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崔立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 人
崔立
①老人真的是老了。
②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③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④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⑤……
⑥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很漫长吗?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⑦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演员表演得很到位。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⑧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⑨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⑩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份是关于孩子的。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关“冬日”“太阳”“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特点,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
B.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关心老人,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
C.年轻人“触碰了老人”匆匆而过,女孩称呼老人“你”和女人称呼老人“您”,这些细节引发读者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D.文中语句多富含深意,如“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暗示女人给老人带来了温暖和感动,赞颂了人情之美。
2.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浪狗
崔立
有一天,我们楼下门口处,出现了一条流浪狗。很小的一条狗,狗毛呈白色,像是出生不久的。冬日的天,足够冷,我看着那条流浪狗,使劲地抖动着自己的头,以运动来取暖。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
我匆匆赶着去上班,也来不及多去关注它。我走过的时候,就在想,这狗,肯定是被遗弃了吧。定是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主人,嫌家里狗太多,便把它给赶了出去。说实话,我不讨厌狗,但也真没想过要养。养狗太麻烦,要喂它吃喝,给它洗澡,最主要的,还要给它安排住宿的地方。把一只狗安置在自己家里,我可想都不敢想!
晚上回来时,天还没黑。我看到那条流浪狗,还蹲在门口。不过,看起来,它似乎比我舒服一些。我上了一天的班,还饥肠辘辘的,它比我好,躺的位置上多了一只碗,碗里竟已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可能是周边的好心人舍给它的。
我上了楼。胡乱地端出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了几分钟。一个人的日子总是那么寂寥,我又想起了那条流浪狗,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我吃了几口菜,看到了里面的几块大肉。我就不再吃了,端着只碗盛上肉,下了楼,倒进流浪狗的碗中。流浪狗似乎认真看了我一眼,并且还朝我摇起了尾巴。
第二天一早,我下楼时,想着那只流浪狗,还在不在楼下。推开楼下的大铁门,流浪狗果然还在,它蜷缩着身子,躲在旁边的几株小海桐之间,借以来取暖。我看着,不觉有些心酸。我跑回了屋,想起自己还有一条不大盖的小毯子,也许,这流浪狗会用得着吧。
晚上,当我再度下班回家时,流浪狗睡觉的地方,已经多了好几条被子,它躺在那些被子中间,似乎很满足。
后来的一天,我感冒了,高烧烧到40度。我请假,到医院配了许多的药,然后就睡了一天。晚上,我昏昏沉沉地还在睡着,间或能听到窗外噼里啪啦的雨声。我的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楼下的那条流浪狗,这么大的雨,它要被淋透了吧。我是很想跑下楼去看看它,但刚直起身子,很快又躺了下去。我根本就没有气力挣扎着起来,接着,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天亮时,我醒来了,觉得神清气爽,也听不见了雨声。再摸摸额头,已经没有一点烫意,看来这感冒已经被我扛过去了。我猛然想起了那条流浪狗,快速跑到楼下,以为它一定被淋得很落魄。可是——我呆住了,流浪狗身上的毛,是干的。离它不远处,立起了一个小木屋。
结尾一:我回到楼上时,找出手机想看看时间,才发现上面的十几个未接来电,还有一条短信,是爸妈发来的。他们好像已经知道我感冒了,只说了一句,想回家,随时都回来吧。那十几个未接来电,也都是他们打的。昨天因为我想好好睡一觉,都调了静音。
我的眼眶瞬时就红了。
当年,为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所谓爱情,我固执己见地和爸妈大吵了一架,然后毅然决然地搬了出去,并且即便证明自己是错了,还是高昂着头不想低下。
结尾二:这个小木屋是谁搭的呢?我还在疑惑时,隔壁的一个年轻人告诉我,是楼下的那对老夫妻搭的,他看见他们在楼下噼噼啪啪地忙了大半天。那对老夫妻,是有名的厉害,并且又吝啬。我有些不信,他们怎么可能劳神费力去搭个什么小木屋呢?
