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凯里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22:25:13

文档简介

秘密★考试结束前
凯里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填写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庄子哲学持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隔绝的,而有着
许多共同之点与相互感通之处。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
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谓“触景生情”。濠上观鱼之乐,揭示了情景交会时审美主体在美感
经验中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
惠庄观鱼之乐是则著名的故事,现在针对与庄子谈论有关的议题,依着故事情节的顺
序,将对话中的关键语词作如下几点诠释: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情景交会
庄子与其挚友惠子游于山水之美的濠梁之上。在这里,“游”是主体的审美活动,“濠
梁”是审美的客体,主体“游”于客体,便产生了情景交会。《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莫
过于阐扬“游”与“游心”。在濠上的山水美景中,安然适意的庄周,由审美主体和审美
客体的交接,而导致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的交会融合,进而表现出对山水的欢愉之情。濠
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情思,庄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间,物
我交接,自然景物让人倍感亲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故而
庄子有感而发地说鱼是快乐的。
b.“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①
庄子由小白鱼“出游从容”的姿态而欣然地说“是鱼乐也”,这使我们想起《田子方》
篇所谓“两类相召”——物与物相互招引。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是“一气相同通”的,
主体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以物迁”。
(《文心雕龙·色物》)在情景交融中,主体的“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心物交融
的活动中,一方面,遨游于濠上美景的庄子,游目骋怀,油然产生无可言喻的愉悦之情—
—这即是外在景物对审美主体的心境所产生的安情作用,体现出山水有情的一面;另一方
面,外界景物呈现出的特有神态引发了观赏者的情思(“出游从容”),使其将自己的感
情附着于外物之上——这即是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庄子说“是鱼乐也”,即是将自身的
愉悦之情投射于小白鱼之上。
C.“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②
同样是遨游于自由自适的环境中,庄子感受到“鱼之乐”,惠子却提出“子非鱼,安
高二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知鱼之乐”的问题,惠子对庄子的质疑彰显了理和情的对显。庄子具有艺术家的心境,对
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在感受到外物情态的同时,将主体的情意投射
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性格,强调概念的清晰
性与判断的有效性。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一个是在观赏事物的美、悦、情,一个是在进行
理性的认知活动,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故而一个有所断言,一个有所怀疑。尽
管如此,惠庄依然有其共通处,惠子曾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可见二人都认同
天地万物一体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
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秋水》篇说:
“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濠上观鱼的故事隐含着许多重要的意涵。从文化发展史上看,它成为后代文学的重要
素材。就这则故事的现代意义来说,濠上观鱼的审美情怀,一方面教我们懂得欣赏万物之
美,进而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教我们亲近大自然,透过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
美中,将我们从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疏离感、孤立感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鼓应《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
解。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
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
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
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
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
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乐”
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
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是相互感通的,所以人因外物触发产生独特的感受
就是触景生情。
B.移情作用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客体有相同之处,并且主体和客体能够相
互感通或交融。
C.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所以才想到自然景物中去感受亲和与愉悦,继而与外物产生精
神上的交流与契合。
D.朱光潜先生认为人与物互相感通是不理智的想法,人与物之间隔着密不通风的墙,这
与材料一的观点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若心情沮丧的庄子来到濠上遨游,纵使碧水芳草,风景优美无比,庄子依然会认为
出游从容的小白鱼是快乐的。
B.庄子用感性同通的思维去观赏事物的美、悦、情,与惠子理性认知的侧重点不同,但
是并没有割裂理和情的联系。
高二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C.濠上观鱼的审美情怀,使人们懂得欣赏万物之美,保护生态;亲近自然,能将我们从
人与物间的疏离感中解放出来。
D.古代的动物心理学没能解决鱼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的问题,其实是为了解释庄子
“移情”是一种心理活动。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中“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结合上下文概括材料内容,在①②处填写恰当的句子。(4分)
5.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濠上观鱼”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 BM 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
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
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
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
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
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
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
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
派用处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
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
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
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
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
