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形成基本概念(即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渗透“宏观辨识”“变化观念”的学科素养。
2.通过活动与探究,提升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学科魅力,渗透化学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本课题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是研究物质、进入学科探究的入门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接触过大量的变化实例,但对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认识,没有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2.刚刚进入化学课堂,对化学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是陌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需逐步培养和不断提高。
3.绪言课中,老师做过小魔术——泼蜡生火,学生对于酒精灯的使用及加热的操作步骤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概念的理解。
2.难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
五、实验准备
爆酸糖、研钵(带研杵)、魔术水(碳酸氢钠溶液)、水、具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架、陶土网、塑料杯、烧杯 、火柴、长木条、污物杯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吃糖 , 引发问题 【提问】都说糖果可以传递快乐,大家吃过哪些糖果呢? 【追问】这种糖吃过吗?想吃吗? 【提问】品尝糖果,感受糖果的味道和变化,从化学角度,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引导】记录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确定本节课想要探究的问题。 猜想1:爆酸糖硬度小 猜想2:爆酸糖遇水会溶解 猜想3:温度升高,爆酸糖会熔化 【回答】旺旺牛奶糖…… 【品尝】每人1粒。 【讨论】组内交流,确定想要了解的问题。 【展示】小组汇报,依次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1.为什么这么酸? 2.为什么储存时要“常温、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3.糖果中含有哪些成分? 4.为什么一咬就碎? …… 【猜想】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想,并确定本节课想要探究的问题 品尝糖果,高高兴兴的进入糖果的世界。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内容。
探糖 , 解决问题 任务一:验证猜想1和猜想2 【提问】从猜想1和猜想2 开始,如何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呢? 【方法指引】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爆酸糖、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糖溶于水的实验在塑料杯内进行,筷子搅拌,实 验结束后品尝水的味道。 【提醒】刚才我们吃了糖果,喝了糖水,因为绝对安全,但是平时在化学实验室一定不能品尝药品。 任务二:爆酸糖遇魔术水 【提问】将1粒爆酸糖放入盛有“魔术水”的烧杯内,有什么现象? 【提问】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演示】爆酸糖粉末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分析】借助记录单,师生对此变化进行分析。 【思考并交流】制定猜想1和猜想2 的验证方案。 【倾听】倾听实验注意事项和观察重点。 【实验】 1.组内合作,完成【实验1】糖果的研磨和【实验2】糖果的溶解两个实验。 2.观察并记录糖果发生的变化。 3.展示现象及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分组完成【实验3】爆酸糖遇魔术水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糖果发生的变化。 【观察】认真观察实验, 确定气体成分。 【分析】借助记录单对此变化进行分析。 认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对比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体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初步形成概念: 通过三个学生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形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
对比总结: 【提问】三个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追问】可以怎样进行分类,依据是什么? 【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和根本区别。 【思考】 寻找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动手分类】学生将变化的卡片进行分类。 【总结】交流分类依据,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任务三:验证猜想3 【提问】如何验证猜想3呢? 【展示方案】 1.对盛有粉末状爆酸糖的具支试管进行加热。加热时,先不断移动试管使其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糖果部位,观察管内糖果的变化情况。 2.当具支试管的支管口处(a处)有大量白烟冒出时,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白烟,观察现象。 3.将干燥的烧杯放在支管口(a处)的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强调】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 【提问】这些变化体现了爆酸糖具有哪些性质? 【追问】还知道它的其它性质吗? 【提问】如果对这些性质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依据是什么? 【总结】 1.师生共同总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及根本区别。 2.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的关系。 【回答】加热 【学习】组长带着组员领学操作步骤。 【实验】组内明确分工,协同合作完成实验,认真观察变化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展示】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变化过程,解释变化类型。 【动手分类】将变化卡片进行分类。 【回答】硬度小、熔点低、沸点低…… 【回答】白色固体、味道酸、密度大于水…… 【动手分类】将性质卡片进行分类并,阐述理由。 【总结】与老师共同总结性质定义。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知爆酸糖颜色、状态、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等方面的性质,从分类思想的角度形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整合知识点,树立“变化观念”。
制糖 , 应用拓展 【视频播放】视频《古法制糖》,了解古法制红糖的过程。 【练习】下列制糖的工艺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甘蔗榨汁 B.蔗汁加热变色 C.水分蒸发 D.糖浆凝固塑形 【总结升华】中国的制糖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周朝出现饴糖,东汉制出蔗糖,唐宋年间,制糖业快速发展,白砂糖、冰糖陆续出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泥浆脱色法制白砂糖的记载,明朝的白糖远销至英国。昔日小小糖,如今千变万化,这正是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见证。国富才能民强,祝福中国人民生活比糖甜,祖国繁荣富强更辉煌! 【观看】观看视频,寻找古法制红糖过程中的变化。 【练习】应用知识,做出解答。 【倾听】 通过视频学习和教师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中国的制糖历史。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