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1 10: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读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丁肇中发现J粒子经历。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
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课前导读
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
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tàn chá
tǎo
jiǎn
gé wù
xiù
cuò
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引论)(1)
分析问题(本论)(2—12)
解决问题(结论)(13)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整体感知
层次划分
朗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
1
提出观点
2
3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整体感知
行文脉络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精读细研
第一部分
3.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一部分
精读细研
1.作者在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等同
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
论证
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原因
第二部分
精读细研
2.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二部分
精读细研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第二部分
精读细研
4.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在演讲中“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第二部分
精读细研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三部分
精读细研
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第三部分
精读细研
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
精读细研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合作探究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下列词语中加点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解析: A项,“熹”应读“xī”。B项,“袖”音调应标在“u”上,拼音为“xiù”。C项,“遵”应读“zūn”。
D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解析: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
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因为歧视含贬义。
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因为“适应”一般指人。
C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课下作业
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板书设计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告诫中国学生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
(现实意义)
(举例:王阳明)
(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