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艾芜小说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艾芜小说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1 13: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艾芜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艾芜
“好女儿,快脱了淋湿的衣袋,你还呆呆地站着做什么呀!”母亲忍不住:“怎么样,你病了吗 ”“娘,我好好的,没有病。”
徐桂青灵敏地一下子把湿衣抢到手里,拿去挂着,随又一言不发地站在窗前,仿佛在专心倾听外面的雨声似的。黑暗的天空,一下给闪电照亮了,对面的楼房,鲜明地现了出来,立即又沉没在黑暗里去。跟着一下雷声,把窗子都震的发抖。
母亲望望窗外,叹气地说:“真是下疯了,越下越大。”
徐桂青呆呆地站着,一直望着窗外,仿佛外面有什么东西,非常吸引她一样。
娘把饭放在炕桌上,徐桂青赶快坐上炕来,一面拿起碗筷,一面惆怅地说:“我只觉得雨下得太多了。”
“娘,你可晓得还有好多人,正淋着雨走啊!”徐桂青显得不安地说,两条又细又弯的眉毛,小小的眼睛,凝结着忧愁。
母亲怀疑地看她一眼,忽然警觉地说:“你该叫小张先到我们家里躲躲,雨息了再让她走。”
“娘,我不是担心小张,今天该她轮休,她没有上班。”
“哎呀,你还白担这些心做什么 ”母亲教训地说,“你只要把火车上的工作,件件都做的好,就算你对啦!”
“娘,不要提小张了,我不喜欢她,她就是爱打扑克,不肯读点书。”徐桂青摇一下筷子。徐桂青一向在环市火车上查票。她发现,一个年轻工人,一上车就靠近车窗,专心地看书,有时又摸出一本小册子,拿铅笔算算术。夏天的夕阳,掠过种着高粱的田野,斜斜地射进车来,照在他的脸上,他也不从书上移动他的眼睛。冬天的时候,天黑的快,他一上车,就赶快找着挨近电灯的座位,有时要是灯光暗淡一点,他就会站了起来,靠着座椅,设法挨近灯光。这很久以来,就引起了徐桂青的注意。别的青年工人也有在火车上看书的,但不像他这样经常不断地看。
她每次查票走到他的面前,望见他手里的书,或是手里的铅笔,都禁不住增加了勇气,把自己鼓舞起来,觉得自己不是有不少闲的时间么 为什么要同小张她们去打扑克 为什么不找本书来看看 这么几次感触之后,她的衣袋也给书本弄得膨胀起来。
由于基本建设急速发展,环市铁路附近的农村姑娘也有不少进了工厂。徐桂青在上日班查票的时候,就看见有两三个姑娘。同那个年轻的工人,坐在一道。也在看书。也一道下车。
这一天火车从钢铁公司门前开走的时候,天上就起了乌云。车窗外,两旁的高粱,像绿海似的闪着波浪。徐桂青在车厢里查票,看见下班的工人,都在向窗外的天空看,露出不安的神色,显然是在担心大雨会来,下车后怎么回家。但是查到那个年轻的工人面前,看见他仍是专心致志的样子,在用铅笔画一些图形,火车外面风雨要来的光景,全没引起他的注意。图形有圆的、方的、扁圆的、长方的,样式很多。徐桂青看不出他在干什么,只是很有兴趣地望了一眼,查完票就走开了。那个年轻的工人,在这个时候,还那样用功,她觉得是很自然的,没有引起一点诧异。
雨,大点大点地落了起来。下车的工人赶忙到车站去躲。徐桂青一眼看见那个年轻的工人,最后走下车去,直朝车站奔跑,便禁不住大吃一惊。但见雨越下越大,原野蒙上一层雨雾,竟至天乌地黑,车站外大路上的一排杨树,也完全看不见了,就又想起:“在车站躲一下也好,这不是正走在路上吗 ”
回到了家里。雨越下越大,还扯电闪,响着震天震地的雷声。她想:“那个年轻的工人,这样大的雨,可不淋坏了!”就因为这样的担心,她回到家,现出一点失神落魄的样子。
吃了晚饭,徐桂青还不断走到窗前去看天空,什么也看不出来,只是一片乌云。也许那个年轻的工人,一定会坐在玻璃柜台的侧边,趁着零售店的电灯,也许还买一个面包,一面啃,一面在看书,在拿铅笔画着什么,她想到这里,便微微笑了起来,她感到那种专心看书,还在一面啃面包的样子,是很可笑的。随即敛住了笑容,马上拉开抽斗,拿出初中文学课本第一册来,摊在桌上,便专心致志看了起来。
窗子外面的暴雨,一直哗哗啦啦地下着,没有停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徐桂青一言不发呆呆地站在窗前,充满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小的眼睛,凝结着忧愁”写出了徐桂青的不安,担心自己的忧虑被母亲看出。
C.文章从他人角度描写男青年,但男青年的好学、专注、上进、不惧困难让人难忘。
D.文章按时间顺序写徐桂青回到家里的表现,又通过插叙写对男青年的观察。
2.小说中的“雨”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那个男青年没有姓名,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妙处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了冰,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散会时,队长拍着他的肩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幸好会上说这个月的任务能提前四天完成,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重新鼓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依稀是个很年轻的姑娘。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赶车的尖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我是下班回村的工人,你让我搭一节车吧。”
胶皮大车慢慢停下来。她坐着没有动,只是侧着脸冷冷地说:“同志,坐上来吧。”
姑娘赶着车,一直没有看他。他有点难受,忍不住问道:“同志,你是哪个村的?”
