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科模拟测试卷(三)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这最能体现民国政府宣扬的(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主权在民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法制博爱思想
2.右图为(新申报)发行的期号外(局部)。该号外针对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3.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也牵制着日军的力量。在这种态势下,日军无力继续实施进攻。上述材料说明( )
A.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B.十四年抗战开始
C.日本军力消耗殆尽 D.中国战场全面反攻
4.右图为连环画《慈禧出逃》中的插页,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C.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D.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5.陈独秀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未动摇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尚未广泛传播
6.“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是我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党的某次会议重大影响的论述。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1919年7月3日,《申报》报道说:“中美通信社接巴黎无线电云,欧洲和约各国于昨日签字,唯中国拒绝签字。”这一报道说明( )
A.北洋政府具有爱国精神 B.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卖国
C.中国拒绝参加巴黎和会 D.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8.“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敌人的追击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土地革命 D.红军长征
9.1915年,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创办了申新纱厂。下图是该厂建厂初期的盈利情况,图中数据能够说明( )
A.清朝末年洋务企业的兴起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产生
C.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D.国民政府前十年经济的增长
10.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的是( )
A.鲁迅 B.蔡元培
C.陈独秀 D.李大钊
11.中国工人阶级以自己特有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定性,在运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2.下表是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变化表。影响其变化的外因是( )
行业 类别(单位) 时间
1912年 1920年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138 1 680
机械采煤业 矿产量(吨) 416 558 327 975
A.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 B.欧洲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明显增多
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3.“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4.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其反映的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5.毛泽东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领导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6.有学者认为:“在战略上,遵义会议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他指的是( )
A.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B.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总方针
C.标志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7.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
1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 )
A.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C.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D.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19.“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0.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即《兰亭序》。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材料二:颜真卿所作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他创制的“颜体”,是丰裕的盛唐气息、忠贞的个人品格以及高超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
材料三:唐代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羲之书法的特点。(6分)
(2)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颜真卿又融入怎样的时代气息?其原因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6分)
2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到19世纪末,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由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代史1500—2007》
材料二: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三十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社会论坛也在开会。
——摘编自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
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材料三:这些反全球化力量主要包括:旨在维持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侵蚀和支配的宗教、文化运动;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势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由有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他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社会基础;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它们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
——摘编自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力量的主要来源及反对方式。(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全球化群体的特点,并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材料中说明对于中央地方各官厅仍采用旧时称呼感到惭愧,体现出民国政府宣扬自由平等思想,C项正确;材料不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A项错误;主权在民和法制博爱思想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B、D两项错误。
2.A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此事件发生在“民国八年五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八年五月”指1919年5月,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故A项正确;B项是1931年9月,排除;C项是1936年12月,排除;D项是1945年8月,排除。
3.A 解析:据材料“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也牵制着日军的力量”等信息可知,国共两党共同抗日,A项正确;十四年抗战开始于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军力没有消耗殆尽,C项错误; 1945年8月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战场全面反攻,D项错误。
4.D 解析: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慈禧太后闻讯仓皇出逃。
5.A 解析:“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说明辛亥革命后表面是共和政体,但实际上中国仍然受到专制残余的影响,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政治方面,而不是思想方面,故C项错误;D项强调的是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
6.A 解析:根据材料“红船劈波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故A项正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都与“红船”无关,故排除B、C、D三项。
7.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之一。
8.D 解析:根据材料中“避开敌人的追击”“征途漫漫的撤退”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为红军长征,D项正确。
9.C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1915—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民国初期,C项正确;洋务企业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A项与时间不符,排除;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排除;国民政府前十年是1927—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
10.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陈独秀,C项正确,鲁迅、蔡元培、李大钊均不是创办者,排除A、B、D三项。
1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未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农民阶级,排除B项;国民革命要晚于五四运动,排除D项。
12.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在1912年至1920年期间,我国的轻工业发展较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A、C两项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一时期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B项排除。
13.C 解析:“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故C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提出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为发展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A、B、D三项均排除。
14.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36年12月13日和人物张、杨(张学良、杨虎城)及对蒋兵谏可知反映的事件是西安事变。
15.D 解析: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6.C 解析:1935年,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以前受排挤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7.A 解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C 解析:材料中“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表明,清王朝一定程度也在适应时代需要,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说明在文教方面体现出除旧布新的特点,故C项正确;该规定是维新派的改革,故D项错误。
19.C 解析: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朝政府,却无法铲除“君主专制政体”。要想使革命成功,必须把“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政治革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C项。
20.D 解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王羲之在书法上继承汉代传统的同时,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其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气息:讲究法度与规范。原因:封建王朝鼎盛,社会需要法度和规范。
(3)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
22.答案:
(1)进程: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后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着全球化加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2)来源: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发达国家。
反对方式:有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等。
(3)特点:来源广泛、内部成分复杂、诉求多样、发达国家突出等。应对方式:各国既要注意保卫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