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 说
第六单元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读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精读细研
1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
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精读细研
1
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精读细研
1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精读细研
3.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2
精读细研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分析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
精读细研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精读细研
3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精读细研
3
3.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精读细研
3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5.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合作探究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代称
合作探究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合作探究
5.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文章主旨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寓意
知识拓展
人才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王安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魏源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
知识拓展
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文章以“伯乐”指代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知人才的统治者,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
拓展探究
写作特色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伯乐对千里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拓展探究
写作特色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下作业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马说
现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原因: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结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板书设计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