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仙居期末)使用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时,将耳机贴在颇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外耳道(如图),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听到耳机声音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固体、固体
2.(2022七下·丽水期末)2022年2月5日,任子威、曲春雨、范可新、武大靖和张雨婷组成的中国队在首都体育馆夺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的呐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B.观众的呐喊声是由空气传播到运动员耳中的
C.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也能发声
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固体、液体更清晰、更快速
3.(2022七下·武义期末)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空间站进行授课的航天员相互之间可以不借助无线电进行直接交流;但若是在空间站外航天员则需要借助宇航服中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听不到声音 B.外太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在外太空,音调会变低 D.宇航员讲话声带振动幅度太小
4.(2022七下·乐清期中)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利用它来研究真空能否传声。将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对比合理的是(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5.(2022七下·龙湾期中)镲是一种中国打击乐器,敲击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当镲发声时( )
A.只有镲周围空气在振动 B.只有镲在振动
C.镲和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镲和周围的空气都没有振动
6.(2022七下·诸暨期中)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铁板 C.真空带 D.某种液体
7.(2022七下·柯桥期中)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直接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原因是( )
A.只能传递次声波 B.真空不能传声
C.只能传递超声波 D.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8.(2022七下·瓯海期中)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空间站进行授课的航天员可以不借助无线电进行直接交流;而航天员在外太空需要借助宇航服中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听不到声音
B.宇航员讲话声带振动幅度太小,声音太小听不到
C.宇航员在外太空,音调会变低
D.外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9.(2022七下·长兴月考)如图,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是( )
A.甲实验中,正在发声的喇叭的纸盆上,纸屑在不停地上下跳动
B.乙实验中,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声音逐渐变小
C.丙实验中,把发声的音叉抵在牙齿上,也能听到声音
D.丁实验中,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声音不同
10.(2022七下·温州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11.(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李同学对科学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 B
凸面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中有完好的胚 声音和光传播的条件——有介质
C D
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声音进入人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利用孢子进行繁殖——青霉、蕨、蘑菇 营养繁殖——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A.A B.B C.C D.D
12.(2022七下·兰溪月考)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13.(2022七下·义乌期中)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真空带 C.铁板 D.某种液体
14.(2022七下·萧山期中)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筑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人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⑧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笆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5.(2022七下·萧山期中)现化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波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下·滨江期末)2022年5月1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科学数据公开,嫦娥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12 月1日成功降落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
(1)宇航员不能直接在月球上对话,这是由于 。
(2)在月球上,下列活动中航天员可能做到的是 。
A.放风筝 B.扔石块 C.打雪仗 D.游泳
17.(2022七下·柯桥期末)生活中有许多声音:①垫排球的声音②海浪的声音③手机播放的音乐声④上课时电铃的声音⑤吹口哨的声音⑥敲击音又的声音。上述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 ,声源属于固体的是 (填序号),声音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18.(2022七下·乐清期中)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空气温度(℃)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米/秒)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 (填“长”或“短”)。
19.(2022七下·义乌期中)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但是这种波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20.(2022七下·兰溪月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 (米/秒) 介质 声速v (米/秒)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 。
21.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 :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 (填“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2.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 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23.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
2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米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 。
25.(2018七下·吴兴期末)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感觉的。
(1)如图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出现振动,同时可以听到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2)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下·武义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分栏筒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7.(2022七下·永康期中)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8.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9.(2020七下·长兴期中)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572
5 105 29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选填“高”或“低”)。
(2)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应该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四、解答题
30.(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
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31.(2022七下·龙游月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 m/s。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
(3)1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 米?
