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凯歌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杨岳黄
凯歌
张老实给一瓢凉水呛死后,张家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
好心人劝她说,还年轻,路长呢,寻思上个人家嫁了吧。又说,崖畔上那个说书艺人叫憨憨儿的就好着呢!
张家女人抹起眼泪说,先前的男人就是个老实疙瘩,总让人欺负;再寻个外来的都不知道祖宗姓甚的汉子,叫人笑死呀。
张家女人说的憨憨儿其实并不憨,是多年前从陕北逃难过来的。那年河西大旱,一个说书的老艺人领着一个孩子来到小山村。刚进村,老艺人的头一歪,就不行了。大伙儿唏嘘着将老人埋在村西的半峁上。孩子哭天抢地。
收拾起老人的一副行头,孩子留在这个临近黄河的小山村。
无名无姓,但跟了老艺人的缘故,孩子总算会说些零散的段子,在这黄土纵横梁峁起伏的小山村,渐渐地成了一个角儿。
角儿憨憨儿说书真不含糊。
憨憨儿说杨家将,先喊声“走——起——”一拨三弦琴,放开喉咙唱:“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那个气势,有万夫不当之勇,足将台下众人唬住。
又说岳家将。激越高亢处,起身离座,双目圆睁:“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
这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不嫁他,嫁谁?
张家女人嘴上说不,还是嫁给了憨憨儿。
憨憨儿自从混上个媳妇,精神大振,每天晚上从田里一回来,就在门前摆开了阵势。怀里抱稳三弦琴、腿肚子上绑好甩板,再在琴头上拴一条一尺长的红绸带,山风一来,呼呼作响,引得乡亲们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美滋滋的足可以胜过一大碗猪油拌高粱饭。
时间久了,大伙儿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连张家女人也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
憨憨儿说书有点儿不地道。
憨憨儿常常将书中的人物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朝代混淆,再要么,干脆胡说。
憨憨儿学艺不精,但一张歪嘴是可以将一个故事查漏补缺、梳理顺溜,哄逗大家开心的!
也有找碴儿的,说,憨憨儿你就是说得不对,你这是脚片子上吊哄鬼哩!
“扑哧”一声,一块压菜石头已被憨憨儿扔在了面前的水洼中,溅了找碴儿的人一身泥浆。天底下还有这样的说书先生?
1943年,鬼子兵占据了县城,烧杀抢掠,人畜遭殃,小山村也未能幸免。
汉奸翻译高茂财代表鬼子队长宣读完《告良民书》,随即请镇上唯一的说书艺人憨憨儿上台助兴。戏台上的憨憨儿一身干干净净的青色长衫,低着头笑眯眯地回应:咱只会说“杨家将”“岳家将”!
那就等死吧!高茂财瞥着憨憨儿的眼神又惊又怕,匆匆地下了台。
憨憨儿一声“走——起——”三弦琴轻轻一拨,一声铿锵又悠扬的陕北说书便向远处的沟沟峁峁飘去。
行云流水,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段《杨家将》说得人热血沸腾,激情高涨。当说到“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的时候,前排的保长、伪军司令渐渐变了脸色。
高茂财上台喊,够了,快下去!
《岳家将》又起:“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
在众人的沸腾声中,高茂财与憨憨儿撕扯在一起。
日本人不傻,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鬼子队长哈哈大笑,竟然指着高茂财对憨憨儿说:揍他!
好咧!憨憨儿紧握三弦琴,鼓足力气,大喝一声,朝高茂财头上狠劲砸去。
鬼子队长指着憨憨儿说,你的,勇敢的,只要做皇军的良民,皇军让你天天说书!
憨憨儿摇摇头,说,咱可以跟着杨家将姓杨,也可以跟着岳家将姓岳,就是不能姓皇!
顿一顿又说:要是真姓了皇,那也得是喝了半辈子的黄河水的黄!
憨憨儿抡起剩下的一截琴杆,狠狠地甩向鬼子队长。这一击,惊涛骇浪。
鬼子的刺刀围了,上来。哈哈大笑声中,憨憨儿喊,能不能上一碗断头酒再死!
哪儿有酒啊,憨憨儿的女人跌跌撞撞地从人群里挤出来,递上一瓢凉水。
憨憨儿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闷头就喝,没想一口气上不来,呛死了。
鬼子投降后,村人集资为憨憨儿重新筑墓立碑。一切停当,却不知道碑上刻上什么名字好。憨憨儿的女人说,就刻——书匠杨岳黄吧!
