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1.2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
第1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研究物质的性质是研究纯净物的性质
思考:
分离、提纯
粗品
纯品
→如果要以这瓶白酒为样品,研究乙醇的分子结构,你会先怎么研究?
度数: 白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
52°:表示在100ml的酒中,含有乙醇52 ml(20 ℃)
一瓶从酒厂里生产出来的白酒,度数为 52°你知道度数的意思吗?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粗品
纯品
确定实验式
确定分子式
确定结构式
分离、提纯
元素定量分析
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波谱分析
现代物理方法
①
②
③
④
每一个操作步骤是怎样完成的呢
一、分离、提纯
[知识回顾]
分离:
提纯:
将混合物中各成分逐一分开,使其各自独立。
即除杂。
不需要将除去的杂质恢复原态。
①分离与提纯的区别
②分离、提纯物质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增
不减
易分离
易复原
:不增加新的杂质
: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被提纯物质和杂质易分离
:被提纯物质易恢复原状态
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是杂质]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
1)酒精[水] 2)KNO3[NaCl]
3)甲烷[乙烯] 4)苯[水]
5)NaCl[泥沙] 6) 碘水[水]
7)乙酸乙酯[乙酸] 8) CO2[HCl]
蒸馏
重结晶
溴水,洗气
饱和NaHCO3(aq),洗气
分液
饱和Na2CO3(aq),分液
过滤
CCl4萃取,分液,再蒸馏
思考与讨论1: 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归纳总结:③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一般加入或通过某种试剂进行化学反应。
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物理性质差异而将它们分开
密度、溶解度、溶解性、熔沸点等等
一般地,
1.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可用物理方法的,不用化学方法,
2.可用低反应条件的不用高反应条件
化学上,有机物的分离常用的方法有:
蒸馏(分馏)法、萃取分液法、结晶(重结晶)法、洗气法、加热法、渗析法、盐析法等。
(1)原理
分离和提纯 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提纯物质的 ,且与杂质的 相差较大。
液态
热稳定性高
沸点
蒸馏提纯的条件要点 : ①液态混合物
②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加热不分解);
③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2
1.蒸馏
举例:
CH2Cl2(沸点40℃)
CHCl3(沸点62℃)
CCl4(沸点77℃)
液态混合物
用蒸馏法分离提纯
蒸馏烧瓶
石棉网
温度计
直形冷凝管
锥形瓶
测量蒸汽的温度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出水
进水
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下口流入,上口流出
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2)装置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2
1.蒸馏
使用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盛放液体的量:蒸馏烧瓶容积的1/3~2/3
用于冷凝回流液体。
用于冷凝回流液体。
多用于蒸馏操作。
直形冷凝管
球形冷凝管
蛇形冷凝管
三口烧瓶
注意区别
冷凝回流
恒压滴液漏斗
问题1:
77—79℃
提纯乙醇我们收集哪个温度的馏分?
(蒸馏所得的产品叫馏分。)
实验: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已知:工业酒精含水、甲醇和乙醇,根据各物质的性质(如表)
物质 沸点/ ℃
甲醇 64.7
乙醇 78.5
水 100
实验: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注意事项: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体积:1/3≤V≤2/3
②蒸馏烧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③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④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⑤冷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⑥检查装置气密性:用酒精灯对蒸馏烧瓶微热,伸入到水槽的牛角管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且停止加热后,牛角管口形成一段水柱,说明不漏气
⑦操作顺序:实验前:先通水,再加热;实验后:先停止加热,再停水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1.蒸馏
工业酒精
蒸馏
95.6%乙醇
无水乙醇
CaO
蒸馏
固液混合物分离为什么用蒸馏而不用过滤?
原因:①CaO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是糊状物,过滤时会堵塞滤纸孔;
②少量Ca2+、OH— 等离子会透过滤纸使乙醇不纯
能否通过直接蒸馏工业乙醇获得无水乙醇?