32.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秒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问: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
(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米/秒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气温为15 ℃)
33.2007年12月22日上午,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 商船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 “南海一号”商船长约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
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
(1)题中所指探测装置的名称是什么?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如果探测装置发出的信号后,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受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4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注:该小题必须有必要的运算过程)
(3)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疏松多孔的物体因为能吸收声音的能量而具有阻碍声音传播的能力,可以消声降噪。
【解答】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观众的呐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观众的呐喊声是由空气传播到运动员耳中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也能发声,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固体、液体更慢,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判断。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不能传播声音,必须使用无线电交谈,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我们要他那就真空能否传声,就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是否真空这个因素。由于完好的暖水瓶瓶胆内部是真空,而漏气的内部就不是真空,因此应该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当镲被敲击时,它肯定会振动发出声音,它的振动同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外传播。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而超声波也是声的一种,只要在传播过程中准备一层真空带,那么就能阻挡它的伤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声的介质,因此无法直接对话,只能借助无线电交流,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根据有关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在空间站里面有空气,而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因此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在外太空,没有空气,而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则不能直接进行交流,需要借助无线电。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然后与它比较即可。
【解答】A.甲实验中,正在发声的喇叭的纸盆上,纸屑在不停地上下跳动,说明发生的喇叭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
B.乙实验中,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合题意;
C.丙实验中,把发声的音叉抵在牙齿上,也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C不合题意;
D.丁实验中,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大小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不合题意;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不合题意;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种子的萌发;植物的无性生殖;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A.根据平面镜的特点进行解答;
B.根据种子的萌发,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进行解答;
C.根据动物的生长周期,声音的传播进行解答;
D.根据植物的无性生殖进行解答。
【解答】A:凸面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正确。
B: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中有完好的胚;声音传播的条件,有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错误。
C: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正确。
声音进入人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正确。
D:利用孢子进行繁殖——青霉、蕨、蘑菇,正确。
营养繁殖——分根、压条、扦插、嫁接,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
【解答】甲:纸屑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铃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丙: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则能够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一组是乙和丙。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没有介质,那么声音就无法传播。超声波也是声音的一种,要阻挡超声波的传播,只需去掉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即可,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声学知识,与此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①放在钟筑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人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
则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②④。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超声波的定义分析。
【解答】声波驱狗器发出超声波,即频率高于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类听不到。但是却在狗的听觉范围内,因此狗能听到,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1)月球上没有传声的介质
(2)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根据各种活动的条件结合月球的情况分析即可。
【解答】(1)宇航员不能直接在月球上对话,这是由于月球上没有传声的介质;
(2)月球上没有空气,而风筝依靠空气升空,故A不合题意;
扔石块时依靠石块的惯性,而月球上的石块仍然有惯性,故B符合题意;
月球上没有空气,自然没有水蒸气,肯定不会下雪,故C不合题意;
月球上没有水,不能游泳,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7.【答案】振动;①③④⑥;声波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发声体的状态解答;
(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上述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2)声源属于固体的是排球、手机、电铃、音叉,故选①③④⑥;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18.【答案】(1)越大
(2)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2)首先比较声音在夏天和冬天传播速度的大小,再根据公式比较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大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2)夏天的声速大于冬天的声速,而回声经过的距离相等,根据公式可知,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短。
19.【答案】超声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根据超声波的应用解答;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
(2)但是这种波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0.【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或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等,合理即可)
(2)反射;425m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1)分析数据表得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2)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
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t1=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又经过t2=0.50s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
21.【答案】超声波;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超声波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解答。
【解答】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这种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2.【答案】振动;发声;固体、液体和气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声源的定义和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23.【答案】(1)固;气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声速度的大小分析;
(3)一般情况下,声音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固体、气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鱼,这是因为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24.【答案】(1)固体可以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线停止振动,无法传播声音
(4)不能;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初步得出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声音无法通过细线传播,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也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固体可以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线停止振动,无法传播声音;(4)不能;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25.【答案】(1)振动