不久。又听到一个消息,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个由一条流浪狗引发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曲折跌宕,使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了不平常的效果。
B.文中的“我”开始见到流浪狗时不大关注它,到后面却越来越想到它,说明“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
C.小说开头写狗在寒冷的冬天里,用使劲地抖动自己的头来取暖,以及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意在与后面狗得到照顾形成对比。
D.文中写“我”和邻居们为流浪狗送食物、送被盖、搭木屋等种种行为,彰显了人间自有大爱的主题。
5.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
6.作者为小说续写了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京禾
崔立
哪怕是放暑假了,女儿玩手机微信,袁依琳还是作了严格要求,晚上9点后,不能再看了!女儿点头,说,哦。
玩微信,是女班主任的建议,30多岁,很有想法的一位年轻教师。老师说,我们不能因为怕什么就不让孩子干什么,我们的掩饰和躲闪反而会促使孩子更好奇去碰触,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让孩子去接触,再做良性的引导……
老师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袁依琳从排斥,犹豫,到同意,很难形容个人心态的变化。最后袁依琳给了女儿一部手机——老公闫伟不久前淘汰的,但还能用的智能手机。
那个要求,或者说是规定,是在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产生了纰漏,被袁依琳发现的。女儿在晚上10点,还在和同学微信交流。
袁依琳当即就怒了,说,我不是说过,9点后不能再看手机了吗?
我,我是和京禾在聊。
京禾,谁是京禾?
京禾是我的好朋友,你忘了,上周你来接我,坐在她爷爷的电瓶车上,挥手和我们说再见的女孩。
哦,她,对,为什么,为什么9点后你还要和京禾聊天呢?
京禾是我的好朋友,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京禾跟的是爸爸,京禾的爸爸经常要出差,京禾这几天一个人在爷爷奶奶那里。……
女儿吭哧吭哧地说了很多,袁依琳听着像明白了,又感觉没明白,聊天,对,9 点后和父母离婚的京禾聊天,但这也不至于是女儿违规的理由啊?
妈,你要理解一个没有爸妈管,需要别人关怀别人抚慰的一颗受伤的幼小心灵的感受啊……
这回,袁依琳更惊讶,女儿竟然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的词汇,很难让人理解,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说的话。
女儿这一段时间看了许多书,看来看书还是能学到些什么的。
袁依琳也就没再说什么了。袁依琳心头更可喜的是,女儿渐渐地成长,也懂得关心人帮助人了。
女儿时不时地,还会和袁依琳说些有关京禾的事。
京禾的爸爸出差回来了。京禾的爸爸把京禾从爷爷奶奶那里接了回去。
京禾其实不愿意跟爸爸回去。
自从离婚后,京禾的爸爸脾气就变得不大好了,时常对京禾不是吼就是骂。
京禾说原来的爸爸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对妈妈好,对京禾也好。现在的爸爸,像是换了一个人。
京禾的妈妈原来还时不时地来看京禾,自从又嫁了人,就很少来看京禾了。
京禾有时也想妈妈,但只能在脑子里想妈妈。
京禾有时就在做梦时梦见妈妈……女儿把这些话儿给袁依琳说。
袁依琳眼圈红了,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孩子呀。
京禾有一次偷偷跑回了爷爷奶奶那里。京禾从家里到爷爷奶奶那里,要倒三路公交车。京禾刚到爷爷奶奶那里,京禾的爸爸就赶来了。
京禾的爸爸把京禾带了回去,又把京禾打了一顿。京禾的爸爸在打京禾的时候,京禾在哭。
京禾的爸爸打完京禾的时候,京禾的爸爸自己在哭……
袁依琳眼泪下来了。
袁依琳再也没阻止女儿晚上和京禾交流。
那一天,袁依琳对女儿说,让京禾来家里坐坐吧,明天,我多烧几个菜,给京禾尝尝。闫伟也说,是啊是啊,请她来吧。
袁依琳把京禾的事给闫伟说了,闫伟也是叹了好长一口气。
对于袁依琳的邀请,女儿原本流利的口述一下子变得吭哧吭哧起来,说,哦,哦……女儿约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约上京禾。
京禾去爷爷奶奶那儿住了。京禾的爸爸好像想通了,对京禾好了。
京禾说她喜欢现在的爸爸……
京禾一直没来家里,女儿晚上的微信交流也没有了,到9点,一准不碰手机了。
袁依琳和闫伟说起这事,挺纳闷的。再想想,女儿说的这个京禾,袁依琳真的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他们班,真的有叫京禾的女孩吗?
袁依琳想起了什么,说,是不是那天,在房间里我朝你吼了一声,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过不下去咱俩趁早离了,谁也不耽误对方!然后你说,离就离,谁怕谁啊!