问题2:
不能。
1.两种有机化合物A和B可以互溶,有关性质如表:
相对密度(20℃)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A 0.7893 -117.3℃ 78.5℃ 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B 0.7137 -116.6℃ 34.5℃ 不溶于水
若要除去A和B的混合物中少量的B,采用____(填序号)方法即可得到A。 A.重结晶 B.蒸馏 C.萃取 D.加水充分振荡,分液
B
同步练习
萃取
固—液萃取
液—液萃取
2.萃取
固—液萃取:是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
(专用仪器设备)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2-13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恒压滴液漏斗
萃取剂选择的条件:
①萃取剂和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常见的有机萃取剂:苯、乙醚、汽油、CCl4、氯仿(CHCl3)、CH2Cl2……
2.萃取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2-13
乙醇
(×)
萃取碘水中的碘
操作过程:
2.萃取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2-13
操作过程:
振荡→
静置→
分液
检漏→
装液→
2.萃取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2-13
①打开玻璃塞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②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①使用前先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
②分液漏斗内液体的总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
③振荡时双手托住分液漏斗,右手按住玻璃塞,平放,用力振荡(振荡后注意放气)
④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⑤分液漏斗下端尖嘴部分紧靠烧杯内壁。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
2.萃取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2-13
记住常见溶液颜色
Br2水
I2水
( 色)
橙黄
( 色)
棕黄
Br2 /有机溶剂
色
橙红
色
紫红
I2 /有机溶剂
苯、CCl4萃取
苯、CCl4萃取
【思考交流】
萃取与分液有什么区别
分液和萃取是两个不同的操作方法
→分液:是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操作。
分液可以单独进行,但萃取之后一般要进行分液
→萃取:是利用溶解性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例如:苯[水] →分液
2.下列各项操作错误的是
A.分液时,为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出,可将上面的塞子拿掉
B.进行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端流出,上层液体则从上口倒出
C.萃取、分液前需对分液漏斗进行检漏
D.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时可选用分液漏斗,然后静置分液
D
同步练习
3.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液体混和物是
A.苯和甲苯 B.乙醇和水
C.苯和水 D.溴和四氯化碳
C
比水轻:
所有的烃(己烷、苯、汽油等)
酯类(乙酸乙酯、油脂等)
比水重:
硝基苯
溴苯
CCl4、氯仿(CHCl3)、CH2Cl2
同步练习
4.现有四组分散系:①汽油和水形成的乳浊液②含有泥沙的食盐水
③溶有碘(I2)的氯化钾溶液④乙二醇和丙三醇混合溶液(乙二醇和丙三醇的部分物理性质见下表)。
同步练习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 cm-3 溶解性
乙二醇 -11.5 198 1.11 易溶于水和乙醇
丙三醇 17.9 290 1.26 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请用下图所示的仪器分离以上各混合液,仪器和方法不能对应的是
A.①-(3)-分液 B.②-(1)-过滤 C.③-(1)-萃取 D.④-(2)-蒸馏
(4)
(3)
(2)
(1)
C
3.重结晶
⑴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⑵常用方法:
蒸发结晶(如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晶体)
冷却结晶(如从CuSO4溶液中获得CuSO4 5H2O晶体)
⑶重结晶:
将含杂质的晶体溶于溶剂后,又重新从溶液中获得纯晶体的过程。
如初中:KNO3(少量NaCl)
重结晶法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提纯:KNO3(含少量NaCl)
3.重结晶
⑴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⑵常用方法:
蒸发结晶(如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晶体)
冷却结晶(如从CuSO4溶液中获得CuSO4 5H2O晶体)
⑶重结晶:
将含杂质的晶体溶于溶剂后,又重新从溶液中获得纯晶体的过程。
如初中:KNO3(少量NaCl)
重结晶法
溶解(制成KNO3热的饱和溶液)→冷却→ 结晶(析出KNO3)
操作的步骤:
→过滤 →洗涤
→重结晶原理:
利用固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其相互分离。
→关键:选择适当的溶剂
(无机物通常用水做溶剂)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若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则能够进行 。
3.重结晶
提纯固态有机物常用方法
(1)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同一溶剂中的 不同而将杂质除去。
溶解度
(2)溶剂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溶剂,使得杂质在所选溶剂中溶解度 ,易于除去;
很小或很大
较大
冷却结晶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溶解度很大,让它留在滤液里
溶解度很小,让它留在滤渣里
课本P13
→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加热溶解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边加热边搅拌,
至固体溶解
一贴,二低,三靠;
避免烫伤
(缓慢冷却结晶,晶形好)
过滤、洗涤晶体
白色固体混有黑色或灰色固体
白色片状晶体
加热溶解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边加热边搅拌,
至固体溶解
一贴,二低,三靠;
避免烫伤
(缓慢冷却结晶,晶形好)
过滤、洗涤晶体
白色固体混有黑色或灰色固体
为什么要趁热过滤?