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
儿被判处 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
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
高二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
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 ”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
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
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
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 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 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
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
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
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 ”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 我是说——你见过把犯
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人物的面部神态,并不直接点明人物的详细身份,意图是设置悬念,推
进情节开展。
B.费尔吉德小姐看到埃斯顿右手上的手铐时,出现“惶惑的恐惧”,因为她看穿了埃斯
顿犯人的身份。
C.“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反映了埃斯顿摆脱窘境之后既感到庆幸又有点歉
疚和感激的心理。
D.小说在两个旅客的对话中结束,结局看似出乎读者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
章有多处伏笔。
7.结尾处关于两个旅客的谈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的旅客,对警长在犯人进监狱之前为其保留一点尊严的行
为表示称赞。
B.“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 ”看出另一个旅客和费尔吉德一
样都被埃斯顿迷惑了。
C.两个旅客的谈话实际上是在嘲讽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的年轻人,控诉装腔作势
虚伪的人。
D.最后一句话使情节快速反转,暗示了罪犯和警察的真实身份,情节设置生动别致,具
有戏剧性。
8.请先指出小说中描写警长所用的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警长的形象。(6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9.“心与手”是小说的题目,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和人物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
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
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
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
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
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
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勉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
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
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
以著大学之明法。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
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
而表章之。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
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
(节选自朱熹《<大学章句>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
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B.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
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C.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
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D.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
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与“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两句中的“全”含义相同。
B.“皆入小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小学”含义相同。
C.“贤圣之君不作”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
的“作”含义不同。
D.“补其阙略”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阙”含义不同。
高二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商周三代兴隆时教学方法逐渐完备,王公及普通百姓家的子弟都能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大学。
B.学校的设立,内容是如此的广泛,教学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当世之人没
有不学习的。
C.程颢、程颐开始推崇信奉《大学》并加以传扬,朱熹将二人的著作重新编辑,并加
入了自己的见解。
D. 孔子的三千多学生都听过他的讲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真义,因此曾子写出传文来
阐发孔子的本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2)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14.文中多次提及“人的本性中含善”的观点,请找出原文中表现这个意思的句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5~16 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请恩泽: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
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
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②迷魂:指心情抑郁,行止彷徨。③拏云:犹凌云,
指志向高远。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零落栖迟”与“一杯酒”连缀,略示以酒解愁之意,主人持酒相劝祝客人身体健
康,呼应标题。
B.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诗人以之自比,“困不归”寄
寓了久羁异乡之情。
C.本诗运用了主客对话方式:“吾闻”的“吾”指持酒相劝的主人,“我有”的“我”
指诗人自已。
D.主人用马周的典故,劝慰诗人政治出路不只有一种途径,像马周一样敢于“直犯龙
颜”就会得到赏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16.李贺的《致酒行》与李白的《将进酒》都借酒抒发怀才不遇之愁,面对失意的人生,两
位诗人却有不同的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的“ , ”两句是李白对
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信。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
(3)《春江花月夜》》中“ , ”两
句勾勒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壮丽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是一句为人熟知的民间俗语。健走由于不受年龄、性别、
体力等限制,又因其简便易行、适合各类不同人群,颇受大众青睐。但是,如果健走的方式
