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1 18: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你知道吗?
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成语是什么?
世 外 桃 源
这个成语出自何处?
2
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
文体介绍

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核舟记》
《满井游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走近作者
陶渊明
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田园诗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熟悉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查阅字典,读准字音。用5分钟完成任务。
2.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查阅词典等工具书,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用10分钟完成任务。
3.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合理。
感知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bīn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 kuàng,屋舍 shè 俨 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 yí然自乐。
感知课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āo还 huán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感知课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疏 通 文 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 异 之。
复 前行, 欲 穷 其林。
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而美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遇到
很,非常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代词,代这种景象
又,再
名作状,向前

想要
代词,这
几,几个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好像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开阔
开阔敞亮
平坦宽阔
肥沃的
舍掉,丢下
...的样子
代词,这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 外人。
黄发 垂髫,并 怡然 自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交错相通
代词,代指桃花源
穿戴
和...一样
桃花源以外的人

悠闲愉快的样子
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之。 便要 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非常,很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桃花源以外的人断绝了往来。
回到
饭菜
打听消息

代词
听说
祖先
乡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一件一件地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了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不要说,更不必说
竟然,居然
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
不值得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 之。 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 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已经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并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动词,做记号
音节助词,无意义
名词,记号
竟然,终于
找到
寻找
代词,指这件事
不久

访求,探求
文 言 积 累
文 言 积 累
1.说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间距,隔离开来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语“不管”的意思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新鲜美味
文 言 积 累
2.说说下列词语在本课中有哪些意思。
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捕鱼为业:
寻: 寻病终: 寻向所志:
乃: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舍弃、离开 动词
房屋 名词
向、对 介词
作为 动词
不久 副词
寻找 动词
于是
竟然
文 言 积 累
3.解释下列词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
4.请填出括号内省略了的成分。
(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3)林尽( )水源,( )便得一山。
要 同“邀”,邀请
村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村人

渔人
20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
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
1.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2.掌握桃源世界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4.了解《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
复述故事,感知内容
根据图片提示,复述《桃花源记》故事内容。
段落层次
(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桃花源的特点
1.风景优美。
2.百姓安居乐业(和平)。
3.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富足)。
写作背景
我国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政权交替,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期。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黑暗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赋税徭役繁重)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归纳
本文以 为线索,按 顺序,把 、
、 、 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抒发了作者 和
的情感。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时间的先后
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安宁和谐,社会安定,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
及广大劳动人民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
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小组讨论,深入思考
思考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会“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桃花源的真假虚实
思考2: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理由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观点1:桃花源是虚构的
从桃源人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就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理由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样的结果,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也是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理由三: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武陵人的身份介绍,以及刘子骥,这些真人真事,让这个故事很有真实性。
理由: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观点2:桃花源是真实的
写法总结
以虚讽实
虚实结合
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奇趣无穷。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思考3:写“后遂无问津者”有何用意?
“南阳刘子骥”是陶渊明记载的最后一个还相信有桃花源存在的人,只可惜他最后也“未果,寻病终”,于是“后遂无问津者”。可以把这个内容视为故事的尾声,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悲哀。无人问津的原因是没有人再相信有桃花源,没有人愿意再努力去寻找这种境界,人们心中桃花源的理想渐渐消失,那桃花源也就因此而真正永远地消失了。许多人读了二十几年的《桃花源记》,不同时侯读,总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而今读来,我耳畔飘荡起陶渊明另一篇文章中的句子,“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啊,心灵的田园都要荒芜了,怎么还在这物质的世界徘徊留恋而不知归去呢?回去慢慢耕耘吧,期待着哪天无意之间遇见那片桃花源。
诵读课文
第1段由慢到快,读出渔人从日常生活的平常心态到发现奇异景象感到惊奇,到急切想要追寻源头的心理变化。
第2段“林尽水源……复行数十步”读得比较紧凑,体现出渔人探寻洞穴的好奇急迫的心情。“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读得不要太快,体现出渔人打量眼前世界的过程,体现出渔人看到美好景象的愉快心情。
第3段读出桃源村人的淳朴、热情和坦荡。
第4段“既出……诣太守”读得快一点,表现出渔人急切邀人探访桃花源的心情。
第5段“后遂无问津者”可以读出失落感,也可体现一种客观的态度。
请再次朗读课文,争取读出故事的内在节奏和作者的内在情怀。提示如下:
《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
1.生成了许多著名的成语,丰富了汉语词汇。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2.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写法和思路。
张旭、王维、韩愈、王安石、辛弃疾等人都用过桃花源的素材来表达情感;志
怪小说继承了《桃花源记》虚构故事的叙事技巧。宋代传奇小说《乌衣传》、明清
小说《水浒后传》《镜花缘》都通过寻求理想国的情节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当代
戏剧《暗恋桃花源》等也借用桃花源的素材表达对现实、人性的思考。
总结
1.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个武陵渔人发现神奇美好的世外桃源,后来人们遍寻无果的奇异故事。
2.本文寄寓了作者对和平、安定、富足、和谐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动荡黑暗的社会的不满。
3.本文语言简练、意蕴丰厚。
理解默写
1.写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 , 。
2.写桃花源淳朴自然的乡村美景: , ,

3.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
, 。
4.写桃花源中其他人热情款待渔人的句子: , 。
5.桃花源人表明自己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 ,

6.描述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 , 。
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 ,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年龄的称谓
1.垂髫(总角)——指童年/小孩
2.黄发——象征长寿/老人
3.束发——男子15岁
4.弱冠——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4.而立——30岁
5.不惑——40岁
6.知命(知天命)——50岁
7.花甲(耳顺)——60岁
8.古稀——70岁
9.杖朝——80岁
10.耄耋——八九十岁
11.期颐——100岁
12.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13.及笄——女子15岁(成年)
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幽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