(2)介质(或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出现振动,同时可以听到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6.【答案】(1)A;B;D
(2)放大实验现象
(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2)橡皮膜的振幅很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可将橡皮膜的振动放大,从而感知橡皮膜的振动;
(3)乒乓球的振幅越小,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小,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变化的因素,从而得到声音的响度与这个因素的关系即可。
【解答】(1)A.拉开甲的橡皮膜,橡皮膜振动而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乙的橡皮膜接收到声音的能量后开始振动,从而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选A、B、D。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3)根据描述可知,乙的橡皮膜到声源的距离不断增大,乒乓球的振幅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减小,那么得到: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7.【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3)类比法,是对未知或不确定的对象与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对未知或不确定对象提出猜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28.【答案】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丙;实验现象甲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丙: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钟在振动。
则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乙和丙,而甲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9.【答案】(1)高
(2)1、2、5;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控制了某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的一些实验组,实验得到的不同现象与控制的因素有关;
2、猜想二研究的因素应该是铝棒的长度,需要选择铝棒长度不同的实验组进行实验。
【解答】(1) 表格中实心铝棒1、3、4中,控制了铝棒长度相同,铝棒横截面积不同,由表格中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高;
(2)猜想二是对铝棒的长度进行研究,实验组中需控制铝棒长度不同,使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可选择 1、2、5 的三组数据,由三者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
故答案为:(1)高 (2)1、2、5; 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30.【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4)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实验分析解答。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在桌子上放上一些轻小的物体,当桌子振动时,它们接收到能量会跳动起来,这可以间接反映发生的桌子在振动。
(3)(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31.【答案】(1)333
(2)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试验
(3)134.4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结合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333m/s。
(2)由数据可见,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本实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10℃时,声音速度为336m/s。
设人离右边山崖的距离为S1,离左面山崖的距离为S2,则山谷宽度S=S1+S2,
声音在时间t1=0.3秒传播的距离为2S1,在t2=0.5秒内传播的距离为2S2,
S====134.4米。
32.【答案】(1)解:t= ×4秒=2秒,
v= ,悬崖与船的距离s=vt=340米/秒×2秒=680米。
(2)解:在t=4秒的时间内,船行驶的距离:
s1=v1t=20米/秒×4秒=80米,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米/秒×4秒=1 360米,
设司机鸣笛时船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所以s= =720 m,
司机听到回声船距山崖的距离:s′=s-s1=720米-80米=640米。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声音所走的路程就是船到悬崖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出悬崖到船的距离;
(2)旅客听到回声时船到悬崖的距离等于鸣笛时船到悬崖的距离减去船行驶的距离。
33.【答案】(1)声呐
(2)解: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t=0.024s,速度v=1500m/s,
所以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
(3)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人们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启示,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超声波探测仪------声呐,用声呐来探测海底沉船、鱼群、回声测距等,图中是用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所以,该装置为声呐;(2)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t=0.024s,速度v=1500m/s,所以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 ;(3)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所以不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分析】(1)人们根据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超声波探测仪------声呐;(2),因为回声测距离,声音传播了一个来回,所以利用回声计算海底深度应该利用公式 计算;(3)真空不能传声。
1 / 1七年级科学下册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仙居期末)使用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时,将耳机贴在颇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外耳道(如图),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听到耳机声音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固体、固体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疏松多孔的物体因为能吸收声音的能量而具有阻碍声音传播的能力,可以消声降噪。
【解答】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
故选C。
2.(2022七下·丽水期末)2022年2月5日,任子威、曲春雨、范可新、武大靖和张雨婷组成的中国队在首都体育馆夺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的呐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B.观众的呐喊声是由空气传播到运动员耳中的
C.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也能发声
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固体、液体更清晰、更快速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观众的呐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观众的呐喊声是由空气传播到运动员耳中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也能发声,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固体、液体更慢,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2七下·武义期末)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空间站进行授课的航天员相互之间可以不借助无线电进行直接交流;但若是在空间站外航天员则需要借助宇航服中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听不到声音 B.外太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在外太空,音调会变低 D.宇航员讲话声带振动幅度太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判断。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不能传播声音,必须使用无线电交谈,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2022七下·乐清期中)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利用它来研究真空能否传声。将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对比合理的是(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我们要他那就真空能否传声,就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是否真空这个因素。由于完好的暖水瓶瓶胆内部是真空,而漏气的内部就不是真空,因此应该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2022七下·龙湾期中)镲是一种中国打击乐器,敲击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当镲发声时( )
A.只有镲周围空气在振动 B.只有镲在振动
C.镲和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镲和周围的空气都没有振动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当镲被敲击时,它肯定会振动发出声音,它的振动同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外传播。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2022七下·诸暨期中)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铁板 C.真空带 D.某种液体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而超声波也是声的一种,只要在传播过程中准备一层真空带,那么就能阻挡它的伤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2022七下·柯桥期中)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直接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原因是( )
A.只能传递次声波 B.真空不能传声
C.只能传递超声波 D.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声的介质,因此无法直接对话,只能借助无线电交流,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2022七下·瓯海期中)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空间站进行授课的航天员可以不借助无线电进行直接交流;而航天员在外太空需要借助宇航服中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听不到声音