不够科学,很可能会 ① ,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
健走前,要选择舒适的软底运动鞋或专业健走鞋、穿着易干或吸汗的衣物、携带必备药
物和饮用水等。场地应选在树荫下或平路上,还要提前做好热身。健走过程中,要注意强度
和幅度 ② 。健走结束后大约 20 分钟左右要及时放松,这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减少
肌肉酸痛。
正常人每天健走 10000 步左右,步数分配大致为早上 3000 步、上午至下午 3000 步、晚
上 4000 步,具体分配要 ③ ,其中 3000 步需要略微快速,达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即可。
健走时需控制心率,一般中老年人的适宜心率大致为每分钟 100 次,40 岁上下的中青年大致
为每分钟 120 至 130 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8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金黄的果皮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黑色斑点,乍一看和“豹纹”确实有几分相似。
网上广西南宁一家水果店售卖 2元一斤的“豹纹芒果”,着实收获了一波流量。
芒果穿“豹纹”,其实是因为它病了,“豹纹”出现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是“芒果
炭疽病”,这是一种由植物病原真菌炭疽菌引起的芒果采前和采后的重要病害。它是一个
“破坏家”,可以危害芒果叶片、花序、果实和枝梢,造成采前失收; ① ,田间
看似无病果实,常在采后贮藏期发病,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晕,数
个病斑融合后形成大斑,就出现了市场上的“豹纹芒果”。
不过,芒果炭疽病和人的炭疽病完全是两码事,这种只侵染植物的病菌并不危害人的
生命安全,对热带水果来说, ② 。比如熟透了的香蕉,表皮上就有很多黑褐色的
斑点。
除了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外,一些生理性病害也会引发黑斑 ,最常见的是低温贮藏造
成的冷害或运输过程中被挤压的伤痕,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芒果病害,都会使芒果的
品质大打折扣。误食变质芒果 ③ ,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
21.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D.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
影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崖不枯”。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
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篇文
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8 页)凯里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原文是“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
忽略了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感受。C项是先有“物我交接”、“交流与契合”,才能感到鱼是快乐的。D项材
料二中从“假如……不是……就要……”的关联词中可知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是能互相感通的,与材料
一观点一致。
2.A【解析】移情作用是以对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客观前提,以主体情感的外扩散和
想象力、创造力为主观条件,是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简言之,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
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
也像在叹气。所以假若庄子心情沮丧,或许他不认为出游从容的小白鱼是快乐的。
3.D【解析】直接发出让我们“修造武器,共赴战场对付敌人”之意,而非移情。
4. ①“两类相召”而产生移情作用(或: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②理性分析与感性同通的区
别。(每点 2分,扣紧关键词即可给分。)
5.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审美客体“濠粱”引发了庄子这个审美主体的情思和想象力②庄子将
自己的情思附着在小白鱼这个审美客体之上,发出了“出游从容”的感慨;③人与人、人与外物之间有共同
之点和相互感通之处,庄子依据自己“出游从容”愉悦的体验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情化,表达出“是鱼
乐也”的看法。(答出两点即可得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
6.B【解析】费尔吉德小姐并未看穿埃斯顿的身份。
7.C【解析】“控诉装腔作势虚伪的人”,这是对文章主旨的误读。文章表现的是对“善解人意,为别人考
虑、谅解别人之心”的赞美。
8.人物描写方法: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侧面描写。(2 分)
①尽职尽责。警长貌不惊人,在押送犯人去监狱的途中尽职尽责,将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
②机敏善良。观察费吉尔德的表情,及时主动地为罪犯编造谎言来维护其在熟人面前的“面子”,打消
费吉尔德的疑虑。当费吉尔德开始叙旧时,以抽烟为借口离开。(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
给分。)
9.①情节角度: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看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
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
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
②人物角度:警长把自己和罪犯的手铐在一起,可见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罪犯的严厉。在罪犯遇到自
己的熟人“年轻女子”的时候,他能够主动保护他的自尊心,可见他心地善良。读者透过警长无情的“手”,
看到了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受到了他悲悯的情怀。(每点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解析】句意:当时虽然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但没有君师的地位来推行政教学说,于是只能采用先
王的法制(开办私学教学生),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给弟子,用来教导后人。而这
一篇《大学》,就是在小学学成的基础上,来讲明大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
句意完整,其中“以”是“来”的意思,表递进,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D两项。“诵而传之”中“而”
表并列,指讲习并传授,“诵”与“传”中间不可断开;且“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句式相
同,各自应断开,故排除 C。故选 B。
11.B【解析】B项“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指“古代的一种学段”,后者指“小的方面要学习”。A.都是“保
全”的意思。C.前者的意思是“出现”,后者的意思是“起身”。D.前者的意思是“缺失”,后者的意思是
“使受损害”。故选 B。
12.A【解析】A.“都能……十五岁入大学”错,据原文可知: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和其他儿子,以及公侯、
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连同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故选 A。
13.(1)《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用来教书育人的标准。(“所以”:用来……1 分,“法”:标准、
准则 1分,判断句 1分,句意通顺 1分。)
(2)到孟子死后,《大学》的传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道其中真义的人却太少了。
(“没”通“殁”1分;“泯”:消失 1分;“鲜”:少 1分;句意通顺 1分。)
14.①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②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③其学焉者,无
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只写 1句给 1分,写 2句即可给满分。)
