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石钟山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石钟山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1 08: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石钟山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仇
石钟山
三儿一直闭不上眼睛,满身血水,一双渴求又无奈的目光落在马二的脸上,三儿的目光让马二感到有一种叫壮志未酬的东西在闪烁,呼哧连天,身体被子弹穿透了,身上每个枪眼都在冒血,就像一只正在工作的风箱。三儿软软地躺在马二的怀里,马二一声接一声地大喊,卫生员,卫生员!
卫生员小崔呼哧带喘地跑来了,看见负伤的是三儿,似乎松了一口气。他望着马二说,三儿不行了,要死了。马二吼了一声,你要救它,必须救活!
就是十几分钟前,抗联小分队下山去寻找粮食,碰到了鬼子。马大迎着一队鬼子上去,一个鬼子举枪便射,正中在马大的脑袋上。马大连同头上的一股血柱直冲冲地仰躺在山坡上。马二和三儿冲了过去,马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瞪着一双眼睛,望着天空。此时大兴安岭的天空正蓝,又高又远的秋的天空,蓝得像一面静止的湖水。三儿的身子在发抖,它把鼻子贴近马大的伤口嗅了一下,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三儿的身上皮毛炸散开来,突然像一支射出的箭冲向刚才射击马大的鬼子。那个鬼子的子弹还没射出去,他的左手就被三儿一口叼住。鬼子大叫着,舞动手臂想把三儿甩开,三儿似乎把自己的嘴巴焊在了这个鬼子的手上,身子被提起来了,嘴却没有撒开。
一个鬼子枪响了,射在三儿身上,另一个鬼子的枪也响了。此时的三儿双眼血红,身中数弹,叼咬住仇人手臂的嘴却没撒开。
抗联小分队听到枪声后,他们飞快地向枪响的方向集合。鬼子使出浑身力气把三儿从自己身上甩开,发出一声惨叫,随着队伍向山坡下撤去。三儿落在地上,摇晃着身子向马二跑了过来,到了近前,在嘴里吐出三根鬼子的手指,身子就软下去。马二突然泪崩了,一下子抱住三儿,血水瞬间浸湿了他的衣服。
卫生员有些不情愿地上前给三儿做检查,然后看着空荡荡的急救箱,拿出一包消炎粉,犹豫着,郭分队长又喊一声:“三儿是咱们的战友。”
卫生员把消炎粉哆嗦着撒在三儿的伤口上,还剩下一点,想要收回去。马二一把抓过来,把最后一点消炎粉也撒在了三儿的伤口上。
一年前,马大、马二的父亲,偷偷地给山里的抗联队伍送了一筐萝卜,随即被汉奸出卖了,就在他们村头那棵歪脖树下,几个鬼子给父亲点了天灯。那年马大十八,马二十六,他们嗷叫着要冲出家门,和鬼子、汉奸同归于尽。那时的三儿刚从邻居家抱进家门,显然被眼前发生的事吓傻了,缩在一角,瑟缩着身子,发出阵阵低吟。
后来,他们在山坡上给父亲建了一处高大的坟茔,就像父亲活着一样,高高大大地矗立在他们面前。
又过了几日,娘收拾了两个包裹,一个塞给马大,另一个自己背上。母亲红着眼圈冲两个儿子说:“你们进山吧,替你们的爹报仇。俺回娘家。”一家三口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分手告别。走了两步,他们听到一声哀鸣,是三儿,立在原地,左看,右看,不知何去何从的样子。母亲低下身,把手放到三儿的头上,说:“你和哥哥们走吧。”三儿似乎听懂了,先是泪眼汪汪地看着娘一步步走进黑暗里,才恋恋不舍地随两个哥哥走去。
哥俩带着三儿参加了岭南的抗联独立大队。抗联最苦的日子就是缺粮少衣。三儿是个天生的好猎手,总是在出其不意时叼回一只野兔、山鸡什么的,三儿成了抗联大队最受欢迎的战友。有几次日本人偷袭抗联营地,就是三儿报的警。三儿从不睡窝棚,总是会卧伏在哨兵的身后,眯着眼睛,每根神经却都警惕着。
三儿被马二抱回到营地,战友们看着气息奄奄的三儿,都难过万分。金政委命令小崔找出全大队最后一点药品来救治三儿。三儿一天天好了起来,似乎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马二发现,三儿的眼神变了,总有些忧郁的东西在眼里飘过。每天早晨醒来,三儿总是要到后山坡上转悠一圈,在马大的墓前闻一闻,嗅一嗅,然后独自蹲在马大的墓前,目光望着某个地方愣神。
秋天走了,夏天又来了,三儿在一年又一年往复中渐渐衰老了,总是不停地昏睡。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那天,大街上路过一队日本俘虏,昔日趾高气杨的鬼子,此时低垂着脑袋,排在队列里,引来许多人围观。三儿本来卧在一旁,晒着太阳似乎睡着了。就在这时,三儿突然睁开眼睛,快速地起身,一连串的动作和它的年龄很不相符。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三儿像一名战士似的猛地冲向一个俘虏,它跳起来,一口咬住那个俘虏的脖颈,再也没有撒开口……
当人们把三儿和那个俘虏分开时,俘虏已气绝身亡,躺在地上抽搐着。三儿似乎也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气喘吁吁地在人群中寻找着,终于找到了马二的脸庞,它的眼里闪过一抹亮光,然后头一歪,一动不动了。人们发现那俘虏左手竟少了三根手指。
一条狗的故事成了一个传奇……
