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
一
部
分
导 言 篇
部
分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现代史综述
至今
新时代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历史,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新时代,是在中华大地耸立的三座历史丰碑。
中国现代史
第
一
部
分
导 言 篇
部
分
·中国现代史发展脉络·
第
一
部
分
导 言 篇
部
分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特征·
一个时代主题:实现民族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次历史巨变:
(1)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次历史巨变: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四大历史时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
二
部
分
新 课 篇
部
分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篇: 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二篇: 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第三篇: 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初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提高历史分析能力;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提高研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想象。
2.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3.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筹备新中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壹·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阅读教材第2-3页,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概况。
1949年9月
北平
1.时间:
2.地点:
3.议题:
4.与会代表: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各党各派各界代表662人
会议代表
党派代表165人
团体代表235人
区域代表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75人
解放军代表
71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能够代表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志。
壹·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内容:
①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国体(国家性质)
政体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壹·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内容:
②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李济深
宋庆龄
张澜
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对内
行使国家主权
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壹·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③会议确定了首都、代国歌、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5.内容:
代国歌
首都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光明
国旗
壹·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内容:
④会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946—1949三年解放战争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49民主革命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壹·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职能: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选举权和决议权.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7.意义:
①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贰·成立新中国
——开国大典
贰·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观看视频,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贰·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1.时间、地点:
2.庄严宣告:
3.庆典流程: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①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②升国旗、奏《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③毛泽东宣读中国人民政府公告;
④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群众游行。
贰·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历史小知识
开国大典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深意
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其他说法:
1.象征着五四运动。(或者当时的54个民族)
2.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
28响:
54门礼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1921-1949)
贰·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
国际:
(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
(4)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纪元“新”在哪里?
旧中国 新中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命运 贫穷落后,任人宰割
人民命运 受奴役受压迫
新民主主义社会
独立自主
当家做主
易错点: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
叁·巩固新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
叁·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
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唐太宗: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唐中宗: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唐穆宗:唐蕃会盟碑
元朝:(中央)宣政院;(地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顺治帝,册封达赖
康熙帝,册封班禅
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乾隆帝,金瓶掣签制
《步辇图》
新中国成立之际,是否全国领土已经基本解放?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9月中旬-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0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
叁·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
叁·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
阅读课本第5页,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
1949年开国大典时,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课堂小结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西藏和平解放
开国大典
意义: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召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开国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开始,举行开国大典、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辟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状况堪忧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内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委员会;确定首都、代国歌和国旗;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概况: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随堂训练
1.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这两个“天安门”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五四运动 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C.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
B
随堂训练
3.“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盛大的阅兵式随后举行。”这个场景是( )
A.西藏和平解放的庆典 B.开国大典的隆重举行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4.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中国已完全解放
B.中国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奴役的历史
D.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