憨憨儿的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开头,又以此结尾,使得小说前后呼应。但女人的两次痛哭所包含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B.极具地方特色的“半峁”“圪蹴”等语言的运用,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域;“1943年”“鬼子”等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C.文中对戏台上的憨憨儿“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憨憨儿温柔深情的一面,丰富了英雄人物的形象。
D.憨憨儿最终因一瓢凉水呛死,与张老实的死因如出一辙,这种荒诞的写法使得小说蒙上神秘色彩,表现出命运的变幻无常。
2.小说中高茂财这一人物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书匠杨岳黄”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文本,完成文后小题。
梅花落
凯歌
举子宋贤喜欢梅花,还喜欢画梅花。
有人说:“瞧你那些梅花,都死得焉焉的,这大北方的土壤子怎么能开出梅花来呢?”
宋贤托人从南方捎回了好多梅树,那些品类不一的梅树种满了宋贤家的后山,时间一长,便成了枯枝烂根。这些与宋贤梦境里出现的踏雪寻梅、梅雪相映的神仙般的图景比起来,差得老远呢!
宋贤就望望梅枝上栖落的几只叽叽喳喳的雀雀儿,叹上一声。
梅树,是照样要买的,还是从苏州府甄选的好梅。
新来的章知县是南方人,种梅、画梅都在行。
章知县睡着眼前几幅宋贤的梅雪图,捋捋胡子说:“雪也是好雪,可惜梅花只露了几张涂脂抹粉的脸儿,看不出魂儿来。”
人家是说宋贤你的梅花只得了其形,压根儿就没得其神。
说着话,章知县也来了画瘾,拿起笔,全神贯注画了起来。
粉脸朝阳,萼筒成钟。这是绿萼梅。
花衣椭圆,树冠开张。这是照水梅。
花萼绛紫,树条斜展。这是朱砂梅。
花瓣淡红,苞蕾繁密。这是宫粉梅。
花色亮目,似杏非杏。这是鹤顶梅。
累了,章知县一抬头,咦,宋贤人呢?
宋贤手捧梅花图,双眼炽红,爱不释手,不知何时已跪在了章知县面前。
“求大人收小生为徒吧!”
看着宋贤痴迷似癫的模样,章知县哈哈大笑。
看来这徒弟非收不可喽。
不过,章知县正色道:“在我这儿学画的修金可不低,五两根子一幅画,如何?”
宋贤一咬牙:“五两就五两。”
如此一年过去。
这日,章知县再看宋贤交上来的画稿,是一桶《寒梅傲雪图》,但见苍茫雪野中,几枝红梅俏立于岩隙间,迎风而舞,呼之欲出。在墨彩交融处,一股清气跃然纸上,凝而不散。
章知县一惊,再品,默不作声。
章知县对宋贤说:“你的梅花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了,我教不了你啦!再画,我只能跟你学了。”
沉思片刻,章知县又说:“现任礼部主事是我昔日同门,是一位丹青高手,画的梅花堪称一绝。你正要去京城参加会试,顺便跟他学学画梅花吧。”
章知县随手丢过来几个沉甸甸的包袱:“带着你的银子去吧。”
宋贤热泪盈眶,一阵哽咽:“昔有米芾学书,今有恩师授画。恩师一片苦心,弟子永世不忘。”
长长揖礼。
一个月后,在礼部主事的后堂,主事大人一手提着水烟筒,一手拎着那幅《寒梅傲雪图》,随手一摞:“什么玩意儿!”
宋贤慌忙呈上章知县的书信一封,呀,差点儿忘了,还有五千两修金。
主事大人昧者的眼睛睁开了,说:“老夫年轻时画梅还行,现在嘛,搁笔多年,画不好喽。”
主事大人又说:“既是昔日同门举荐,你就先好好读书,争取个功名吧。”
一住近两个月。
宋贤每日在客店里用心画梅,想着主事大人很忙,就间或择日选一幅最满意的画儿送过去。
科考之日临近。
晚上,主事大人托人送来书信一封,描话说:“年轻人要有读书济世之志,画儿暂时就不用送过来了。”
是啊,你一个举子,整天光画画儿怎么行呀?你得用心读书,求取功名才是正儿八经的事儿。
宋贤一阵感动,打开书信,上面是孔圣人的一节经书文句。宋贤挑灯,提笔,做起了文章。
大考之日说来就来。贡院内,焚香,礼拜,宋贤在座位上研墨,览题。
不看则已,一看之下,宋贤大吃一惊,差点儿跳起来。
考题,正是礼部主事送来的东西。
好大的“回礼”啊!惊吓之中的宋贤手脚有些冰凉,险些晕过去。
文章轻车熟路,很快做好了。
又画了一幅画儿,还是那幅画了无数遍的《寒梅傲雪图》。
看看洋洋洒洒的文字,再看看《寒梅傲雪图》,半晌,宋贤惨然一笑。
一篇好文被撕了个粉碎,如飞雪漫舞,洒落在梅花图上。
很快,今科考题被人泄密的事情传到朝廷,天子龙颜震怒。
朝廷下令追查此事,对徇私舞弊或投机取巧者,决不姑息。
没过多久就有了答案。
原来是几个举子用银两贿赂朝廷重臣不成,心怀怨恨,公然扰乱考场秩序,玷污科考圣地,这是大逆不道啊!