(选自2022年第6期《广州文艺》,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顺叙中多次插叙先前的情节,既清楚地呈现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又丰富了人物形象。
B.文章描写马大死时大兴安岭的天空,以乐写哀,表现马大死不瞑目,同时反衬出抗战惨烈。
C.文章对比卫生员和郭分队长、马二等人对救治三儿的态度,表现了特殊时期卫生员的冷漠。
D.前文多人对三儿如同对人一样的态度,以及多处伏笔,使文章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效果。
2.文章划线句子描写了三儿康复之后的变化和种种反应。如何理解它的这些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3.小说结尾写“一条狗的故事成了一个传奇”,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故事”何以成为“传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捣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想当八路,能打动枪吗?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大刀发现赵果这孩子爱脸红,不管说什么话,都先红了脸,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赵大刀就用两只大手,爱抚地摩挲着赵果的头说:你小子,不是当兵的料,我看唱个歌、跳个舞啥的还行。
赵果听了,自然又红了脸道:我能行,不信咱们到了延安比比看。
赵大刀就笑了,笑过了,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我可是老资格了,当年在苏维埃,我参加过的战斗数都数不过来。
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们,站在他面前,一声声地问他:连长,我们啥时候归队呀,我们想红军主力呢。
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
一路上,赵大刀的心情兴奋而又迫切,他不断地催促着身后的赵果,跟上他的脚步。赵果看样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气喘吁吁,小跑地跟着这十几人的队伍。赵大刀不时地停下来等赵果。在这之前,赵大刀早就把赵果身上带的干粮和一个布包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他还要不停地等赵果。
赵大刀就说:兄弟,要不我背你一程吧,你的小身板,我看快不行了。
赵果人小志气高,他听赵大刀这么说,小脸又涨红了,汗珠晶亮地挂在额头和鼻翼上,他赌气地说:大刀哥,别小瞧人,我行。
赵果自从认识了赵大刀,就一直把他喊作大刀哥。因为俩人都姓赵,彼此间就多了一份亲近。赵大刀称赵果兄弟,要么就叫他一声“一家子”,赵果爽快地答应了。
几日之后,赵大刀就了解了赵果的一些情况。赵果在投奔延安前是汉口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别看他长得小,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
赵大刀听了赵果的经历,就伸出手指头在赵果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个小鬼,还不简单啊。
赵果也向赵大刀打听红军队伍上的事。跟着赵大刀一起出发的学生们,这时已经知道赵大刀曾经是红军的连长,对他都是一脸的敬仰。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赵大刀的话就收不住了。每次休息的时候,赵大刀都会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和苏维埃。讲这些时,他似乎又看到了满眼的红旗,还有那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他一遍遍地描述着,似乎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思念。他又讲到了湘江西岸无名高地上的阻击战,还有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学生们倾听时都噤了声,一脸的崇敬与肃穆。
赵果是个感情脆弱的孩子,赵大刀每次讲到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时,他都会流泪,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下,然后“吧嗒吧嗒”地掉在了地上。
赵大刀一见赵果的眼泪,心就软了,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他身体里弥漫着。赵大刀冲赵果说:兄弟,等到了延安,我找到部队后,你就给我当通讯员吧,那样咱们就不会分开了。
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的,总是有惊无险。这里的交通员早就摸好了情况,有时还打通了伪军,那些伪军不过是鬼子的走狗,给当官的塞几块银元或是点鸦片,伪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朝天上胡乱放上两枪,装模作样地从炮楼里追出来,然后骂骂咧咧地回去向日本人交差去了。