尽量减少苯甲酸损失
白色片状晶体
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加热溶解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边加热边搅拌,
至固体溶解
一贴,二低,三靠;
避免烫伤
(缓慢冷却结晶,晶形好)
过滤、洗涤晶体
白色固体混有黑色或灰色固体
是不是温度越低越好?
温度过低,杂质溶解度降低易析出,达不到提纯目的
白色片状晶体
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加热溶解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边加热边搅拌,
至固体溶解
一贴,二低,三靠;
避免烫伤
(缓慢冷却结晶,晶形好)
过滤、洗涤晶体
化学实验中,如何洗涤晶体?如何检验晶体是否洗净?
白色固体混有黑色或灰色固体
白色片状晶体
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洗涤沉淀或晶体的方法:
检验洗涤效果: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适当试剂检验是否含杂质离子。
用胶头滴管往晶体上加蒸馏水至晶体被浸没,待水完全流出后,重复2—3次,直到晶体被洗净。
白色固体混有黑色或灰色固体
澄清
白色片状晶体
澄清→浑浊→析出晶体
课本P14
①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操作步骤?
提示 →泥沙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苯甲酸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
②溶解粗苯甲酸时加热的作用是什么?趁热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加热是为了增大苯甲酸的溶解度,使苯甲酸充分溶解。
【讨论】
③实验操作中多次用到了玻璃棒,分别起到了哪些作用?
提示 加热溶解——搅拌,加速苯甲酸溶解; 过滤——引流
④如何检验提纯后的苯甲酸中NaCl已被除净?
提示 用适量蒸馏水洗涤过滤器中的苯甲酸晶体,取少量第n次洗涤后的液体,滴加几滴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无沉淀产生,则NaCl被除净。
课本P14
→加热溶解、趁热过滤(除去泥沙) 、冷却结晶(析出苯甲酸)、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趁热过滤是除去泥沙,并防止苯甲酸晶体低温析出,减少苯甲酸损失
思维建模
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不纯固体物质
残渣
(不溶性杂质)
滤液
母液
(可溶性杂质和部分被提纯物)
晶体(产品)
溶于溶剂,制成饱和溶液,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过滤,洗涤
思维建模
5.关于重结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被重结晶提纯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
B.溶解度很小的杂质留在了热滤的滤渣里
C.重结晶的步骤为:加热溶解、冷却过滤、结晶
D.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溶剂
同步练习
C
6.关于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其结论或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常温溶解 苯甲酸几乎不溶 苯甲酸常温下难溶于水
B 加热溶解 苯甲酸完全溶解 升高温度,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C 趁热过滤 过滤时伴有晶体析出 此晶体为杂质
D 冷却结晶,滤出晶体 针状晶体 针状晶体为苯甲酸
同步练习
C
7.苯甲酸重结晶实验操作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同步练习
A B C D
烧杯 酒精灯 坩埚 漏斗
C
例1.根据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分析
⑴如何从NaCl溶液析出NaCl晶体;
⑵如何从热的饱和KNO3溶液中析出KNO3晶体?
