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1 15: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科模拟测试卷(五)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公元前 4300 年,人们发明出一套以图表意的记录系统,后来发展成楔形文字,同时他们制定了最早的法律条文,发明了车轮。”这些古代文明成就产生于(  )
A.尼罗河流域 B.爱琴海区域
C.印度河流域 D.两河流域
3.公元529年编成的、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法典是(  )
A.习惯法的形成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 D.公民法的形成
4.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到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诞生了(  )
A.印度文明 B.希腊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 D.埃及文明
5.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其中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的土地称(  )
A.自留地 B.公用地
C.自营地 D.份地
6.15世纪末16世纪初,促成欧洲和非洲、美洲、亚洲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黑奴贸易
C.资产阶级革命 D.殖民扩张
7.埃及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包含了璀璨文明、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神秘宝藏;等等,走进古埃及世界,你了解的“璀璨文明”应是(  )
A.充满神秘的楔形文字 B.巍然屹立的金字塔
C.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D.提倡改革的法家思想
8.下图是某学生在复习古代某国发展历程这一专题时所绘制的年代尺(BC指公元前,AD指公元)。请你判断,图中④处的帝国名称应为(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9.史学家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的西欧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人”被发现始于(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0.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教会势力的削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 D.神学的广泛传播
11.“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航以归欧洲。”在□□□填写的航海家应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2.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13.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版图非常狭小,但一次航行使得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完成这次“航行”的探险家是(  )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14.美国联邦党人麦迪逊说:“宪法和由之创建政府将是这块土地上的‘最高法律’,各州都无权违抗。”这表明他主张(  )
A.建立共和政体 B.扩大各州自主权力
C.实行三权分立 D.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15.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  )
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看待
D.文艺复兴后,人们开始反对神的存在,追求人性自由
1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17.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8.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农耕文明的优势
19.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20.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现在任何一州认为得准予入境之人(指黑奴)的迁移或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对此种人的入境,每人可征不超过十美元的税。”这表明(  )
A.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结果 B.黑奴贸易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南部种植园受到限制 D.统一征税是联邦政府经济职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8分)
(2)依据大事年表,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特点。(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
22.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西欧六国经济增长率为5%,日本的高达11.2%,都高于美国的4.1%。70年代初,就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而言,美国为24.36%,欧共体为20.12%;就出口额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而言,美国为13.4%,日本为6.4%,欧共体为33.7%。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但一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首先提出要独立于大国集团之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启发下,铁托等人萌发了组织不结盟运动的想法。
材料三: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与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从宗旨到内容再到形式都有不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上述变化对国际关系格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不结盟运动与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冲击的不同之处。(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
2.D 解析: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由此可知,这些古代文明成就产生于两河流域,故D项正确。
3.C 解析:《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4.C 解析:“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代表,故选C项。
5.C 解析:西欧庄园土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其中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故选C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和非洲、美洲、亚洲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为新航路的开辟,A项正确;黑奴贸易主要是将美洲和非洲联系起来,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发生在欧洲,而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D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走进古埃及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属于古埃及,故B项正确;楔形文字属于西亚,种姓制度属于印度,法家思想属于中国,故A、C、D三项排除。
8.C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时间395—1453年,可知④处的帝国名称应为拜占庭帝国,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1453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C项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帝国存在的时间是前336年—前323年,A项不符合题意;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7年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是在632—1258年,D项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始于”,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文主义,B项属于“世界被发现”,C、 D两项时间不对应,故选A项。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由此可知,城市经济的复兴是出现早期大学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
11.B 解析:1497-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所以选择B项。
12.B 解析:从材料信息“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商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可知,庄园经济自给自足,故选B项。
13.A 解析: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扩大了欧洲人眼中的世界范围,A项正确。
14.D 解析:根据材料“宪法……将是……‘最高法律’,各州都无权违抗”可知,麦迪逊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各州政府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故A、C两项排除。
15.A 解析: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所以从“为了信仰而生活”到“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出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B项说法夸大了文艺复兴的作用,排除;C项“第一次”错误;D项“反对神的存在”与史实不符。
16.B 解析: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各地物质生活,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物种交流没有实现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也没有助推新旧大陆发展,排除C、D两项。
17.A
18.D 解析:由材料不同扩展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即受经济形态的影响,故选D项。
19.C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故选C项。
20.A 解析:题干中的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黑奴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这说明美国的1787年宪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奴隶制,这是资产阶级同南方种植园主妥协的结果,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特点: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开放由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成就: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2.答案:
(1)变化:西欧六国、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都高于美国;欧共体的出口额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美国的两倍多;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欧共体与日本实力增强,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2)影响: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领域具有高度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的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博弈;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多数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斗争是坚决彻底的。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形式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转到外交上的博弈;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转到经济上的竞争。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第(1)问,应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关键是明确西欧、日本、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应抓住问题的关键,如性质、宗旨等进行说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