即便是这样,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没参加革命前,无数次地把革命的浪漫想象过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单调而又惊险,革命的过程是用一双脚,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也就有了许多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这是青年学生在参加革命前没有想过的。
(摘自长篇小说《最后的军礼》,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往延安的路线是办事处人早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交通员接应,这表明红军对前往延安的新生力量的重视。
B.赵果“有些瘦小”“爱脸红”“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却有一定能当好兵的决心,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
C.赵大刀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就有很多话,给青年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和苏维埃,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中满含思念。
D.赵大刀讲十三连的狙击战,听得赵果泪流满面。见此情景,赵大刀的心中因革命艰辛被年轻革命者理解而感到温暖。
5.有评论说,石钟山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兵趣、兵味和人性美。请结合赵大刀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有人说小说结尾“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不够积极,建议改写成“这些学生却是临危不乱”。原文和改文文学效果哪一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菜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7.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那时和此时,上承对特别的军旅生活的回忆,下启如今父亲的失落和烦躁。
B.对鸟前后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出处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C.借一句口头禅,引出下文父亲对属下和子女相同态度的叙写,使情节推进自然。
D.通过父亲情绪的前后变化,利于宕开一笔,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丰富性。
8.小说中反复写父亲“羞涩”“不知所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作者说他创作时,会“努力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去刻画、去理解、去诠释这个军人的感情世界”,这样便于和读者沟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伤兵
石钟山
八路军包围了灰色城墙,攻打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日本人凭借着那条灰色城墙固守着小镇,但仍源源不断地有伤兵被抬下来,伤兵多了,日本医生照顾不过来,于是这些伤兵又被抬到镇内的人家,把药分散给每个伤兵,让镇内的人家伺候日本伤兵。
八路军攻城的第一天,翟二妈家就抬来一个伤兵。这个伤兵很年轻,十七八岁的年纪,唇上刚生出一层淡淡的茸毛。伤兵浑身上下被炮弹炸了足有六七处伤,被纱布缠着,血水浸出纱布。伤兵痛苦地呻吟着。伤兵被抬来时,还来了名日本军医,日本军医比画半天,意思是让翟二妈帮助照料。翟二妈望一眼伤兵,就想到了在外面攻城的八路军,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和儿子。
日本伤兵躺在翟二妈家里。伤兵因流血过多脸色苍白,一双眼睛就显得又深又大。翟二妈在房间里进进出出,伤兵的一双眼睛也随着翟二妈转。翟二妈不看伤兵,似家里没有这么个人。
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这时,翟二妈就倚在门框上望着城外一闪一亮的炮火,盼着八路军快些打进来。这时,那个日本伤兵从敞开的门里望着翟二妈的背影,望着远方的炮火,浑身止不住一阵阵哆嗦,现出惊骇的目光。八路军攻打一阵就收兵了,喊杀声和枪炮声也隐去了,深夜的小镇便显得很安静。翟二妈从门外走回来,坐在床上仍望着窗外,窗外的夜色很好,这时又有丝丝缕缕的硝烟味从窗缝里浸来,翟二妈嗅着这味道就很兴奋,于是翟二妈就长时间地坐在床上思念城外的亲人。
