马的扩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D.法官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能体现;地方上的社会秩序被宣布无效的原因是罗马法适应了罗马 帝国对巩固新征服地区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不9.地理大发现(视野开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否 定教会权威)—启蒙运动(理性精神质疑宗教)—达尔文进化论(神学 受到严厉考验)—现代科学及教育发展(教会影响力减低),从这些历 史事件及其影响中可以看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是( ????)。A.由理性主义到人文主义B.社会思想呈现宗教化趋势C.社会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D.由人本主义到神本主义【解析】????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由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趋 势,A项错误;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从“否定教会权威”“质 疑宗教”“神学受到严厉考验”“教会影响力逐渐减低”可知社 会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B.《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权力D.责任内阁最终剥夺了君主权力【解析】????题干材料中“君主主权现在则被认为是人民授予”体 现了英国“主权在民”政治原则的确立。1689年的《权利法案》 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此原则正是“主权在民”政治原则的 反映,所以评论针对的是《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答案】????B10.17世纪末,英国某刊物针对某政治事件评论道:“君主主权原先是上帝赐予的,现在则被认为是人民授予。”此评论主要针对的是( ????)。A.光荣革命推翻了君主统治11.邵建在《胡适和鲁迅眼中的十月革命》一文中写道:“十月革命 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 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 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作者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解析】????材料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 机、一战以及俄国历史土壤密切相关,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12.据联合国的统计,在1983到1989年期间,以美元计价的对外直接投 资年增长率为28.9%,比同期的世界出口增长率9.4%及世界GDP增长 率7.8%高出三倍多。材料表明( ????)。A.世界金融的一体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B.地区贫富差距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C.贸易的自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式D.资本运行的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在全球的流通是直接原因,D项是国际投资增加的条件,即金融 一体化是资本走向海外的保障。材料未提及“跨国公司”,材料无 法体现B、C两项。【答案】????D【解析】????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贸易(出口)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率,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美元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其中纸币的正面图 案多用名人的头像。1美元是乔治·华盛顿头像,2美元是托马斯·杰弗 逊头像,5美元是亚伯拉罕·林肯头像,10美元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头 像,20美元是安德鲁·杰克逊头像,50美元是尤利西斯·S·格兰特头像,1 00美元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头像。这七位名人当中,有五位当过美国 总统,另外两位为著名的思想家。材料二 欧元的设计主题是“欧洲的时代与风格”。纸币正面印着 窗户和拱门,背面印着七个不同时代的欧洲桥梁。二、非选择题(共52分)? 材料三 新中国的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开始发行。共发行7种面 额,分别是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其中部分的图 案:1元券正面为女拖拉机手;2角券正面为车间工人生产图,背面为石 油矿井;5元券背面为露天采矿图;等等。1999年10月1日始,分次发行第五套人民币,有八种面额,分别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元和欧元纸币图案 的设计理念。(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套和第五套人民币发行的 历史背景。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民币纸币图案设计的看法。(2 2分)【答案】????(1)设计理念:①美元:纪念为美国独立和发展做出杰出 贡献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彰显美国人民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和价 值观。②欧元:鲜明体现欧元发行的时代背景和作用,即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促进欧洲的进一步开放和合作。(10分)(2)历史背景:①第三套:国民经济调整,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不发达。(9分)②第五套:改革开放不 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 丰富,流通领域的货币需求量加大。(9分)看法:图案设计应有利于彰显民族精神,展示建设成就,为国内各族 人民广泛接受,等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20世纪80年代)在保守党内出现 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 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 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 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提出“社会不平 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 ”,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英国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为经济增 长注入活力。当然英国也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 代价,以至于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在做“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英 国人”的民意调查时,撒切尔夫人以高票荣膺探花。撒切尔主义自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可谓千差万别。请你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撒切尔主义对英国的功过大小。(20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分标准】第一等(20~14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 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13~8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 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7~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 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答案】????观点一:撒切尔主义对英国功大于过。(4分)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等欧美国家出现“滞胀”现象,一方面经济增 长停滞或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严重,这标志着欧美国家信奉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调节的失灵。(6分)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经济上减少国家的干预,增加 市场调节,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 的规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在撒切尔 主义的主宰下,尽管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 代价,但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0分)观点二:撒切尔主义对英国过大于功。(4分)撒切尔主义尽管缓解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现象,使 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却种下了一系列恶果。因为撒切尔主义站在右翼资产阶级敌视人民的立场,在政治上奉行 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而且还不惜缩小“福利国家”的 规模,无视社会的不平等,最终使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 社区分裂等代价。(1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