B.宇航员讲话声带振动幅度太小,声音太小听不到
C.宇航员在外太空,音调会变低
D.外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根据有关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在空间站里面有空气,而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因此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在外太空,没有空气,而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则不能直接进行交流,需要借助无线电。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2022七下·长兴月考)如图,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是( )
A.甲实验中,正在发声的喇叭的纸盆上,纸屑在不停地上下跳动
B.乙实验中,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声音逐渐变小
C.丙实验中,把发声的音叉抵在牙齿上,也能听到声音
D.丁实验中,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声音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然后与它比较即可。
【解答】A.甲实验中,正在发声的喇叭的纸盆上,纸屑在不停地上下跳动,说明发生的喇叭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
B.乙实验中,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合题意;
C.丙实验中,把发声的音叉抵在牙齿上,也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C不合题意;
D.丁实验中,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大小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2022七下·温州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不合题意;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不合题意;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1.(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李同学对科学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 B
凸面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中有完好的胚 声音和光传播的条件——有介质
C D
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声音进入人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利用孢子进行繁殖——青霉、蕨、蘑菇 营养繁殖——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种子的萌发;植物的无性生殖;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A.根据平面镜的特点进行解答;
B.根据种子的萌发,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进行解答;
C.根据动物的生长周期,声音的传播进行解答;
D.根据植物的无性生殖进行解答。
【解答】A:凸面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正确。
B: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中有完好的胚;声音传播的条件,有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错误。
C: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正确。
声音进入人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正确。
D:利用孢子进行繁殖——青霉、蕨、蘑菇,正确。
营养繁殖——分根、压条、扦插、嫁接,正确。
故选B。
12.(2022七下·兰溪月考)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
【解答】甲:纸屑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铃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丙: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则能够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一组是乙和丙。
故选C。
13.(2022七下·义乌期中)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真空带 C.铁板 D.某种液体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没有介质,那么声音就无法传播。超声波也是声音的一种,要阻挡超声波的传播,只需去掉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即可,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2022七下·萧山期中)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筑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人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⑧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笆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声学知识,与此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①放在钟筑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人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
则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②④。
故选B。
15.(2022七下·萧山期中)现化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波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超声波的定义分析。
【解答】声波驱狗器发出超声波,即频率高于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类听不到。但是却在狗的听觉范围内,因此狗能听到,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下·滨江期末)2022年5月1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科学数据公开,嫦娥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12 月1日成功降落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
(1)宇航员不能直接在月球上对话,这是由于 。
(2)在月球上,下列活动中航天员可能做到的是 。
A.放风筝 B.扔石块 C.打雪仗 D.游泳
【答案】(1)月球上没有传声的介质
(2)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根据各种活动的条件结合月球的情况分析即可。
【解答】(1)宇航员不能直接在月球上对话,这是由于月球上没有传声的介质;
(2)月球上没有空气,而风筝依靠空气升空,故A不合题意;
扔石块时依靠石块的惯性,而月球上的石块仍然有惯性,故B符合题意;
月球上没有空气,自然没有水蒸气,肯定不会下雪,故C不合题意;
月球上没有水,不能游泳,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7.(2022七下·柯桥期末)生活中有许多声音:①垫排球的声音②海浪的声音③手机播放的音乐声④上课时电铃的声音⑤吹口哨的声音⑥敲击音又的声音。上述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 ,声源属于固体的是 (填序号),声音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答案】振动;①③④⑥;声波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发声体的状态解答;
(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上述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2)声源属于固体的是排球、手机、电铃、音叉,故选①③④⑥;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18.(2022七下·乐清期中)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空气温度(℃)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米/秒)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 (填“长”或“短”)。
【答案】(1)越大
(2)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2)首先比较声音在夏天和冬天传播速度的大小,再根据公式比较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大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2)夏天的声速大于冬天的声速,而回声经过的距离相等,根据公式可知,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短。
19.(2022七下·义乌期中)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但是这种波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答案】超声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根据超声波的应用解答;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
(2)但是这种波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0.(2022七下·兰溪月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 (米/秒) 介质 声速v (米/秒)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 。
【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或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等,合理即可)
(2)反射;425m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1)分析数据表得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2)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
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t1=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又经过t2=0.50s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
21.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 :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 (填“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超声波;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超声波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解答。
