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王守仁诗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王守仁诗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1 08: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王守仁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谒伏波庙①
(明)王守仁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②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③干羽④五云端⑤。
注释:①伏波庙:在广西境内,为纪念东汉名将马援而建。马援为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受封“伏波将军”。本诗写于作者广西剿匪途中。②鱼丽:古代的一种战阵。③两阶:指宫廷的东、西阶梯,此处代指君臣。④干羽:指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⑤五云端:指皇帝所住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选取战船、战鼓、战阵等意象,渲染了战前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月照千山旌旗、风传铃柝之声等场景。
C.后两联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寄托了作者对清明政治、文德教化的期待。
D.本诗叙议结合,意象丰富,意境浑厚,用典贴切,立意高远,特色鲜明。
2.本诗包含了多重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其一)
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①。
【注】①订顽:订正愚顽。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不安。
B.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复杂感慨。
C.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
D.本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先写送别情形,再及勉励之意,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4.前人评价本诗“伤别而不哀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登大伾山诗①
王守仁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注】①本诗是新科进士王守仁因慕大石佛之名前来大伾(pī)山拜谒时所作。大伾山在河南浚县,浚县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蔓不枝,紧扣标题,点明了登山一事,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
B.颔联描绘诗人登山途中所见沃野之景,联想其成因,抒发作者悠远的情思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C.颈联描写诗人见山间流水生动、山顶霞光绚烂,暗含虔诚的礼佛之心,以及对江山壮丽的赞叹。
D.尾联上句与《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意蕴不同,王勃表达失路之悲,作者则满怀乡愁。
6.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更上九霄看”的理由。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汝桓①以二诗寄,次韵为别(其二)②
[明]王守仁
尧舜人人学可齐,昔贤斯语岂无稽?
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山中仅有闲风月,何日扁舟更越溪?
[注]①诗人的朋友。②此诗是诗人居越中所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贤斯语岂无稽?”用反问强调了圣贤之语的正确性,为下文的修身、求真理张本。
B.朋友即将离去,“一日真千里”极言离别之快远,夸张手法使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尾联期待朋友乘船来相会,一同享受山中清风明月;并且照应文题,表达惜别之情。
D.全诗语言浅显易懂,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许与热切鼓励。
8.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⑴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⑵!
去妾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⑶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高尚疑朱仲晦⑷,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g):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融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0.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萍乡道中谒濂溪①祠
[明]王守仁
木偶形骸恐未真,清辉亦自凛衣巾。
薄书曾屑乘田吏②,俎豆犹存畏垒③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解传神。
千年私淑④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注]①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濂溪为号,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曾贬谪至萍乡任税监。
②乘田吏:史载孔子曾任乘田、委吏小官。③畏垒:乡野。④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濂溪祠里的先生塑像未必与真人一般模样,但让拜谒者有敬畏感;首联交代了对先生的仰慕之情。
B.领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但萍乡百姓依然景仰、祭祀濂溪先生。
C.诗歌用“过化传神”肯定濂溪先生的功绩与影响,赞扬濂溪先生留在萍乡的教化之功、高风亮节。
D.诗歌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
12.“下拜春祠荐渚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
1.C.“后两联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尾联寄寓自己对朝廷的希望,“想见”统治者用清明政治来治理国家;“两阶”指宫廷的东、西阶梯,此处代指君臣;“干羽”指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此处代指文德教化,清明政治。“五云端”指皇帝所住地。后两联直抒胸臆,寄托了对朝廷的美好期望。
2.(1)强烈的责任意识。作者与伏波将军均为国家大将、朝廷重臣,都勇于承担大任。(2)深厚的忧民之情。王守仁前往广西剿匪是为了天下百姓,“神武由来不杀难”一句表明英明勇武的将官是不会殃及无辜百姓的,有保国安民之思想。(3)对战争的反思。“荒夷未必先声服”即使是在边远荒地,都不能只靠武力征服,战争不是万能的。(4)对朝廷的殷切期待。作者在尾联表明希望能看到朝廷的新气象,推行文德教化、实现清明政治。
3.D“委婉含蓄”分析不当,由首联的“诸贤相送愧间关”、颔联的“愁重”、尾联的“相思不作勤书礼”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
4.①有伤别之情:诗人描写溪云压头、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②有开阔胸襟: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要用心做学问,希望能早日登科及第。
5.D“作者则满怀乡愁”错,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6.①礼佛:拜谒大石佛。②赏景:浚县沃野千里,富庶一方,值得登山揽胜/大伾山风景明秀。③言志:诗人正值气盛志满,登高可抒发政治壮怀。
7.B“极言离别之快远”错误,由上文“学”“尧舜”,下文“我亦当年苦旧迷”“万理”等可知,此处“一日真千里”是夸耀朋友进步神速。
8.①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能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②诗人强调真理在于自身探究、体悟,研讨诗书只是“具足”真理的途径之一。诗人提醒人们追求真理,不能只读经书,还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9.D
A项,“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错。“不知何处亦群英”是指的自己与弟子的这次宴会是群英荟萃,此句既是自信,也包含对弟子成为英雄的期许。并非“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项,“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错。由“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中的“尚疑”和“支离”可以看出,此句是说朱熹和郑玄对后世的影响不大,有待商榷,并非对二人的赞美。
C项,“歌声惊天动地”理解错误。“化作钧天满太清”是期望自己的学说影响天下,并非“歌声惊天动地”。
10.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B“领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理解有误。“屑”在诗中是“认为值得做”的意思,颔联从史书、百姓两个角度来肯定濂溪先生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
12.①“下拜”“荐”,照应诗题中的“谒”。与首联“凛衣巾”呼应;②运用动作描写,再次表明对濂溪先生的景仰之情,巧妙收束全文;③与前一句相映衬,表明“拜”“荐”出乎真情,强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