蒸发结晶
变式 1.设计实验方案提纯下列固体混合物:
冷却结晶
具体操作:
结晶方式:
③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结晶方式:
溶解、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拓展与提高】
⑴NaCl(含少量 KNO3 )
①
②
具体操作:
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结晶方式:
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⑵KNO3(含少量 NaCl);
→被提纯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
→被提纯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记住
变式 2.从含 1 mol NaNO3和1 mol KCl的混合液中分离晶体,设计如下方案流程图(见图2),请分析晶体 A、B 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操作 I 、操作Ⅱ是什么?
结晶方式:
⑤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拓展与提高】
NaCl
KNO3
蒸发浓缩、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KNO3
操作 I:蒸发浓缩(至大量晶体析出)、趁热过滤
操作Ⅱ:冷却结晶
一:一种溶质
1.S随T变化小—蒸发结晶
2.
①S随T变化大
②含结晶水
③受热分解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KNO3、Na2CO3·10H2O等)
二:二种溶质,其中一种为少量杂质
主物质
①S随T变化大—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如KNO3中少量NaCl)
②S随T变化小—蒸发结晶、趁热过滤(NaCl中少量KNO3)
【归纳与总结】
蒸发浓缩、趁热过滤
滤渣(S随T变化小的,NaCl)
滤液
冷却结晶、过滤
滤渣(S随T变化大的,KNO3)
【归纳与总结】
三:二种溶质,大量共存
俄国植物学家茨卫特
1906年,茨卫特在一根玻璃管的细端塞上一小团绵花,在管中充填碳酸钙粉末,让溶有绿色植物叶子色素的石油醚溶液自上而下地通过。结果植物色素便被碳酸钙吸附,分成三段不同颜色:绿色、黄色、黄绿色。再将碳酸钙吸附柱取出,并用乙醇洗脱,即得色素的溶液: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
P14科学 技术 社会
4.色谱法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德国化学家库恩
茨卫特的色谱实验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5年后的1931年,德国化学家库恩在分离、提纯、确定胡萝卜素异构体和维生素的结构中,应用了色谱法,并获得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4科学 技术 社会
4.色谱法
(1)色谱法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分离、提纯有机物的方法叫色谱法。
色谱法是化学家分离、提纯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方法。
(2)常用的吸附剂:碳酸钙、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
(3)分类:根据物质在两相(气—液、液—液等)间溶解性或吸附能力不同,分为纸上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P14科学 技术 社会
4.色谱法
1、液体混合物分离方法选择
2、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重结晶
小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方法 目的 主要仪器 实例
蒸馏 分离、提纯沸点相差很大的液态混合物 蒸馏烧瓶、 冷凝管 分离乙酸和乙醇
萃取 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中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分液漏斗 用CCl4将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 分液漏斗 分离汽油和水
重结晶 利用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提纯有机物 烧杯、酒精灯、 蒸发皿、漏斗 提纯苯甲酸
洗气 分离提纯气体混合物 洗气瓶 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归纳小结
有机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
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苯(苯甲酸)
苯(苯酚)
乙酸乙酯(乙酸)
溴苯(溴)
硝基苯(酸)
苯(乙苯)
乙醇(水)
乙醛(乙酸)
NaOH溶液
分液
NaOH溶液
分液
饱和Na2CO3溶液
分液
NaOH/NaHSO3
分液
H2O、NaOH溶液
分液
KMnO4/NaOH
分液
CaO(s)
蒸馏
NaOH溶液
蒸馏
另附:有机物除杂质一览表
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乙酸乙酯(少量水)
苯酚(苯甲酸)
肥皂(甘油)
淀粉(纯碱)
乙烷(乙烯)
溴乙烷(溴)
乙酸(乙醇)
溴化钠溶液(NaI)
Na2SO4/MgSO4
过滤
NaHCO3溶液
分液
NaCl
盐析
水
渗析
溴水
洗气
NaHSO3溶液
洗涤分液
NaOH、HCl
蒸馏
溴的CCl4溶液
洗涤、萃取、分液
另附:有机物除杂质一览表
1.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出馏分的沸点
