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黄
河
颂
作
者
:
光
未
然
创作背景
1938年,诗人光未然随着抗敌演出队第三队来到了黄河沿岸。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亲耳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中华民族的重重苦难与壶口瀑布的怒涛激流,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成就不朽的诗篇——《黄河大合唱》。《黄河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后,音乐家冼星海为之谱曲,创作成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于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整部交响乐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字词积累
气魄(pò) 狂澜(lán) 澎( péng )湃
屏(píng)障 哺(bǔ )育 倾泻( xiè)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比喻培养。
一泻千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有感情诵读全诗
(1)要注意读音和停顿。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简短的句、呼告语来把握。
(3)有一些动词是情感表达的关键,要重读,如“掀”“奔”“劈”等字,要读出滚滚滔滔、一往无前的气势。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诵读全诗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
(2)自主朗诵诗歌
(3)思考以下问题
感知内容
感知内容
1.诗人为什么要赞颂黄河?
作者之所以赞颂黄河,是因为黄河具有英雄的气魄,象征着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感知内容
2.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的?
提示:
①研读第二部分
②先思考: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黄河?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我站在高山之巅, 从昆仑山下
望黄河滚滚, 奔向黄海之边;
奔向东南。 把中原大地
惊涛澎湃, 劈成南北两面。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黄河颂
俯瞰全景式的描写
纵向描写
横向展开
这是一条奔腾不息、充满力量、百折不挠、气势磅礴的河流!
赞黄河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了一条奔腾不息、充满力量、百折不挠、气势磅礴的黄河。他不禁心情激荡,为黄河唱起颂歌。
请同学们朗读下文三个“啊!黄河!”片段
赞黄河
这三组文字,情感充沛,画面感强,极富感染力。
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排比、反复:“啊!黄河!”
比喻:“摇篮”“巨人”“屏障”“臂膀”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赞黄河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排比、反复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学习黄河
为什么要提出向黄河学习呢?
激励中华儿女,勇敢坚强,
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课后学习建议
1.积累古诗中描写黄河的诗句。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