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导 入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它被曹禺评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而王蒙更是肯定其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它就是《茶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裕泰茶馆,由一方小小的茶馆,来领略一幅庞大的历史画卷。
茶 馆
老舍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话剧常识
1.话剧:是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2.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
3.剧本:
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指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它直接规定了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和依据。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唱词)、舞台说明(包括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上下场和动作的说明,对灯光、布景、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
4.幕与场:
幕,是戏剧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和景。
5.戏剧冲突:
戏剧受演出的时间空间条件限制,只有具有集中而强烈的矛盾冲突,才能吸引观众,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所以戏剧冲突时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6.潜台词:
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演员虽未说出,但观众可以意会。
话剧常识
7.分类:
按题材不同:历史剧、纪实剧、儿童剧等。按剧作长度不同:独幕剧、多幕剧、短剧。按不同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等。按矛盾冲突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不同:喜剧、悲剧和正剧。
(喜剧:一般以讽刺或嘲笑假恶丑的社会现象,从而肯定和赞扬真善美的社会现象为主要内容。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一般反应作为真善美因素一方的主人公与作为假恶丑因素一方的势力之间的严重冲突,主人公多为正面人物,甚至是英雄人物,他们所进行的事业和追求的理想,往往遭致失败与挫折。正如鲁迅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剧: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二者相互补充与渗透,也叫悲喜剧。)
话剧常识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
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是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
文中,“茶馆”指王利发在北京开的“裕泰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展示社会面貌的窗口。
解 题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舞台,讲述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全剧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解 题
剧情介绍(一)
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黑暗年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 裕泰茶馆开始营业。
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人物对话揭示矛盾冲突,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剧情介绍(二)
第二幕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剧情介绍(三)
第三幕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行将崩溃时期。 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
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国民党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学习目标
1.了解本剧独特的结构特征
2.分析话剧不同的人物形象
3.品味剧中个性化的京味语言
一.“大茶馆小社会”独特构思
《茶馆》的结构
在话剧创作中,《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很单一),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馆中的一个画面,把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茶馆》这幅长长的画卷,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茶馆》的结构
首先,是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
一是人物众多:《茶馆》第一幕里光有台词人物就22个;
二是人物杂陈:《茶馆》第一幕里,宫廷内的太监总管、吃洋教的小恶霸、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之中。他们合起来,就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生活的巨幅画图。
《茶馆》的结构
其次,与舞台空间的独特安排相应,这一幕的情节发展也十分新颖。——特殊的戏剧冲突。它打破了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借鉴“立主脑,减头绪”的传统戏剧手法,将不同人物的一个个戏剧片段巧妙地连缀起来。一方面,这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
但是剧中没有尖锐的冲突。人物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与时代的冲突。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茶馆》所反映的矛盾冲突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中出场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二.理清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第一幕人物众多,按照社会阶层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阶层 人物
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
乡妇、小妞、康顺子。
秦仲义
松二爷,常四爷
打手二德子、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特务宋恩子、吴祥子。
江湖骗子唐铁嘴、人口贩子刘麻子、
流氓黄胖子
下层劳动人民
民族资本家
有闲阶级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
社会渣滓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请你梳理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并探讨其揭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情节 时代特征
唐铁嘴讨茶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常四爷谈国事被抓
茶客对话
秦、庞交锋
庞太监买妻
大烟残害百姓,迷信思想盛行
帝国主义横行
农村经济破产,农民走投无路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豪门骄奢,普通百姓人如草芥,还不如一只鸽子
民族资本家兴起
民族资本家和封建势力的博弈
百姓对变法漠不关心
言论不自由,好人遭殃
封建势力的荒淫
二德子打人
官府残酷迫害百姓
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物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艺术形式。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庞总管买妻、康六卖女
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达官贵人争鸽子、82岁老人卖货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 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
爱国者与地痞的矛盾
保守派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民族资本家与封建小业主的矛盾
正义民众与民族资本家的矛盾
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从主要情节中的台词入手,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 预测命运
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概括其特征,并指出其时代意义。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
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圆滑机灵,善于应酬。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乱世底层商贩
维生之艰难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
在动荡年代经营茶馆,后来也曾试图改良以顺应时代,善于经营。
——精明干练
茶馆的规矩“莫谈国事”表明他想避开政治,维持生计自保为上。常四爷赏乡妇母女面吃,他说“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反映出他自私自利的一面。
——胆小自私
对唐铁嘴“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
——偶有善意
晚清遗老中的
正义爱国之士
常四爷——正义爱国的晚清旗人
忧国忧民:看到刘麻子身上的洋货,他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康六卖女儿,他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乡妇卖女儿,他感叹“大清国要完!”
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爱国的同时,痛恨洋鬼子和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被宋、恩二人抓走时也坦言爱大清国,说“甭锁,我跑不了!”