参考译文: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用来教书育人的标准。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就已经给予了每一个人仁、
义、礼、智的本性。然而人的禀赋气质存在差别,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知道并保全上天造人之初所给予的
本性。如果有聪明智慧的人能保持人之初的性本,一旦这样的人在人民中出现,那么上天一定会命他做广大
人民的君主、师长,让他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最初的善良本性。
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学校设施及教学方法渐渐完备,王宫、国都和闾巷都有学校。人到了八岁,
从王公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洒水扫地,应答对话,待人接物的礼
节、各种礼仪和音乐舞蹈,射箭和驾车,文字书写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待长到十五岁,从可继承君位的太子、
君主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卿相、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而
教学的内容则是使受教者懂得探寻身心的道理,掌握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由于学校的设立,是如此的广泛,教学方法中,教学的次序和内容条目是如此详细分明;而其用来教学
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追求学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规则和伦理道德之外的东西。
因此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也没有人不明白自己的职分
应当做什么,从而各自勤勉,来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
后世却赶不上的原因。
到了周朝衰落之后,贤圣之君不再出现,学校的优良政策不再推行,教化衰落,风俗也颓废败坏。当时
虽然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但没有君师的地位来推行政教学说,于是只能采用先王的法制(开办私学教学生),
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给弟子,用来教导后人。而这一篇《大学》,就是在小学学成
的基础上,来讲明大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孔子三千弟子,没有一个不听过孔子的讲说,却只有曾子传承的,
真正符合他的本意,因此作了解说经义的文章,来阐发孔子本意。到孟子死后,《大学》的传统消失了,《大
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道其中真义的人却太少了。
到了宋朝,道德又开始兴盛起来了,政治修明,于是出了河南程颢、程颐两位先生,能够继承孟子的传
统。开始尊崇信奉《大学》并将此篇传扬于世。虽然我不够聪明敏捷,但也有幸从我老师那里听说了程氏两
位先生的学说。只是程氏两位先生的书,不少已经流失,于是我不顾自己见识浅陋,将程书重新整理编辑,
中间也附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其缺失省略的地方,这些都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
15.D【解析】“敢于直犯龙颜”说法错误。“直犯龙颜”事实上是马周的才华偶然被太宗发现,凭借“两行
书”得到皇帝的赏识,主人话中有话,实则是安慰启发诗人有机会得到赏识,要懂得主动自荐,敢于进取,
为成功创造条件,并不是让他去冒犯皇帝。故选 D。
16.①李白面对失意,表现出的是自信潇洒、狂放不羁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会须一饮三百杯”等
句反映了李白的极度自信与豁达,虽怀才不遇但展现的是豪迈的气概;“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等句诗境放浪纵情,气势磅礴,酒在李白那里给他增添抗争的力量和信心,李白在醉酒中向封建社会表达了
他的狂傲,发泄了深广的忧愤,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
②李贺面对失意,表现出的是积极进取,想要舒展抱负的态度。“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诗句中表明自己困顿潦倒失魂落魄,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
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也想要积极进取,施展抱负的雄
心。
(每点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 (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18.①徒劳无功(或适得其反) ②量力而行(或适可而止) ③因人而异(或合情合理)(每空 1 分,有
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亦可酌情给分。)
19.健走结束后大约 20分钟要及时放松,这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缓解肌肉酸痛。(修改一处语病得两
分)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大约 20分钟左右”成分赘余,可删掉“大约”或“左右”;二
是“这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减少肌肉酸痛”动宾不搭配,可改为“这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缓解肌肉
酸痛”或“这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减轻肌肉酸痛感”。
20.①该句使用了引用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手法 2 分)②效果: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生活化的俗语,
形象直观,说服力强,富有韵律美;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增强感召力。(效果 2 分,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1.C【解析】C项和例句都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引用,B 项表示讽刺,D表示特殊含义。
22.①它还是一个潜伏者 ②炭疽病很常见 ③会引起食物中毒(有其他答案扣紧关键词即可给分。)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材料作文。
材料中傅玄的话有两层含义,前两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个人修养、成才的重大影
响,环境好则人成长得好,环境劣则人容易走上歪路;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两句强调的是
个人应积极主动改变环境,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荀子所说的“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表面意思是,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
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有出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得苍凉贫瘠。而实际意思是,
一个地方有了出众的人或事物的话,那么就会使这个地方增添光彩。这强调的是优秀的人物对周围环境有
着巨大的良好的影响。
这些名句的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在于:“躺平”“佛系”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当代青年应以
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才能与人格魅力辐射周围,影响他人,改变社会,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
写作时,应重点阐述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性。若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来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则属于非核心立意。在具体措施上,每个人依照自己禀赋和能力的不同,都可以发挥
形式多样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但也可以做渺小却高尚的事业。
【参考立意】
(1)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双向互动的
(2)要寻求好环境,更要创造好环境
(3)修德养才,用“微光”影响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