“营下村。”姑娘回了一句,就不再讲了。
“呵,那我可以搭十里的车了!“康少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是康家屯的。在鞍钢干活,起先在无缝钢管厂,现在……”他很想把他们将会胜过乙队的竞赛说出来。这点火种似的欢悦,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
姑娘仿佛没听他说话,只是舞动鞭子,把马赶得飞快。
“你是天天回家吗?”赶车的姑娘突然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康少明奇怪她会这样发问,但因为到底她在讲话了,便高兴地回答:“是的,天天回家。”
“你没上过村子的夜校吧?”这回赶车的姑娘侧过脸来,望他一眼,声调里带着责备。
康少明看见赶车的姑娘到底望他一眼了,便高兴地解释:“同志,你不晓得,我们都忙去了。”
“我们再忙也得上夜校。”姑娘骄傲地回答一句,便又响了下鞭子,赶得马飞跑起来。康少明一下明白她迅速赶马的原因了,便劝慰地说:“怕跑再快,你也赶不上了。”
“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好。”断然地说,声调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康少明不满这个姑娘总有点盛气凌人,但还是用温和的口气说:“同志,你怎么不早点回去呢?”
“那有什么办法呢?遇见那样多的人。”姑娘重重抵塞一句。他不住诧异地问:“同志,你说什么人多,那样使你难受?”
“呵呦,这样大的事情,你都还不晓得吗?”姑娘诧异起来。
“什么大事情?”康少明不安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姑娘颇难应付,随时都会给他突如其来的袭击。
“你们当真忙昏头了,”姑娘大声责备他,口气上还带着讥笑,“到处都在讲总路线,你们都不晓得吗?”
“怎么不晓得?”康少明立刻反驳,“我就是为了总路线,才拼命搞竞赛哪……”
但姑娘一直说下去,并不理会他的话:“你要是到粮食公司去看看就晓得了,好多人送余粮过去卖。”
“呵,你是送余粮去卖的吗?”少明惊喜地叫了起来,“你当真是做了一件极大事情哪……”
“今天晚上就是缺了课,也是值得的。”他对这姑娘简直是在衷心地赞美了。
车子突然停了,康少明赶忙跳下车去帮她饮马,提灯照着。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一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没有见过,不禁看呆了。
饮完了马,她抬头望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
康少明搭讪地笑着说:“同志,你只消看看我这张鬼脸子,就晓得我们工人,真是忙得够呛。”
“忙是忙,你们可生产得多喃!”姑娘感到大笑有些对不起似的,赶紧表示好感,“最近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
“他是什么样子,我真想看看他!”她说到这里,突然偏起头,笑着问:“同志,你们啥时候,造拖拉机来呵?可不要叫我们老等哪。”
康少明看见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说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觉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你们多打粮食,拖拉机就造得快呵!”
“多打粮食,那我们合作社是不成问题的。”姑娘大声地说。
康少明希望把话继续谈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跑到三岔路口,姑娘冷冷地说:“同志,下吧,到这里分路了。”
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地说:“同志,谢谢你,能问一声你的姓名吗?”