B.用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用分液法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C.用催化加氢的方法可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D.分液时,需先将上口玻璃塞打开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再打开旋塞
基础巩固
C
2.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原理都正确的是
基础巩固
实验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提纯胡萝卜素异构体 色谱法 样品中不同组分在固相和液相间的分配不同
B 除去NH4Cl溶液中的FeCl3 加NaOH溶液后过滤 Fe3+转化为Fe(OH)3沉淀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正丁醇(沸点为118℃)中的甲醇(沸点为65℃) 蒸馏 正丁醇与甲醇的沸点相差较大
AD
3.下列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离乙酸(沸点77.1 ℃)与某种液态有机物(沸点120 ℃)的混合物-蒸馏
B.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溶液中提取KNO3-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液体分层后-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将溴水中的溴转移到有机溶剂中-加入乙醇萃取
D
基础巩固
4.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基础巩固
下列各步实验操作原理与方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步骤① 步骤② 步骤③ 步骤④
C
5.下列操作中选择的仪器正确的是:①分离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从含Fe3+的自来水中到蒸馏水③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④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基础巩固
A.①-丁 ②-丙 ③-甲 ④-乙
B.①-乙 ②-丙 ③-甲 ④-丁
C.①-丁 ②-丙 ③-乙 ④-甲
D.①-丙 ②-乙 ③-丁 ④-甲
A
6. K2SO4是无氯优质钾肥,几种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向(NH4)2SO4溶液中加入KCl溶液充分混合后,进行蒸发浓缩、……、洗涤、干燥等操作即得K2SO4。则“……”代表的操作是( )
基础巩固
A.冷却结晶 B.冷却过滤
C.蒸发结晶 D.趁热过滤
D
7. 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可制备正丁醇。为提纯含少量正丁醛杂质的正丁醇,现设计如图路线:
基础巩固
粗品
已知:①正丁醛与饱和NaHSO3溶液反应可生成沉淀;②乙醚的沸点是34.5 ℃,微溶于水,与正丁醇互溶;③正丁醇的沸点是118 ℃。则操作1~4分别是
A.萃取、过滤、蒸馏、蒸馏 B.过滤、分液、蒸馏、萃取
C.过滤、蒸馏、过滤、蒸馏 D.过滤、分液、过滤、蒸馏
D
8.间苯三酚和HCl的甲醇溶液反应生成3,5-二甲氧基苯酚和水。
提纯3,5-二甲氧基苯酚时,先分离出甲醇,再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分液后得到的有机层用饱和NaHCO3溶液、蒸馏水依次进行洗涤,再经蒸馏、重结晶等操作进行产品的纯化。相关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如下表:
基础巩固
物质 沸点/℃ 密度(20 ℃)/(g·cm-3) 溶解性
甲醇 64.7 0.7915 易溶于水
乙醚 34.5 0.7138 微溶于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离出甲醇的操作是蒸馏
B.用乙醚萃取后得到的有机层在分液漏斗的下层
C.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可以除去HCl
D.重结晶除去间苯三酚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杂质除去
B
9.提纯下列物质(括号中为少量杂质),选择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基础巩固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甲烷 乙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洗气
B. 溴苯(Br2) 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C. 乙酸 乙醇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D. 乙醇(H2O) 生石灰 蒸馏
D
10.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提纯物质,将分离、提纯方法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萃取 B.重结晶 C.分液 D.蒸馏 E.过滤 F.洗气
(1)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______。
(2)分离CCl4 (沸点为76.75 ℃)和甲苯(沸点为110.6 ℃)的混合物:___。
(3)提取碘水中的碘:______。
(4)除去混在乙烷中的乙烯:______。
(5)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____。
基础巩固
C
D
A
F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