白天时,八路军不攻城,日本医生就挨家挨户地给伤兵换药。医生每次来到翟二妈家里,换完药的日本医生总是要和日本伤兵说上几句日本话,然后日本医生给伤兵端来一碗水,伤兵接过去咕嘟嘟地喝下去。伤兵贪婪地喝水时,医生就望一眼坐在床上翟二妈的背影,皱一皱眉头。医生临走时,又为伤兵端了碗水,放在伤兵的床头,把一些药和干粮一并放在伤兵的床头。
那一夜,八路军又在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人护城的枪炮声也一阵紧似一阵,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她这时出奇地竟希望窗外的枪炮声早些停下来。终于,枪炮声停歇了。翟二妈手握着菜刀躺下了,她在等待着那个伤兵早些睡熟。
夜深了,窗外很宁静,硝烟味也已散尽了。伤兵一点声响也没有,翟二妈轻轻下床,来到伤兵床前。这时窗外的月光依然很明亮,映到屋子里的一切都影影绰绰。翟二妈举起了菜刀,就在她举起菜刀的时候,望见了躺在床上的伤兵,望见了伤兵始终睁开的那双眼睛。伤兵的目光惊恐地望着翟二妈,那张消瘦的娃娃脸因惊惧在轻微地抽动着,伤兵仍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是翟二妈第一次认真地望着这个伤兵,她第一次发现眼前的伤兵还是个孩子。翟二妈举起的菜刀就那么在半空悬着,伤兵仍望着翟二妈,翟二妈在那目光里看到了惊惧——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那张娃娃脸,翟二妈一哆嗦,“咣当”一声,菜刀掉在了地上。翟二妈仍僵了般地立在伤兵的床头,①这时她看见伤兵的眼里滚出一串泪珠。翟二妈摇晃了一下,碰倒了立在伤兵床头的枪。
翟二妈那一夜坐在床上一宿未睡,伤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也一夜未睡。天亮时,翟二妈拾起了地上那把菜刀,又把伤兵的枪立在了原处。翟二妈做这些时,伤兵很温柔地望着翟二妈。
中午的时候,医生来了,翟二妈立在院子里等待着事情的结果。医生来时,伤兵闭上双眼,医生不动声色地检查完伤兵的伤口,放下几粒药走了。她走进屋时,②发现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这时,翟二妈就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吃饭的时候,翟二妈把一碗滚热的粥放在了伤兵的床头。伤兵感激地望了望翟二妈。
那一夜,八路军攻城的喊杀声很激烈,而且那声音愈来愈近。倚在门旁的翟二妈清晰地看见有三三两两的日本兵溃退下来。八路军的枪炮声愈来愈近了,喊杀声也愈来愈真切了。翟二妈突然想起应该烧一锅开水,让进城来的丈夫和儿子先烫一烫脚。于是翟二妈就燃着了红红的灶火,翟二妈烧一会儿火,就走到门旁望一会儿愈来愈近的炮弹爆炸时的火光。这时,翟二妈看见伤兵挣扎着起来了,一跛一拐地下去走出门去,他走到翟二妈的身旁时,停了一下,望了一眼翟二妈,然后一跛一拐地走进了黑暗里。翟二妈望了一会儿又走回到灶膛旁,发现伤兵那支枪正熊熊地在灶里燃着。
翟二妈立起了身子向黑夜里望去。
八路军的喊杀声愈来愈近了。
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军医来换药时,“伤兵贪婪地喝水”,侧面写出了翟二妈虽允许伤兵住在家里,但并没有听命好好照顾伤兵。
B.翟二妈想到日军侵略而气愤到浑身发抖,计划在半夜伤兵熟睡时杀掉他,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
C.翟二妈举起刀最后却又把刀扔到了地上,是因为年轻的日本伤兵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D.结尾“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既暗示了八路军夺回小镇的战火猛烈,也暗示翟二妈对亲人的盼归之切。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日本伤兵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他的年轻和伤重,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以八路军的攻城为背景事件,展现了日本伤兵和翟二妈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文章写伤兵拿枪参战到受伤放下枪再到最终烧掉枪默默离开,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叙事脉络清晰。
D.小说突破了传统战争小说的特点,选择了日本伤兵与中国农妇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有利于引发读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12.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城外的“喊杀声”“枪炮声”?请简要分析。
13.文中画线处都写到了“日本伤兵”的“泪”,请简要分析两次流泪“日本伤兵”的内心情感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贩梦者
石钟山
