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1 16:05:15

文档简介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九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据《淮南子·要略》记载:“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
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
侯,故商鞅之法生焉。”由此可知,该书认为秦国
A.具备法家变革的土壤
B.社会道德水平低下
C.落后的民风催生变法
D.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董仲舒的政治礼法架构,始终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构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智慧与
历史信仰。这个“中心”指的是
A.儒家学说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大一统”
3.表1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表1
措施方面
具体内容
政治
特设政事堂: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之弊
经济
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
考试制度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A.“文景之治”
B.“开元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4.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们从唐朝学者“尚法”的天花板中,开创出“尚意”书风,给书坛带来了一
缕清风,他们倡导书法注重意趣,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以下作品与这一创作风格相一致的是
园故长
唑斐长眠
也置下
親因可
同教向吊
思以其
以眾以
钱離M廖
合瞪家
或畔
教以教
年供田
要教人
事”凰贺
古或八何
才、
褒春十
冷敏也
潍啥式事
装青
火秋五
A
B
C
D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23-249A·
5.元朝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上设有江南道行御史台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此外,在全国
还划分了二十二个监察区域,并设置了相应的肃政廉访司。据此可知,元朝
A.监察体制较为完善
B.行政机构实现重组
C.地方权力逐渐膨胀
D.御史台权力被削弱
6.据学者统计,到明朝后期,苏州府有40%~50%的人住在苏州城里,有30%~40%的人住在
苏州城附近,住在乡下的人只有10%一20%,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对此理解最为
合理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B.城市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化潮流在当时已席卷全国
D.苏州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7.有学者曾指出: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万银元(约合2625万英镑)流人中国,而
1808年到1856年之间,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贸易的天平显然由于“繁荣”的鸦片贸易而
倾斜了。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国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B.鸦片走私贸易产生的恶劣影响
C.清王朝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D.西方在中西贸易中的顺差扩大
8.魏源主持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
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
产生。这可用于说明
A.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
B.《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
C.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
D.东亚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文化层面
9.戊戌变法伊始,康有为就把矛头直指传统的官僚体制,当李鸿章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列尽
废乎?”康有为明确表示:“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当康有为奉诏请训,荣禄问其如何
改革时,康有为回答:“杀二三品以上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由此可见,康有为主张的变法
A.具有民主色彩
B.符合晚清实际
C.带有激进特点
D.违背变法初衷
1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C.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11.1921年8月1日,蔡和森在《新青年》上发表评论,认为“劳动解放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问题,乃是一个世界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乃是国际的社会主义,我们绝不要带
地域的民族色彩。…中国的阶级战争,就是国际的阶级战争”。据此可知,蔡和森认为
A.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国际性
B.中国的革命必须走国际路线
C.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劳动解放
D.中共的革命方式为阶级斗争
12.五四运动之后,全国掀起“罢课、罢教、罢工、罢市种种风潮,同时各种白话小刊物也风起云
涌”,“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家族运动种种潮流日盛一日”。据此可推知
A.新文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的影响较为广泛
D.民主和科学思想深人人心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
+23-249A+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2.D3.D4.C5.A6.A7.B8.B9.C10.C11.A12.C13.B14.C15.A16.B
17.(1)历史使命:抗击西方列强侵略。(2分)
原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无力独立镇压太平天国):西方列强侵略特权受到威胁(扩大侵略的需要);太平
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具有明显的共同利益。(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数量庞大,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农民阶级朴素的家国情怀感染和激励了其
他阶级的反侵略斗争;农民阶级的探索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宝贵启示;(4分,答出两点即可)农
民阶级容易产生盲目排外倾向,不能领导反侵略斗争取得胜利;通过建立工农联盟,农民阶级可以发挥革命
主力军的作用。(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交流的表现: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造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中国传统
观念的变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冲突的表现:封建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科技;民间对西方文化的排斥。(2分,答出一点即可)
(2)原因: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近代教育、传媒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的学习不断深人:科学
救国的理念:科学社成员的支持。(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
近代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保障国防安全建设的需要;苏联工业化
经验的示范。(6分)
(2)变化: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主张工农业并重与协调发展。(2分)
背景: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一五”计划后期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
立;国际环境趋于缓和;苏联工业化模式弊端凸显的影响;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深人发展。(4分,答出两
点即可)
20.示例
主题: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历了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的趋势。(2分)
阐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它与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和官方正统思想儒学构建起了“三教并立”的
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本土化,在民间得到迅速传播,威胁到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隋朝时期,需
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
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两宋时期,朱熹等人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将儒学世俗化、思辨
化,“三教合流”趋势进一步得到发展。(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过不断演化、相互借鉴与交融,体现出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的特征
(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3-249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