“谢什么,我姓林,叫林云。”
康少明很希望林云也问他的姓名,但她没有问。他呆呆地站了一阵,才又动身走着。他边走边不快地想:“这小东西,眼睛真生得高呵,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
白雪盖着的村里静悄悄的,好多人家都熄灯了。妈开门接着他,屋里暖和和的,但灯光照着的玻璃窗上,已结上了冰花。
远处雪的原野里,传来火车过的声音,还响了一两声尖厉的汽笛。
夜,静极了。
1954年1月16日(有删改)
【注】①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反复提到的“燃烧在他心里的火种”,指在总路线引领下的劳动竞赛中胜过对手。
B.林云在康少明点明身份后才答应让他搭车,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表现对工人的信任。
C.林云通过康少明搭上车后并不着急的情绪和“天天回家”的话推断出他没上村中夜校。
D.以康少明对林云由不满到赞美再到不舍分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青年工人的感情生活。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康少明“点把钟就跑到了”的愉快和豪气,林云“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的自信,反映出青年们的精神风貌。
B.“提灯照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林云的美丽让康少明暗生情愫;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
C.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结构;火车的汽笛声反衬出乡村寂静,也象征着国家奏响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D.小说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在人物称呼上忠于故事的发展,在林云把自己姓名告知康少明之前,文章都以“姑娘”指代林云。
6.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康少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7.艾芜曾请教鲁迅写短篇小说时应如何使用材料,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内容选材的特点及其表达的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峡中
艾芜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崖石,激起吓人的巨响。
没头的土地菩萨侧边,躺着小黑牛,污腻的上身完全裸露出来。正无力地呻唤着,衣和裤上的血迹,有的干了,有的还是湿漉漉的。
夜白飞就坐在旁边,给他揉着腰干,擦着背,一发现重伤的地方,便惊讶地喊:
“他妈的!这地方的人,真毒!老子走遍天下,也没碰见过这些吃人的东西!……这里的江水也可恶,像今晚要把我们冲走一样!”
夜愈静寂,江水也愈吼得厉害,地和屋宇和神龛都在震颤起来。
“小伙子,我告诉你,这算什么呢?对待我们更要残酷的人,天底下还多哩,……苍蝇一样的多哩!”这是老头子不高兴的声音,由那薄暗的地方送来,仿佛在责备着,“想想看,吃我们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本钱哪!……没本钱怎么做生意呢?”
我虽是没有就着火光看书了,但却仍旧把书拿在手里的。老头子轻徐地向我说道:“你高兴同我们一道走,还带那些书做什么呢?……那是没用的,小时候我也读过一两本。”我不愿同老头子引起争论,我打算趁此向老头子说明,也许不多几天,就要独自走我的,但却给小黑牛突然一阵猛烈的呻唤打断了。
大家皱着眉头沉默着。
江风也比往天晚上大些,挟着尘沙,一阵阵地滚入,简直要连人连锅连火吹走一样。野老鸦悠悠然地说:
“今晚的大江,吼得这么大……又凶,……像要吃人的光景哩,该不会出事吧……”
外面的山风、江涛,不停地咆哮,不停地怒吼,好像诅咒我们的存在似的。
小黑牛突然大声地呻唤,发出痛苦的呓语:
“哎呀,……哎……害了我了……害了我了,……哎呀……哎呀……我不干了!我不……”
野老鸦向黑暗的门外看了一下,仍旧静静地说:
“今晚的江水实在吼得太大了!”
中夜,纷乱的足声和嘈杂的低语,惊醒了我;我没有翻爬起来,只是静静地睡着。有人走到我所睡的地方,站了一会,小声说道:
“睡熟了,睡熟了。”
我知道一定有什么瞒我的事在发生着了,心里禁不住惊跳起来,但却不敢翻动,只是尖起耳朵凝神地听着,忽然听见夜白飞哀求的声音,在暗黑中颤抖地说着:
“这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魏大爷,可怜他是……”
老头子发出钢铁一样的高声,叱责着:
“天底下的人,谁可怜过我们?……小伙子,个个都对我们捏着拳头哪!要是心肠软一点,还活得到今天么?你……哼,你!小伙子,在这里,懦弱的人是不配活的。……他,又知道我们的……咳,那么多!怎好白白放走呢?”
我轻轻地抬起头,朝破壁缝中望去,外面一片清朗的月色,已把山峰的姿影、岩石的面部和林木的参差,或浓或淡地画了出来,更显着峡壁的阴森和凄郁,比黄昏时候看起来还要怕人些。
蓦地一个人那么样的形体,很快地丢下江去。原先就是怒吼着的江涛,却并没有因此激起一点另外的声息,只是一霎时在落下处,跳起了丈多高亮晶晶的水珠,然而也就马上消灭了。
他们回来了。大家都是默无一语地悄然睡下,显见得这件事的结局是不得已的,谁也不高兴做的。
在黑暗中,野老鸦翻了一个身,自言自语地低声说道:
“江水实在吼得太大了!”
没有谁答一句话,只有庙外的江涛和山风,鼓噪地应和着。
我回忆起小黑牛坐在坡上歇气时,常常爱说的那一句话了,“那多好呀!……那样的山地!……还有那小牛!”
