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 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语言运用:积累词语,掌握一些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语言,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文本,品读第二部分,认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
【上节回顾】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新课讲解】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过渡的?有何作用?
革命家闻一多
起草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表现了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1.说一说: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2.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他,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一句?
这句话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一个概括。它从两个角度来赞美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口的巨人”指闻一多对敌人慷慨淋漓的痛骂和对民众动人心,鼓壮志的呼喊;“行的高标”是指他在对敌斗争中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2.“他,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一句中“他”后面的逗号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这个逗号在句子中起到强调作用,它突出了“他(闻一多)”这个人物,用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果去掉就无法达到强调的效果。
3.回顾课文,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语言特色】
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形象生动: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这样写,不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结语】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
【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所作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文和臧克家为悼念闻一多而写的《有的人》一诗,进一步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