林又在讲自己的梦,说的是,一位盲人演唱师傅带着盲人徒弟走街串巷说书唱戏。一日,徒弟问师傅:眼睛如何才能看到光明?师傅应:等拉断第一百根琴弦时,眼睛就会看到光明。小徒弟有了希望,随师傅风里雨里奔走于演出场所。后来师傅离开了他,他又有了自己的徒弟,为了一百根琴弦的目标,他带着徒弟一如师傅带着他在执念中拉琴,一根根被拉断的琴弦都刻在了他的心里,终于在一次演出中,第一百根琴弦断了,然而期盼中的光明并没有如约而至。他病倒了,因为心里那浩大的希望落空。在小徒弟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他躲过了这一劫,他一下子明白了师傅的用意。徒弟问他:师傅,我的眼睛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明呢?他说:当你拉断一百二十根琴弦时,自然会看到光明。徒弟笑着,心里已经亮了。他看不见徒弟,但他知道徒弟一定是这样的,亦如当年自己的样子。
林讲完这个故事时,宿舍里所有人都沉默着,仿佛自己做了一场梦,醒来久久地思考着什么,却想不到尽头。不久,宿舍的人便各自寻找自己的梦境去了。他却没有睡着,他还要继续想明晚的故事。
此刻,他们已是大四学生了,他讲了四年故事,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就像故事中的徒弟一样,一根琴弦拉断了,又期待下一根。他不是盲人,只是贫困学生,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跑运输,车出了事故,再也没有回来,是爷爷靠拾垃圾把他养大,又供他上大学。进入大学,他申请了助学贷款。为了还贷款,他一有时间就出去打工还贷。
四年前刚入学时,住在下铺的赵姓同学一日晚上睡不着,动员大家讲故事,并许诺说:谁的故事讲得好,就把他明天的一日三餐全包下来。赵同学家境殷实,吃穿用度都是全宿舍最好的。于是大家搜肠刮肚地拼凑着故事,但似乎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他仍然失眠。直到林开始讲,他讲完后,赵同学很快进入梦乡,甚至有的同学在故事还没讲完便酣然入梦。而赵同学也从不食言,包下了一日三餐,自己吃什么就让林吃什么。有肉有菜,有时还有水果或者酸奶什么的。
林节省了三餐的钱,生活轻松了不少。只是每日的故事,要常新求变才好,不然觉得对不起赵同学的一日三餐。一日,赵同学认真地凝视着他问: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他沉吟一下,答:我讲的不是故事,是自己的梦。赵同学哑然,同学们亦哑然。在同学眼里,他便神秘起来,他每日的梦有头有尾,还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是什么人才能做的梦呀。他们的梦往往有头无尾,早晨睁开眼睛,梦境早忘光了。他在众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度过了四年。在这四年中,一个宿舍其他五个人,都享受了他的“梦”,也有许多同学轮流请他吃一日三餐:赵同学并不争抢,没有别的同学主动请林时,他才会出现。
一晃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林和赵被双双保研。他俩依然是一间宿舍,赵同学依然听林的故事,直到林听见赵同学的呼吸均匀起来,他的故事才会结束。在这期间,林也曾拒绝赵同学的一日三餐,但总会被赵同学驳回,赵同学感激地冲他说:你的故事治好了我的失眠,没有你的故事,我会睡不着觉的。
研究生毕业,赵同学留校做学术研究,林在家乡的省城联系到一家研究所。临别时,赵同学说:谢谢你每天给我讲的故事。林也感动地说:我吃了你这些年的饭,感谢的应该是我。两个同窗好友在用力拥抱中分别。
几年后,林突然接到赵同学的电话,说要到他所居住的省城出差。两人约好相见,地点是他定的。还没到约定时间,他就站在饭店门口张望了。饭店是五星级的,赵同学见到他吃了一惊,望着他身后的饭店责备道:怎么定在这了?咱们是老同学,就是叙叙旧,何必这么破费。他不说什么,领着老同学往里走。
偌大的包间就他们俩,菜品多,酒也是顶级的。赵同学扫了一眼酒桌上的菜品,正色道:今晚我请。他只是笑一笑,端起酒杯道:老同学,这些年我一直想找机会答谢你,是你让我大学生活有饭吃。说完一口喝光杯中的酒。赵同学凝视着他,半晌才道:我不失眠,不听你的故事也能睡着,但你的故事不是三顿饭能换来的。
那天晚上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老同学,我永远记着你的一日三餐。也感谢你让我讲故事。赵同学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你为什么把研究所的工作辞了,现在靠什么生活?他听了又淡然一笑:我现在是个贩梦者。赵同学似乎不解,怔怔地望着他。他解释道:我现在是个网络作家,每天在网上写故事,笔名就叫“贩梦者”。赵同学如梦初醒,惊叫一声,又一次狠狠地把他抱在怀里,小声地说:其实当年你不讲故事,我也会请你一日三餐,怕你不接受,才让你每日讲故事。他推开老同学,他认真地冲老同学鞠了一躬道:感谢你让我成为现在的贩梦者。
那晚两人走在街上,他又想起多年前讲的故事道:老同学还记得当年那个拉断一百根琴弦的小徒弟么?老同学望着天空悠长地说:当然记得,人得有梦才会好。
