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梁惠王》
第一课时
一,猜猜他是谁?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趣味导入
古往今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或者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或者为了自己的同胞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或者为了国家的和平独立敢于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他们无一不是用切实的行动甚或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他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业绩如同漆黑的历史航程上的一座座耀眼的灯塔,引领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孟子便是其中的一位。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学习目标
齐桓晋文之事
齐恒,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课题解读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自学指导一 (限时6分钟)
1.了解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2.读准字音字词,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一)孟子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二)《孟子》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三)孟子思想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写作背景
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作者简介
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简介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著作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著作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之一,也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那么,在论辩中孟子是怎样运用辩论技巧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实行王政,取得论辩胜利的呢?
故事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读文本,正字音
胡龁
hé
觳觫
hú sù
褊小
biǎn
忖度
cǔn duó
便嬖
pián bì
吾惛
hūn
放辟
pì
畜妻子
xù
彘
zhì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
自学指导二(限时8分钟)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2、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2、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1—20)(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34—35)(“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整理知识、背诵记忆(5分钟)
攻其要害:在于对方的交锋中要及时发现对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击。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攻其不备:及时抓住辩论过程中对方出现的破绽,发起突然袭击。
诱敌深入:在辩论中对方长驱直入时,处于守势的一方以静制动、设置圈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欲擒故纵:先假定认可对方的论点,迎合对方心理以缩短心理距离,再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
避实就虚:暂时回避难以直接回答的实质问题,抓住对方之“虚”,选择其薄弱环节连连进攻。
反唇相讥:不动声色地反过来责问或讥讽对方,常常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设喻类比:采用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的方式反驳对方观点,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演绎归谬: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法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结论,正所谓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当堂训练(5分钟)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及:等到;
罔: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梁惠王》
第二课时
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梳理孟子的论辩思路。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一 (限时8分钟)
1、翻译第一部分,梳理文言字词。
2、研读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助词,的
闻:使……听到
谈论
助词,的
“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流传
不得已,“以”,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才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像
加强疑问语气,“吗”
从何处
表修饰
到,往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换
吝啬
本来
的确
狭小
就是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怜悯;痛惜
区别
应当,理所当然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揣测,估量
有所领悟
...的原因
禀告
30斤为一钧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赞同,认可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究竟
因为
之:主谓之间,不译
见:表被动
异:区别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形:表现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枝”,通“肢”肢体
真的
这
跳过
表承接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表递进,进而
到
2.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1.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寡妻:正妻
治理
拿
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所以....者:...的原因
名词作动词,用秤称重量
度:衡量长短
厉害,严重
考虑,思量
副词,难道
使.....受到危害
结怨,结仇
跟,同
在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对
凭借
使……听到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形容词做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
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还是
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
美色,泛指宫女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
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这样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开拓
使....朝见
临,这里指统治
指中原地区
像,如
表修饰
语气词,表揣测
恐怕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攀登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
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
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
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同“返”,回到
根本
通“盍”,何不
使....战胜
会集,总算起来
方圆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样
憎恨,怨恨
申诉
如果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假使
通“昏”糊涂
聪慧
长久
只有
有志之士
一般人,平民百姓
放、侈: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等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哪里
规定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往,走向
侍奉,赡养
养活
妻子和儿女
丰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君主
足,够
何,哪里
空闲
讲求
通“返”回来
根本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耽误,失
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小猪
猪
头顶东西
重视
古代的学校
反复说明
尊敬兄长
须发花白。颁,通“斑”。
背负东西
2、第一部分可以为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1—2),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王道”与“霸道”
“王道” “霸道”
以仁义治天下
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以德服人
以力服人
第二层(3—14),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15—20),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自学指导二 (限时6分钟)
1.孟子避开齐宣王所提的问题,有何用意?
2.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
3、研读第一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1.孟子避开齐宣王所提的问题,有何用意?
“无以,则王乎”说法婉转,使齐宣王难以拒绝,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来。由问“霸道”开始,然后避开“霸道”引出“王道”,文势曲折生姿。
2.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
原因:①眼见那牛惊恐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②没有见到羊恐惧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联系:这足以说明齐宣王有仁慈怜悯之心,这与施行王道有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他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这也就解决了齐宣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3、研读第一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2、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
3、运用比喻,阐述浅显道理。
4、正反对比,突出后果。
5、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背诵文言字词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曰:“诗云…”
4、为王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盖亦反其本矣
“以”通“已”
“说”通“悦”
“枝”通“肢”
“刑”通“型”
“与”通“欤”
“盖”通“盍”
通假字
7、盖亦反其本矣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
赴愬於王。
1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1、是罔民也。
12、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涂”通“途”
“颁”同“斑”
“反”通“返”
“愬”通“诉”
“已”同“矣”
“罔”同“网”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危士臣
朝秦楚
名词作动词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奇怪。
使动用法,远离。
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使动用法。 使……来朝见。
词类活用
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从而刑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加以刑罚。
名词用作动词,穿。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形容词用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省略句
特殊句式
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特殊句式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王坐于堂上
天下可运于掌
构怨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爱我也
若是其甚与?
吾何快于是?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当堂训练、巩固运用(15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实语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解析:选A项,副词,相当于“本来”;B项,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连词,同“而”;C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D项,连词,相当于“却”/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A项,“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乎”。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梁惠王》
第三课时
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3.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一(限时8分钟)
1、翻译第二部分,梳理文言字词。
2、研读第二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1.铺陈排比,迂回包围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2、研读第二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2.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3.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1)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
(3)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
(4)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自学指导二(限时8分钟)
1、翻译第三部分,梳理文言字词。
2、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3、感知全文,填写下列表格。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2、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论辩技巧总结
课文内容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齐宣王问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二部分:“曰:若寡人者”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第三部分:“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至“王请度之。”
第四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至“其若是,孰能御之?”
第五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读课文,完成表格
1、文章讲解
课文内容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齐宣王问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霸道而王还是保民而王? 观点:“保民而王”。 方式: 开门见山。 有兴致——不耐烦
第二部分:“曰:若寡人者”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吗? 观点:有可能。 “是心(不忍之心)足以王也。” “乃仁术也。”方式: 举例论证 好奇——高兴
第三部分:“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至“王请度之。”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原本想讨论)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最终讨论) 观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为”即推恩。 方式:排比修辞,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高兴——好奇——沉默
课文内容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第四部分 霸道和王道的对比。 观点:霸道如“缘木求鱼”,应“反其本”,“发政施仁” ,“孰能御之?” 方式:排比修辞 举例论证 积极求教,认真听取。
第五部分: 王道(仁政)如何施行? 观点: ( “保民而王” ) “制民之产” “驱而之善” “不王者,未之有也。” 方式: 排比修辞 举例论证 虚心受教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
有兴致——不耐烦——好奇——开心——
好奇——沉默——积极求教——虚心受教
1、论辩善设机巧,跌宕起伏
总结艺术手法
2、行文铺张扬厉,逻辑严密
3、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
4、语言长短结合,风格多样
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和背诵,背诵记忆文言字词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常考
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构建思维导图
课文结构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
岔开提问,转谈王道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是不为,非不能
推恩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宣王请教
孟子说仁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选择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桑树之”。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