【解答】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这种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2.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 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答案】振动;发声;固体、液体和气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声源的定义和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23.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
【答案】(1)固;气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声速度的大小分析;
(3)一般情况下,声音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固体、气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鱼,这是因为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2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米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 。
【答案】(1)固体可以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线停止振动,无法传播声音
(4)不能;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初步得出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声音无法通过细线传播,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也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固体可以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线停止振动,无法传播声音;(4)不能;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25.(2018七下·吴兴期末)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感觉的。
(1)如图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出现振动,同时可以听到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2)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答案】(1)振动
(2)介质(或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出现振动,同时可以听到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下·武义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分栏筒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A;B;D
(2)放大实验现象
(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2)橡皮膜的振幅很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可将橡皮膜的振动放大,从而感知橡皮膜的振动;
(3)乒乓球的振幅越小,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小,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变化的因素,从而得到声音的响度与这个因素的关系即可。
【解答】(1)A.拉开甲的橡皮膜,橡皮膜振动而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乙的橡皮膜接收到声音的能量后开始振动,从而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选A、B、D。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3)根据描述可知,乙的橡皮膜到声源的距离不断增大,乒乓球的振幅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减小,那么得到: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7.(2022七下·永康期中)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3)类比法,是对未知或不确定的对象与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对未知或不确定对象提出猜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28.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丙;实验现象甲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丙: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钟在振动。
则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乙和丙,而甲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9.(2020七下·长兴期中)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572
5 105 29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选填“高”或“低”)。
(2)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应该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高
(2)1、2、5;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控制了某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的一些实验组,实验得到的不同现象与控制的因素有关;
2、猜想二研究的因素应该是铝棒的长度,需要选择铝棒长度不同的实验组进行实验。
【解答】(1) 表格中实心铝棒1、3、4中,控制了铝棒长度相同,铝棒横截面积不同,由表格中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高;
(2)猜想二是对铝棒的长度进行研究,实验组中需控制铝棒长度不同,使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可选择 1、2、5 的三组数据,由三者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
故答案为:(1)高 (2)1、2、5; 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四、解答题
30.(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
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4)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实验分析解答。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在桌子上放上一些轻小的物体,当桌子振动时,它们接收到能量会跳动起来,这可以间接反映发生的桌子在振动。
(3)(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31.(2022七下·龙游月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 m/s。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
(3)1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 米?
【答案】(1)333
(2)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试验
(3)134.4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结合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333m/s。
(2)由数据可见,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本实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10℃时,声音速度为336m/s。
设人离右边山崖的距离为S1,离左面山崖的距离为S2,则山谷宽度S=S1+S2,
声音在时间t1=0.3秒传播的距离为2S1,在t2=0.5秒内传播的距离为2S2,
S====134.4米。
32.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秒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问: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
(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米/秒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气温为15 ℃)
【答案】(1)解:t= ×4秒=2秒,
v= ,悬崖与船的距离s=vt=340米/秒×2秒=680米。
(2)解:在t=4秒的时间内,船行驶的距离:
s1=v1t=20米/秒×4秒=80米,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米/秒×4秒=1 360米,
设司机鸣笛时船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所以s= =720 m,
司机听到回声船距山崖的距离:s′=s-s1=720米-80米=640米。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声音所走的路程就是船到悬崖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出悬崖到船的距离;
(2)旅客听到回声时船到悬崖的距离等于鸣笛时船到悬崖的距离减去船行驶的距离。
33.2007年12月22日上午,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 商船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 “南海一号”商船长约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
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
(1)题中所指探测装置的名称是什么?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如果探测装置发出的信号后,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受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4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注:该小题必须有必要的运算过程)
(3)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声呐
(2)解: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t=0.024s,速度v=1500m/s,
所以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
(3)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人们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启示,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超声波探测仪------声呐,用声呐来探测海底沉船、鱼群、回声测距等,图中是用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所以,该装置为声呐;(2)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t=0.024s,速度v=1500m/s,所以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 ;(3)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所以不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分析】(1)人们根据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超声波探测仪------声呐;(2),因为回声测距离,声音传播了一个来回,所以利用回声计算海底深度应该利用公式 计算;(3)真空不能传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