(选自《今晚报》,2021年9月7日,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徒弟笑着,心里已经亮了”这一细节说明,盲徒弟虽明知自己无法恢复光明,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B.林同学为求一日三餐而创新求变构思故事,无意中开发了文学创作思维,使自己初步具备了“贩梦”的能力。
C.赵同学应约和林在五星级酒店相聚,就餐前正色道:今晚我请。此举是为了显示自己在物质上依旧保持优越性。
D.林同学虽然凭借讲故事的能力成为网络作家,并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但为此也辞去了公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
1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词妥帖,如“但似乎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中的“似乎”一词表不确定性,暗含赵同学失眠是假,助人为真的意思。
B.小说多次写到“梦”:赵听了林的故事不再失眠酣然入梦,林在网络书写梦想……这些“梦”都属于虚写,可让小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小说写到林、赵两位同学的两次不同场景的拥抱,心情各有不同:前者含有不舍、感谢和祝福,后者含有惊喜、赞赏和欣慰。
D.小说最后一段与小说开头所讲故事相照应,使林同学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同时也起到凸显主旨的作用。
16.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林同学,还是赵同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7.《贩梦者》入选“中国小说协会2021年度好小说”,文学评论家认为其创新之处是将当代故事和民间故事相互融合,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答案】
C“表现了特殊时期卫生员的冷漠”错误,“卫生员小崔呼哧带喘地跑来了,看见负伤的是三儿,似乎松了一口气”“卫生员有些不情愿地上前给三儿做检查,然后看着空荡荡的急救箱,拿出一包消炎粉,犹豫着”,卫生员认为受伤的是一条狗,不是战士,所以“松了一口气”,他舍不得把珍贵的消炎粉用在狗的身上,这些不能说表现了卫生员的冷漠。
①三儿和马大相依为命,对马大非常忠诚,现在却一死一生,所以悲伤忧郁。②三儿不忍马大离世,总去马大墓前转悠,表现了对马大的怀念。③三儿虽然恢复健康,但仇人已逃,无法报仇,故而失落无奈。
3.①三儿重情重义、勇猛忠诚,它的形象具有人格性,富有传奇色彩。②三儿重伤康复、矢志报仇,它的故事具有戏剧性,富有传奇色彩。③三儿身上寄托了人们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家乡等朴素感情和民族大义,富有传奇色彩。
4.B“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说法错误,原文写赵果“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说明赵果有斗争经验,并没有杀敌的经验。
5.①兵趣指军人也充满生活趣味,具有风趣幽默的一面。如赵大刀打趣赵果,说他太瘦弱扛不动枪,不是当兵的料。②兵味指军人勇敢、富有责任意识。如赵大刀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率先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接应保护其他人。③人性美指英雄外柔内刚,具有人性的光辉。如赵大刀经常梦见阵亡的战友,从梦里哭到梦外,决心带兄弟们归队,再刚强的战士也有柔软的内心,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
6.原文的文学效果更好。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受惊不小”更符合只想象过革命的青年学生的形象特征,而“临危不乱”夸大了青年学生面对单调而又惊险的革命的心理状态。②从情节安排上看,原文更符合情节的发展。青年学生并没有经历过革命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遇到危险“受惊不小”合乎情理。③从主题上看,“受惊不小”的青年学生通过经历革命会逐渐成长,主题会更加深刻;如果一开始就临危不乱,无法展现青年学生的成长,不能更好地表现青年学子在革命中不断成长的主题。
7.D“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说法错误,小说的情节比较舒缓,并不曲折。
8.①父亲在要求母亲与孩子联系时以及自己第一次主动联系的孩子们即将到家前,表现出了“羞涩”和“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与以前以工作为重,毫不在意孩子的行为形成对比;②塑造出一位渴望与子女亲近却又不得其法的父亲形象;也为后文在与子女交流时依然以领导角色的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9.①选材时,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叙写老石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经历,而是重点选择他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②作者塑造老石形象时,没有重点描摹其身为高级军官多谋善断、刚毅果决的性格,而是突出其军人性格里平凡真实的一面,也写出他对家人简单粗暴的一面,摆脱了对军人形象的概念化书写;③读者从小说中,不仅能读到身为军人的老石对部队、对国家深沉的情感,也读到了一位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