袁依琳和闫伟说起这事,好一会儿,两个人沉默着。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袁依琳之所以对女儿违约聊微信不再阻止,完全是因为听女儿讲了京禾的故事,认为女儿是在关心、帮助同学。
B.女儿给袁依琳讲京禾的故事,说京禾的爸爸经常出差,说京禾没有爸妈管,是为了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C.袁依琳让女儿邀请京禾来家里做客,女儿表现的很奇怪,袁依琳和闫伟这才明白京禾的故事是女儿虚构的。
D.小说最后袁依琳和闫伟的“沉默”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各自言行的反思,二是对两人是否要选择离婚的思索。
8.下列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采用顺叙手法展开故事,其中穿插的有关“班主任”及其“微信观”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小说主要通过袁依琳和女儿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袁依琳是一个善于和孩子沟通的家长。
C.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巧妙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D.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加工上显得更加自由、灵活。
9.文中的“女儿”很会讲故事,请简要分析其所讲故事的特点。
10.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小说,请结合小说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谈谈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
1.B“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说法错误。小说批判对老人的漠视,并没有表现“当下年轻人工作、学习忙碌”和“无暇顾及老人”的内容。
2.①与前文埋下的伏笔相呼应。上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暗示老人身份的可疑,这样处理揭示了伏笔,照应了上文,使情节更符合艺术真实。②达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造成情节的波澜。③与下文“儿童募捐”在内容上形成对比,更利于揭示主题。这样处理在内容上形成强烈地反差,更利于主题的揭示。
3.①电视台原生态地呈现老人的故事,意在借一些人对老人需求的冷漠和对儿童募捐的热情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尊重和关注老年人群体。②引发人们主动思考:善念的关注对象,不应仅限于代表未来和希望的孩子,还应包括易于被忽视的老年人群体。③儿童募捐诈骗的真相提醒人们表达善心时应有防范意识。④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怀有善心、善念,但善心、善念的表达不一定要通过特殊的契机和形式(比如捐款)。很多时候,善行举手可为(比如帮扶老人)。
4.C
A.“曲折跌宕”错,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有误。本文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大的起伏,但作者设置了较多的悬念。
B.“说明‘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有误,“我”关注它是因为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D.“彰显了人间自有大爱的主题”错,本文的主题是“呼唤回家”。
5.①“小木屋”的出现,是邻居们对流浪狗照顾的进一步体现,在结构上为后续结尾做了铺垫。②“小木屋”表面上是老夫妻同情流浪狗而给它搭建的一个家,实际上是老夫妻自己把儿子赶出家门后歉疚之心的具体表现,委婉地传达了老夫妻希望儿子能够回家的愿望。
6.认为结尾一更好: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我离家在外的理由,与前文我对流浪狗的种种照顾行为相呼应;并且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人物上看,结尾表现了我敢于担当、勇于认错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我感冒时爸妈打来十几个电话,还发了一条信息,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鲜明地突出了“呼唤回家”的主题。
认为结尾二更好: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小木屋”的来历,产生了顺理成章的效果,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严谨。同时,这种大团圆的结尾也符合普通人的审美心理。②从人物上看,向来厉害又吝啬的老夫妻因同情流浪狗为它搭建一个家,突出了老夫妻对儿子的歉疚和牵挂之心,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不久,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以此突出了“回家”的主题。
7.C
A. “完全是因为……”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袁依琳不再阻止女儿违约玩微信,还有女儿的话让袁依琳感到女儿表达能力变强了的原因。
B.“是为了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错误,从小说结尾来看,女儿虚构故事是为了委婉劝告父母不要离婚。
D.“对两人是否要选择离婚的思索”错误,结尾处的“沉默”只是因为夫妻二人没想到先前的吵架给女儿造成了这么大影响,“沉默”是他们在反思自己的言行。
8.B “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袁依琳是一个善于和孩子沟通的家长”错误,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袁依琳对女儿是关心的,也是严苛的,但无法看出是善于和孩子沟通的。
9.①注重情景创设,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比如虚构京禾坐在她爷爷电瓶车上挥手再见的出场情景;②注重细节,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比如“京禾的爸爸打完京禾的时候,自己也在哭”等;③注重选用典型情节,引起父母警醒,比如爸爸脾气变差吼骂京禾,妈妈再嫁、京禾偷跑、爸爸打京禾等。
10.①父母要重视营造与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②父母与子女都应学会沟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关爱;③面对诸如微信等事物,师长要因势利导,不可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