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18 史观与素养(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18 史观与素养(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7 12: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新史观应用】一、现(近)代化史观[史观要点]1.基本内涵: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现(近) 代化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包括政治法 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 生活现代化。2.主要特征: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 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思想文 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 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现 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 福利化等。3.现代化模式(1)从动因和起步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 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2)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3)从社会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 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4.启示借鉴现代化不等于完全西化,应该既保留民族特色又学习西方;现代化是 动态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现代化有消极面,需要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 代化的前提;应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即按照政治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典型例题]????(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 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现代化的含义主要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 自由化。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机械化);戊戌变法倡 导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这属于政治民主化的范畴。C 项属于战争,D项中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从整体上看,阻碍了中国 近代化。A项与B项比较,辛亥革命显然优于清末新政。【答案】????B[史观透视]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 和政治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自由,国民 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加强。第二,它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 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 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高潮时期。第三,它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民的社会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追求民主、平等,反 对专制、愚昧,妇女解放等一系列变化无一不是肇始于辛亥革命的。[牛刀小试]????(2013·厦门适应性考试)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变革宏观地概括为 下表中的四种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的变革是内外因共同推进的结果 ②第Ⅰ、第Ⅱ 、第Ⅲ种趋势使中国走向沉沦 ③革命化是推动现代化的一种方 式 ④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平衡渐进的过程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化的特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既有 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外部原因,也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命等内部原因,所以①正确;中国近代的革命是为了让中国摆脱沉沦 的命运,而非走向沉沦,所以②错误;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实践 现代化的一种方式,所以③正确;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平衡,先是从工业现代化起步,之后再深入政治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的现代 化,所以④错误。综合以上信息分析,正确的是①③。【答案】????A二、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史观要点]1.基本内涵过程:指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历史发展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 的过程。开始时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完成时期:19 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深入时期:当今经济全 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主线: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 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 展的决定因素。视角: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 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内容: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2.基本特点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 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 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 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3.启示借鉴树立全球意识,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 性;不同文明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 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把重大事件放到世界整体发展进程中去 认识。[典型例题]????(2013·安徽文综,20)“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 式。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的角度考查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公元1 年的地图反映的是西方人对丝绸之路所连接世界的认识;公元1500 年的地图反映的是发现美洲后对世界的认识;1600年的地图反映的 是环球航行完成后对世界的认识;1800年的地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 后对世界大部分国家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后的认识。四幅 地图整体上反映的是西方对世界认识的变化过程,所以答案是B项。A项错误,公元1年是天主教耶稣的诞生年,此时天主教不可能传 播到东方;C项错误,1800年罗马帝国早已灭亡;D项与题意不符,“日 不落帝国”强调的只是英国,与材料中前三幅地图无关。【答案】????B[史观透视]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绝不 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 全球整体。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 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 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本题体现了对整体史观的考 查,题干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在反映西方对世界认识变化过 程的同时,也说明了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西方国家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 掠夺的过程,也是世界历史打破相对的隔绝与孤立走向不断联系而 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各个不同文明间的联系 与渗透日益加强,从而推动了全球史观的形成与发展。[牛刀小试]????(2013·福建漳州七校一联)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 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B.多极化时代国家利益之争淡化C.谈判协调基本代替了战争对抗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的角度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材料 中的制度、组织、规则等都贯之以国际,说明世界各国都应遵守,也就是其涉及各国的利益,因而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趋势 的加强。【答案】????A三、文明史观[史观要点]1.基本内涵(1)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 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 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横向方面:人类历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 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 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 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 等。(3)纵向方面:人类历史经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 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基本特点(1)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 代和工业文明时代。(2)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现实追溯历史,由历史联系现实,突出历 史的时代特征。(3)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辩证认识人类文明 成果与代价(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精力,或所做出的 牺牲)的关系。(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5)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没有优劣之分,任何文明都有不容忽视 的历史价值。3.启示借鉴(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2)物质文明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 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 、科学技术等。(4)重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典型例题]????(2013·天津文综,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 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 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解析】????本题以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16世纪以来西方的崛起。 材料限定时间为1820年以前300年,即1520~1820年,“全球经济史的 主体就会是东亚”,因为东亚是当时世界上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结尾的简短一章”只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西方工业革 命时期,也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时期。A项新航路开辟出现于15到16世纪;B项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时间是16世纪到工业革命以前; D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在19世纪中期。【答案】????C[史观透视]全面看待应用文明史观,1820年以前世界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经济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从 1820年开始,以英国为先导的工业革命在英国即将完成,从而使大西洋沿岸的工业文明开始取代东亚的农业文明而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人类社会文明史的演进是以生产力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标志,经历 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三个阶段。人类 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 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要 充分肯定人类坚韧不拔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牛刀小试]????(2013·福建宁德质检)美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任何 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文明可 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否定 甚至取代其他文明。下列对此观点理解不确切的是( ????)。A.肯定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B.主张文明之间的平等C.强调对不同文明的尊重D.认同西方文明的优越感【解析】????本题以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据材 料中的信息“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可知,沃特 森认为不同文明间没有优劣之分,而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所以 对材料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D项。【答案】????D四、社会史观[史观要点]1.