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吴文英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全篇主旨在一“愁”字,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哀思愁绪的?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吴文英
藻国凄迷,麹①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湘女②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
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③,见的④更怜心苦。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⑤。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能⑥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中⑦。
【注】①麹:酒曲,发酵时呈黄绿色。这里借喻叶色。②湘女:代指荷花。③钿合兰桡,丝牵琼腕:如镶嵌金花的盒子样的莲蓬可以用船桨勾到,同船的佳人采下了鲜嫩的莲蓬,荷梗的茎丝欲断还连。④的:莲子。⑤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写莲蓬及藕根。⑥能:宁可。⑦羞趁东风嫁与:唐李贺有“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写荷花生长环境,渲染了迷蒙氛围,和词眼“怨”表达的感彩相合。
B.词中写荷花综合了视觉、嗅觉等角度,还使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
C.全词紧扣题目,实写了荷花从花开到凋零的过程,描述惟妙惟肖,蕴含丰富。
D.这首词运用众多表示色彩的词语,语言华丽,富于雕饰,有着独特艺术风格。
4.这首词的结尾“能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笔法精巧,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灯火雨中船①
吴文英
灯火雨中船。客思绵绵。离亭春草又秋烟。似与轻鸥盟未了,来去年年。
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凌波②香断绿苔钱③。燕子不知春事改,时立秋千。
【注】①这首词是吴文英为悼念杭州亡妾而作。吴文英漂泊中重到临安(今杭州),寻访故园旧居,不禁追忆当年。②凌波;喻美人步履的飘逸。③绿苔钱:青苔的别称。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亭春草又秋烟”一句,既写出季节的变换,又形象地写出即将离别的愁苦。
B.下片从追忆往事写起,触景伤情,虽情缘未尽,往事难忘,但情人已逝,令人伤怀。
C.“燕子”两句,与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词语言深美,结构严密,脉络清晰,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富有艺术感染力。
6.这首词情意委婉动人,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吴文英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①,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注】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縻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词,开篇“三千年事”有纷至沓来之势,有苍茫古远的历史之感。
B.“空梁”据传说来用典,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既照应题目,又激发想象。
C.“故人”点明与冯深居的关系,平日经常见面,白天同登禹陵,灯下久坐晤对。
D.词末写春日祭禹赛会的喧闹景象,与寥落凄凉的秋日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前
吴文英
明月枝头香①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②。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③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注】①枝头香:指桂花。②荐俎:词中指重阳祭祀用的菜肴。③帽堕: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的意境。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与《沁园春·长沙》类似,“蝶恋花”为词牌名,“九日和吴见山前”为题。
B.“秋明”句中,“秋明”是因,“双飞”是果,秋月明亮惊动了栖息水边的“白鹭”。
C.“重阳”呼应文题中的“九日”,“可惜”流露出了词人没有能弄到几盆菊花的遗憾。
D.“清歌”句以景作结,也是词人的衷心希望:秋声不要随着歌声的离去而随之消失。
10.词的上片写景手法多样,词人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鹤仙·秋感①
吴文英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②。暮砧催、银屏剪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③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④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蘋底芦梢,未如鬓白。
【注】①此词为词人再至苏州之作。②帻:古人包发的头巾。③西园:即词人在苏州居所旁的花园,词人曾在此与苏姬分手。④寒蛩:深秋的蟋蟀。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即以景落笔,“泪荷抛碎璧”一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抛”字用得极好,让眼前之景显得灵动传神。
B.“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言风紧雨密,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户。而“正漏云筛雨”承前启后,既解释原因,又引出下句。
C.下片中,“西园有分”回忆起在西园分手的事情,“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林下路”为“行客”所经之地。
D.词的上片以景衬情,下片情中含景,将自然之景与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围绕“秋感”二字,将“秋”与“感”抒写得生动形象。
1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A“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
2.①设问,开篇即出以唱叹,“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点明“愁”。 ②融情于景,“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写出秋景的凄清;平添千回百折之感。③比喻,“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④对比,“燕辞归”与“客尚淹留”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表达了羁旅漂泊之愁。
3.C“实写了”错,“生怕”三句,替荷花的身后设想。词人说:我恐怕到那残蝉哀鸣的深秋降临之时,水中的荷花将变得凋零不堪,惟见枯叶残梗上流淌着泪珠似的露珠,老景凄凉啊!可见荷花凋零的过程并非实写,而是虚写。
4.①拟人。以“老”“羞”言荷花,生动形象。②象征(比喻)。以荷花宁可凋零衰败,也不愿意追逐春光、嫁与东风,象征孤芳自重、不愿随波逐流献媚权贵的品格。③用典。“羞趁东风嫁与”,反用李贺诗“嫁与东风不用媒”句意,表现荷花清高之气。
5.A“即将离别的愁苦”错误,结合注释“这首词是吴文英为悼念杭州亡妾而作”可知,这首词上片写客思,其中既有羁旅行愁,又有对亡妾的无尽思念。
6.①上片写客思,词人不直言年复一年,旧情难忘,却说“似与轻鸥盟未了,来去年年”,暗指时间之久,思情之深。②下片怀想西园往事,西园中长满绿苔隐含着对情人去世多年的哀伤。③末尾两句,移情于物,描写燕子闲立秋千的情形,乐景反衬哀情,更给人物是人非的哀怨之感。④整首词没有具体描写旧情的细节,却时时以一种侧面渲染的形式令人感受到作者无法自抑的怀念之情。
7.C“平常经常见面”错,“故人悭会遇”中“悭”是少的意思,应是平常很少见面。
8.①对历史苍茫的感叹。“三千年事残鸦外”,细数历史,无限沧桑,表达出作者对历史苍茫的感叹。②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作者不禁阐发了世事变迁的感慨。③对夏禹丰功伟绩的赞赏与敬佩。作者与友人登禹陵,思禹王宏愿伟力,赞叹之情发自肺腑。④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作者化用《夜雨寄北》的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友人重逢的喜悦。⑤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与希望。作者从眼前秋景想到春天的到来,透露出冬逝必定春来的乐观与希望。
9.D“以景作结”错,“清歌莫送秋声去”,是词人的衷心希望,词人着重阐发自己对“秋声”的感受,应是以情作结。
10.手法:①视觉、嗅觉相结合,如明月照耀着桂树,花香飘满了道路。②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桂花飘谷,想象到如果接连刮起几天西风,那么桂花将要被风吹得满地皆是。③运用比喻,把高悬天空的明月比喻成秦镜,再如“花如雨”,把落花比成雨。
C“‘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理解有误,词中的“行客”指的是词人自己。12.①客居他乡的孤苦。词人称自己为“行客”,在西风中徘徊,足见羁旅之愁。②物是人非的惆怅。“西园”三句,回忆起与苏姬分手的事,看到与当时相似的景色,不由得更加伤感。③对家乡的思念。“念寒蛩”三句,以寒蛩、归鸿等意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年华易逝的苦闷。“看雪飞”两句自叹,说雪、芦花等的白都比不上词人头发的白,感叹老之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