10.B“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错误。选项无中生有,原文“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翟二妈是想到战争的原因而愤怒,计划杀掉日本伤兵,无法说明参与抗战的身份。
11.C“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本文的线索不是“枪”,而是以日本伤兵和翟二妈之间故事的发展为线索。
1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着“喊杀声”“枪炮声”的日益激烈,预示着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日益激烈,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②推动情节发展,翟二妈与日本伤兵的故事正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一点点展开的。
③有利于突出翟二妈爱憎分明的形象,“喊杀声”“枪炮声”引发翟二妈对亲人的思念,有利于突出她对亲人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④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喊杀声”“枪炮声”展现出战争的惨烈,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13.①日本伤兵“眼里滚出一串泪珠”是在翟二妈准备杀他却放弃之后,是劫后余生情绪的释放,以及对翟二妈的感激。
②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悔恨;同时也表现出他怨恨这场战争。
14.B
A.“盲徒弟虽明知自己无法恢复光明,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说法错误。盲徒弟并不清楚无法恢复光明的结局,听从师傅鼓励而对生活心存希望。
C.“此举是为了显示自己在物质上依旧保持优越性”分析错误。赵同学说的话是体现了他对林同学的善意,以为林还是生活窘迫,他不想加重林的负担。
D.“但为此也辞去了公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说法错误。当上网络作家正是追求梦追求理想,而不是放弃梦想。
15.B“这些‘梦’都属于虚写”分析错误。小说所提到的这些“梦”并非虚写,而是实写。
16.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林同学。“贩梦者”是林的笔名,以此为题表明林是小说写作的主要对象,林从大学为赵讲故事到后来写网络故事成为作家,故事情节紧紧围绕林展开。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始终不放弃追求的人物形象。并以此揭示了为追求梦想不懈奋斗的人生终将美好的主旨。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赵同学。小说写了赵同学以失眠为借口让林每天给他讲故事,默默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故事。塑造了个巧妙助人实现人生梦想的人物形象。并以此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帮助他人、表达善意要以维护他人的尊严为前提。
17.①从结构看,把传统的民间盲艺人故事与真实的林、赵等同学的故事相互融合,前后呼应,虚实结合,层次丰富。
②从情节看,民间故事是“造梦”,当代故事是“贩梦”,“造梦”是“贩梦”的铺垫和前提,“贩梦”是“造梦”的发展与升华,情节上环环相扣,二者相辅相成。
③从人物看,两个故事中的人物都独具个性,林同学借盲艺人的故事隐喻自己,塑造了一个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物形象。(或:民间故事中的师傅成就徒弟追梦的美意,又与赵同学成就林同学的善意相对应,塑造了赵同学默默成就他人,充满善意的人物形象。)
④从主旨看,两个故事主旨相同,相互融合,给人深刻启迪: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是美好的。(或:①回报他人善意的最好方式是传递善意传递希望。②要实现梦想,除了自我奋斗,还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与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