基本内涵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 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运用社会 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 ”;而且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 关的“小事”。特点: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 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 与环境关系史等。2.启示借鉴(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2)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问题,动 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3)关注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典型例题]????(2013·海南单科,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 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解析】????本题以社会史观的角度考查了唐代的社会特征。题干 以宫女为前方将士缝制衣服时所寄的一首诗促成一段姻缘为情境, 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四个选项中,A项提到的因缘观念是一种轮回观念,显然不是题干反映的现实;B项把一件因为皇帝得知 而偶发善心成就的好事当成常规现象,认为诗歌成了表达爱情的方 式是不恰当的;C项与题干关系不大,排除;D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皇帝竟然因为一首诗把深藏内宫的女子外嫁出宫,反映了当时开放 的社会风气。【答案】????D的下层民众的婚姻,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从而也反映了唐代 社会风气的开放。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 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史观透视]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 “社会习俗的历史”。本题呈现一则爱情故事,通过宫女嫁给兵士[牛刀小试]????(2013·广州二模)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 “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 是由于(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解析】????本题以妇女工作的角度考查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 经济危机发生时,由于大批的工人失业,妇女的就业率必然更低,所 以才会出现“妇女回到家庭去”的口号。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产生于二战以后,与材料的时间 不符。【答案】????B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近 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 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透过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 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 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这迫使 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 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五、生态(环境)史观[史观要点]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史上已走过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 时代,现在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在过去的两个文明时代,特别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发展是以征服 自然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在资源开发方面,只注重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以获得最大的财富, 而很少关注资源的保护与再生。在生产方面,只注重利润最高的主产品的生产,而将其余的物质都作 为废物丢弃了。所使用的技术与装备也大多是单程式的,使原料变 成产品加废物,而没有废物回收、再利用等生产环节和技术装备。在消费方面,用后即丢成为一种消费方式,垃圾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巨 大的,而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来承受其后果。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 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 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典型例题]????(2013·江苏单科,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 ’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 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 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解析】????本题考查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根据题干中的 “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 等的社会”,可知A项正确;B项表述与题干中的“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故不符合题意。【答案】????A[史观透视]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 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 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本题 以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理性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科学对改造世界的 影响。[牛刀小试]????(2013·山东枣庄二模)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 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 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 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段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D.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中“文明在这里创造 奇迹”说明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同时,“文明人 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又说明了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消极 影响,所以整段材料说明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双重影响。【答案】????D【史学素养速成】一、史料与史事[典型例题]????(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 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 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 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材料体现了司马迁在编写黄帝本纪时不是完全依据文献记载,而是采纳了一些口头传说的内容,这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 能反映真实历史,故答案是B项。《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不一 定完全属实,故A项错误;C项错误,虽然传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真 实历史,但不是所有的历史文献都要与口头传说相印证;完整的历史 记录也不一定是最真实的,所以D项也错误。【答案】????B1.史料(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 资源,也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 (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的当时所产生的。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 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造。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知识延展]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 等各种建筑设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 它特殊的意义。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经历 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与口传资料相比,文 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2.史料辨伪(1)从目录上来辨别其真伪。借助书目来鉴别古书真伪,可以分为三 种方式:①从书目上考其来源,来源不明,不可轻信。②借助书目考 其流传,如流传之序颠倒混乱,也不可轻信。③借助书目,核对篇目、 卷帙及题解,如不符合,或出入甚多,也不可轻信。(2)从古书所引用的材料来鉴别其真伪。按引用的材料来考其真伪, 也有两种方式:①早出的书反引用晚出书的材料(既可以是指写作时 代的早晚,也可指刊行出版的早晚),不可轻信。②引文有误,也不可 轻信。(3)从古书的内容来鉴别其真伪。这一种方法,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考 察:①所记史事、人物活动与史实是否相符。②所记的专用名词,如 人名、地名、文物制度等,是否与史实相符。③所记的时代特征、 思想状况等是否与史实相符。如其不符,不可轻信。(4)从古书的文法、体例、风格来鉴别其真伪。一时代有一时代的 行文特色、流行体例,因此,也可以从文法、体例、风格等方面来鉴 别其真伪。此外,实物史料还可以从制作原料、手迹、款式等方面来辨别其真 伪。3.史事考证史料经过辨伪,解决了它的真伪问题;史料经过校勘,解决了流传中产 生错误的问题,恢复了史料的原貌。但是,真的原始史料仍然存在着 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作一番特殊的研究。有时史料记载很隐晦曲折,若明若暗,需要作一番考证,将史事的真相 揭发出来。[牛刀小试]????(2013·湖北八校二联)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 面两则史料最适合于研究什么问题?( ????)。A.近代中国满清政府的腐朽与反动B.西方与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C.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D.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解析】????本题以西方视角考查中国近代习俗的变迁。试题分别 给出了图片和文字两种史料,要求学生根据两种史料的共性来概括 研究的主题。中国男人的辫子属于社会习俗方面的内容,而题目又 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提供史料的,所以其主题应是西方与近代中国 习俗的变迁。【答案】????B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 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二、历史分期[典型例题]????(2013·上海单科,22)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的进行,促使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 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 后,自由主义向垄断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以商品输出为 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随着资本主义的 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近代、现代这几个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基于社会经济形态 的发展,一般将之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几个阶段。这两种分法当然是见仁见智,各 有道理。就时间跨度而言,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直至现在的近代、 现代两个阶段,这两种分法在观点上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主要分歧 是出现在被称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古代时期,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 观点。目前,在我国史学界,有学者将这段时期划分为上古、中古两 阶段,再加上后面的近代和现代,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划分方法。[知识延展]一般而论,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到现在史学界尚未有一致的意见。 西方史学家基于欧洲历史,习惯上把世界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在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概念的认识至今仍有较大差 异。一般来说,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有关中国近代史的 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也都以1919年 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 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 革命为上限)。对此,有一部分学者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1949年1 0月1日前后的中国国家性质、社会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依据对中国 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的这种认识,他们把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这段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牛刀小试]????(2013·江苏盐城一模)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20世纪的跨国公司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6世纪的手 工工场不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时 间不符,所以①错误,排除A、C、D三项,答案是B项。【答案】????B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 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④工业化和经 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