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范成大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节选)
范成大
盆倾耳双聩,斗暗目四眩。
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
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
嗟余岂能贤①,与彼亦何辨?
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
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
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注①:贤,意为超过、胜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暴雨骤至的情景,照应了题目中的“可骇”二字,视听结合,令读者身临其境。
B.本诗第三、四句描绘了老农枕水而卧、儿童风中嬉戏的场景,表现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的乐观心态。
C.诗人以同情的口吻,描绘了农民雨中排涝的情景;而对于自己不事生产而坐享其成的行为,甚感惭愧。
D.“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描绘了自己羁旅漂泊的遭遇,而末句“敢厌游子倦”则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2.如何理解“敢厌游子倦”包含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①
范成大
许国无功浪著鞭②,天教饱识汉山川。
酒边蛮舞花低帽,梦里胡笳雪没鞯③。
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
明朝重上归田奏,更放岷江万里船。
【注】①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范成大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他与僚属游桂林佛子岩,当时画工季友直为其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绘范成大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北渡黄河时的情景,《桂海》绘范成大一行游览佛子岩道中的景象。诗人观画后,题下此诗。②浪:到处。著鞭:刘琨与范阳祖逐为友,闻逐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③鞯:马鞍下面的垫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欲扬先抑,诗人感慨自己虽未建立功勋,但却饱览了汉家山川。
B.颔联是由画作引起的联想,南北两个时空交汇,照应首联的“饱识”。
C.颈联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诗人在桑榆晚景中回忆萍梗浪迹的无奈。
D.尾联表达愿望,承接上一联的“收拾桑榆”进一步点明“归田”的本旨。
4.作者以“许国无功”为核心展开全诗,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①
范成大
眼看白露点苍苔,岁月飞流首屡回。
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闻鸡午夜犹能舞,射雉西郊不用媒②。
自笑支离聊复尔,丹心元未十分灰。
【注】①淳熙三年(1176年),范成大在成都四川制置使任上作此诗,其时诗人51岁。按阅,检阅士兵。②媒,猎雉时以家雉诱出野雉,称雉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点明时令,寓情于景;后一句暗写老境,为下联作铺垫。
B.颔联“若飞来”与“随忘却”对举,构成语意的转折和情感的波澜。
C.颈联“闻鸡”“射雉”用典贴切妥当,对仗严谨工稳,音韵流转自然。
D.尾联前一句感叹国土虽破碎,但还有恢复的希望,后一句点明原因。
6.陆游称赞范成大“风采震羌胡”,龚明之称赞范成大“文章政事,震耀一世”,崔敦礼称赞范成大“包罗百氏,磅礴九流”。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范成大怎样的风采?请简要慨述。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①
范成大
休舞银貂小契丹②,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嫋嫋盈盈③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④。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注释】①此词为淳熙二年正月范成大离开桂林赴成都就任时所作。②小契丹:一种民族舞蹈。③嫋嫋盈盈:形容舞姿摇曳美好。④竹枝斑:相传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舜的两个妃子泪下沾竹,竹上遂成斑纹。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筵席前歌舞正欢。歌舞本能助兴,但对于将要离别的人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因此,词人开篇说“休舞”。