带队的叫宋贤。
怎么这样啊!
唉,你一个小小的书生,斗得过人家吗?
朝廷下旨,罪无可恕,杀。
宋贤的尸首是章知县托人偷偷给运回来的。
章知县一边给宋贤的馒头坟上添土一边说:“你呀你,画画儿就画画儿嘛,为什么非得把事儿弄得惊天动地的,你小子这是画梅花画傻了呀!”
章知县泪流满面。
苍茫雪夜之中,竟然有无数梅花开满了枝头,嫣红如血,迎着凛冽的北风,绽放于天地之间。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贤种在后山的梅树都死了,但他依然购买从苏州府甄选的好梅,因为他酷爱梅花,有画好梅花的渴望。
B.“粉脸朝阳,萼筒成钟。这是绿萼梅”等五行都独立成段,既介绍了梅的品种,也突出了章知县画技之高。
C.小说以梅喻人,题目“梅花落”可以理解为宋贤被杀害,不能再画梅花,以此表现了对宋贤的怜惜之情。
D.章知县认为宋贤因为画梅花画傻了而丢掉了性命,他对此痛心不已,在给宋贤的坟上添土时哭得泪流满面。
5.请简析小说在刻画王主事形象过程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6.《寒梅傲雪图》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
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
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
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
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
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
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
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
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
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
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
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
9.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D“这种荒诞的写法使得小说蒙上神秘色彩,表现出命运的变幻无常”错误。应是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
2.①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高茂财与憨憨儿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的高潮部分。
②与憨憨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憨憨儿勇敢刚毅的形象。
③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卖国求荣者的丑陋嘴脸,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
3.①表层含义是指小说的主人公憨憨儿是一个生长在黄河边上,爱说“杨家将”“岳家将”故事的说书匠;
②深层含义是用“杨家将”“岳家将”象征誓死捍卫国土的勇士,“黄河”象征中国的国土与文化,歌颂了像憨憨儿一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4.D“认为宋贤因为画梅花画傻了”错误。章知县说“你小子这是画梅花画傻了呀”只是在表达对宋贤高洁品格的敬佩,表达对宋贤之死的痛惜,并非真的认为宋贤变傻了。
5.①王主事与章知县对《寒梅傲雪图》的态度的对比,章知县认为此画是绝妙之作,王主事则称之为“什么玩艺儿”。②王主事与章知县对待金钱的态度的对比,章知县把五千两修金悉数归还宋贤,王主事则据为己有。③王主事前后对宋贤的态度的对比,提到五千两修金之前,对宋贤冷淡;之后则对宋贤热情。
6.①突出宋贤画技之高。《寒梅傲雪图》的画出,标志着宋贤的画技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章知县。②推动情节发展。如宋贤正是受到这幅画的刺激才做出了撕毁试卷的举动,导致了他的被杀。③衬托宋贤的高洁的精神品格。画中的寒梅象征着宋贤,两者凌寒不屈、孤清高洁的品格是相通的。
C“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明确交代雪樵收下了河东商人送的习墨用纸。
8.C“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分析错误。“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是对雪樵去世的暗示,并不是烘托雪樵病逝所带给众人的悲痛。
9.①刚开始,当子清向雪樵求字,想送给镇守使作为寿礼,雪樵对镇守使的为人颇为不齿,因此也看轻子清,拒绝为其题字。
②在经历敌机轰炸时,雪樵感受到子清的爱国、爱民之情,在他去蒙古王爷那里联合抗日时,他为子清写了“保家卫国”的牌匾,激励他的抗日热情。
10.①突出雪樵对书法艺术的认真态度;
②突出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