硬气仗义,有正义感: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还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同情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孩,叫了烂肉面给她们吃。
人物形象
缺乏谋生能力、留恋旧时代、无力适应新时代的晚清遗老
松二爷——懒散无能、善良却胆小怯懦的晚清旗人
懒散无能:爱鸟、爱表,悠哉度日。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善良却胆小怯懦:心眼好,但胆小怕事。前面有试着调节常四爷与二德子的争执,结尾也有替常四爷解围,但最终也承认了“我听见了,他是说……”。从何全剧来看,他将全部精神寄托在鸟儿身上,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表明他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没。
人物形象
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也算黑暗中的一道微光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胸怀实业救国理想:开玩笑说要收回房子办实业,他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明办实业拯救不了中国灭亡的命运。
敢于反抗:在于庞太监的交锋中,言语犀利,分寸不让,体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也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成长。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唐铁嘴——麻农相士,算命骗人混吃混喝,厚颜无耻;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赚昧心钱,奸诈狠毒;
宋恩子、吴祥子——封建势力的走狗,衙门的侦缉(特务),顺风倒的奸邪小人,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一群社会底层的地痞无赖,反映出社会的畸形与病态
概括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及其时代意义。
人物 人物形象 时代意义
王利发 圆滑世故、精明干练、谨小慎微、胆小自私、不乏善良。
常四爷 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同情心、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松二爷 心眼好,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刘麻子 奸诈狠毒
唐铁嘴 厚颜无耻
秦仲义 家道殷实、自命不凡、缺乏同情心、主张维新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病态社会的畸形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病态社会的畸形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资料补充
满清八旗:指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这八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属于上三旗,他们由清朝皇帝亲自统领,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旗,因为镶黄旗的旗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铁杆庄稼:清代的八旗子弟不得工作,只许当兵、当差。旗人成丁之后,可以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旗内的一般兵丁按待遇分为三类:马甲、步甲、养育兵。补上之后即可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由于粮饷是固定发放,不受外部条件影响,而且是终身职业,所以也被称为“铁杆庄稼”,就好比“铁饭碗”。晚清的时候,很多没能补上“兵缺”的八旗子弟迫于生计,也开始学做手艺,打工赚钱,有的八旗子弟不肯纡尊降贵,结果坐吃山空,在穷困潦倒中郁郁而终。
三.品味语言大师的语言
《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造诣。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试结合课文分析《茶馆》的语言特点。
1.个性化的京味语言
赏语言
2.精彩的潜台词
3.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1.个性化的京味语言。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作者十分熟悉本地的语言。“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
1.个性化的京味语言
(1)王利发的“滑”
“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表面谦卑顺从、实则绕弯拖延。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善于奉承、巧妙周旋。
在秦仲义面前非常顺从、谦恭、竭力奉承,讨人喜欢,可见他的玲珑乖巧,用秦仲义的话来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
(2)剧中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
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3)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也不同,能充分展示他们的不同个性。
二德子动手揪打常四爷,一副凶狠嘴脸:“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一听马五爷声音,马上夹起尾巴:“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2.精彩的潜台词
潜台词:
指台词中的言外之意。
2. 比喻话里的言外之意。
“将!你完了!”
第一幕结尾“将!你完了!”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局,也达到了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①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②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③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④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⑤
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⑥
你敢改祖宗的章程,你就掉脑袋!
你最好放聪明点,不然你就没有命了,更发不了财!
我的财产哪能跟你庞总管比呢!
全北京城都知道你秦二爷,当然我也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你秦仲义讲维新。威胁秦仲义。
我是有点威风,可是也没有你庞总管威风啊!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那咱们就各人亮亮各人的本事,斗一斗吧!
3.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国家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例如在老舍笔下,传播荒唐新闻、奇怪意见、小道消息的茶馆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所在。”在这种时局下,玩鸟的人们,仍每天到茶馆“并使鸟儿表演歌唱。”
主题探究
王利发最后悬梁自尽,像这样命运悲惨的,剧中何止他王利发一人!想一想他们悲惨的命运该怪谁?
主题思想
话剧通过裕泰大茶馆里人物的种种活动,透视了戊戌政变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等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揭示其必然败亡的命运。 。
深入探究
《茶馆》既是写实剧,又是象征剧。试结合“秦庞交锋”一节简要分析秦仲义和庞太监各自的象征意义。
这场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秦仲义。秦仲义表面上对庞太监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却不把他放在眼里。秦仲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象征,他生气勃勃,骄傲自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
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秦仲义已经走远了,还要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
深入探究
秦仲义代表主张“实业救国”的新兴资产阶级,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庞太监代表腐败的大清国,是顽固派的爪牙,所以这段对话实质上反映的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垒,是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二人表面和气实则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秦仲义谦虚、镇定、信心满满,庞太监却外强中干,一副威胁、警告的口吻,带着小人得势后的猖狂,这些预示着清朝气数将尽,庞太监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不过是在垂死挣扎。
深入探究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