“又是在想,又是在想!你要回去死在张太爷的拳头下才好的!……同你的山地牛儿一块去死吧!”
小黑牛在那个世界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
明天我终于要走了。
夜深,神殿上交响着鼻息的鼾声。我却不能安睡下去,打算趁此夜深人静,悄悄地离开此地。但一想到山中不熟悉的路径,和夜间出游的野物,便又只好等待天明了。醒来时,已快近午,空空洞洞的破残神祠里,只我一人独自留着。看见躺在砖地上的灰堆,留在我书里的三块银元,烟霭也似的遐思和怅惘,便在我岑寂的心上缕缕地升起来了。
(写于1933年冬,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头在“我”拿书的时候说“小时候我也读过一两本”,是因为“我”读书引起了他对知识的憧憬,想和“我”拉近距离。
B.“我”虽暂时和山贼在一起,但并不向往他们的生活。“书”的存在暗示了“我”和他们的不同,最终会分道扬镳。
C.小黑牛的伤很严重,大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他表示不想做山贼后,魏大爷认为小黑牛太懦弱,所以抛弃他。
D.通过“我”对小黑牛的回忆,能推测出小黑牛原本是在张太爷家放牛,但受到了压迫和欺凌,就主动投靠了山贼。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人物群像,但不同的人物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夜白飞、野老鸭、魏大爷虽是一伙,却有着不同的个性。
B.小说调动了很多手法来描写景物,如“或浓或淡地画了出来”一句用了拟人和通感,读起来令人身临其境。
C.“今晚的江水实在吼得太大了”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看似重复的表达,其实在全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原本打算悄悄走掉的“我”被独自留在山洞。这个结尾不仅使文中山贼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10.本文画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参考答案:
1.B “担心自己的忧虑被母亲看出”错。从原文看 ,文章开始提到“徐桂青呆呆地站着,一直望着窗外,仿佛外面有什么东西,非常吸引她一样”,写到外面下雨,她若有所思,心里有担心的事情,接着提到“徐桂青显得不安地说,两条又细又弯的眉毛,小小的眼睛,凝结着忧愁”,紧接着下文写到她不担心小张被雨淋,而是担心车上的一个爱看书的小伙子,这里的忧愁不是担心被母亲看出,而是担心小伙子被雨淋。
2.可以衬托男青年的好学上进;表现徐桂青的专注好学和对男青年的担优;突显徐妈妈对女儿及他人的关爱。
3.更有利于体现小说故事情节前后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因为徐桂青并没有跟他说一句话,不了解他的情况;有利于表现当时好学上进的社会风尚;人物没有名和姓,更典型更有代表性;这也更能激起徐桂青的好奇心,受到的良好影响也更大。
4.B“既是对自己的保护”错,根据原文,林云之前没有停车让康少明搭车,是因为康少明喊她“小姑娘”,当康少明称呼她“同志”,并说出自己的“工人”身份时就答应康少明搭她的车。“同志”的称呼是一种平等和尊敬,而不是“对自己的保护”。
5.B“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下文只是提到林云“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于文无据,下文并没有继续写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而是谈论积极抓农业和工业生产的事情。
6.①用“小东西”指代林云,在嗔怪中表现康少明对她的爱恋。②“眼睛真生得高”“就只看得见”表现康少云因林云没看上自己产生的沮丧。③“特等劳动模范”既写出康少明的心理落差,也暗示了他的工作目标和决心。
7.①以“夜归”聚焦人物和故事,赞颂各群体废寝忘食的劳动热情。②以对话透露出的“上夜校”“卖余粮”“炼钢竞赛”等时代性工作生活场景,反映出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③以林云对“特等劳动模范”的景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8.B
A.“是因为‘我’读书引起了他对知识的憧憬,想和‘我’拉近距离”错误,老头和“我”说话是想说明读书无用,向“我”传达他自己的人生哲学,并非是向往知识,和“我”拉近距离。
C.“魏大爷认为小黑牛太懦弱,所以抛弃他”错误,小黑牛被抛弃一是病情太严重,二是知道太多山贼的消息,并非因为他懦弱。
D.“就主动投靠了山贼”错误,根据文本内容无法推测出小黑牛是主动投靠山贼的。
9.B “用了拟人”错误,句中“画了出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没有通感手法。
10.①对小黑牛命运的同情;②对魏大爷做法的不满;③走自己道路,不再与山贼同行的决心。
11.①为情节展开提供背景,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③用自然环境的凶险来反映人生存环境的恶劣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