B.“关山”典出《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点出送别者尽是他乡之客。
C.“从今”二句为虚写,设想从此以后无人再认真欣赏美妙舞姿,类似《雨霖铃》中“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感喟。
D.最后两句写别后的相思。意思是别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恐怕无法给你们写信,只能空对云中哀鸣的孤雁。
8.“模泪易,写愁难”意思是摹写流泪容易,而把愁绪充分地抒写出来就很难了。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赏析词人的“写愁”技巧。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留客行
范成大
行人莫笑田家小,门户虽低堪洒扫。
大儿系驴桑树边,小儿拂席软胜毡。
木臼新舂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
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直截了当地劝说路过田家的人,不要嫌弃农舍窄小,要看到它干净整洁。
B.诗中所写大儿帮诗人将驴拴在桑树边,小儿将坐席拂拭干净,极富生活气息。
C.“雪花”比喻新收的白米,形象贴切;“看客”不是来看望客人,而是款待客人。
D.从题目中的“行”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中间两联不需要对仗,押韵也比较自由。
10.“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表现了田家怎样的情感和品格?请简要概括。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刈麦行
范成大
梅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
多病经旬①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
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
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②
【注】①经旬:很长时间。②麨(chǎo):炒的米粉或面粉,一种干粮。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冬时节,梅花绽放枝头之时,农夫们整理土地,抓紧播种小麦。
B.“桃李花飞”点明了季节特征,“麦丛碧”表现出小麦生长情况。
C.三、四句写农夫久病不能侍弄小麦,导致小麦一片枯萎而产量减少。
D.诗歌写景叙事,多用农家语,本色朴素,毫无铅华,但感染力极强。
12.本诗五到八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诗句,刻画了农夫哪些相同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B“描绘了老农枕水而卧、儿童风中嬉戏的场景,表现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的乐观心态”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渐熟的麦子横卧水中,幼嫩秧苗承受着狂风”,是写庄稼遭受风雨袭击的情状。
2.诗人饱受羁旅漂泊之苦,但对比农家的艰辛,深感自己不事生产而坐享其成,流露了自惭的心情,同时抒发了悯农之意。
3.A“欲扬先抑,诗人感慨自己虽未建立功勋,但却饱览了汉家山川”错。首联并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诗人写自己虽以身许国,却徒劳无功,只落得南北奔波“饱识”山川的命运。表达了功业无成的感伤,并自嘲为是上天故意让他饱览山川。
4.①首联以“许国无功“领起全诗,写诗人感慨自己虽以身许国,却未能建立功勋,不过枉自驱驰南北而已,自嘲中含有事与愿违的无奈。②颔联紧承首联,分写南、北两幅图景,一个“梦”字写出诗人对北方故土的怀念,隐含着“许国无功”的感喟。③最后两联抒写身老倦游的思归之情,诗人感叹年纪老大、身世飘萍,不如放下一切,告老归田。在“身老矣”“意茫然“的喟叹中,含有“许国无功”的感愤。
5.D“感叹国土虽破碎”错误。诗句“自笑支离聊复尔”中的“自笑”是嘲笑自己,依据诗中“岁月飞流”“老去”和注释中“其时诗人51岁”可知,“支离”是指自己孱弱不堪的样子。可见“支离”不是说国土破碎,而是感叹自己年老衰疲。
6.①诗酒风流,文采飞扬;②舞剑射雉,武功尚可;③丹心未灰,志在报国。
7.D“无法给你们写信”理解有误。“无书寄”指别后想念友人但得不到友人的书信。
8.①借用典故。“潇湘江上竹枝斑”,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现了离别时难以言状的痛苦。②借景抒情。“寥落烟中一雁寒”,写赴任途中景况的苍茫、清寒,表现心境的迷惘、冷寂,使“愁”变得具体可感;“一雁”既表示来书的渺茫,又比喻自己的形单影只。
9.A“诗人直截了当地劝说路过田家的人”说法错误,诗人是在劝自己,不是劝他人。
10.①表达了田家热情好客的心情;②展现了田家期盼有个好收成的愿望;③将“行人”视为“好人”,反映了田家纯朴善良的品格。
C“导致小麦一片枯萎而产量减少”错误,“黄云色”是写小麦成熟的景象。
12.①不怕苦。白诗描写了劳动环境的艰苦,范诗写了割麦、犁田等,都表现了农夫不惧怕劳动的艰辛。②勤劳。白诗写农夫用尽力气劳动,感觉不到环境的炎热;范诗描写割麦、犁田等整日劳动,体现了农夫的勤劳。③惜时。白诗写农夫对夏日长珍惜、范诗写农夫早出晚归的状态等,都表现了农夫惜时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