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教案
【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上册 第12课《保护文物》
【教学主题】综合、探究课欣赏课件。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
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同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回、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相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保护文物》是六年级的一节综合、探究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这些伟大的艺术是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从而认识到,爱我中华,保护好国宝是我们新一代神圣的职责.本课的设计是从四个方面来设计的:了解文物、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文物、画一画文物。在走进博物馆的环节中,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唤醒孩子的责任,我先让学生走进故宫珍藏,然后用视频播放圆明园的原貌,在呈现火烧圆明园,最后出现被挪走的文物,教育孩子不忘国耻,奋发图强,进一步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绘制文物,制作宣传小报。
【所需要条件】
1、教具准备:教学图片、影像资料或课件。
2、学具准备:绘画工具等。
【评价任务】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教师应多加鼓励与帮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中央电视台鉴宝现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
俗话说盛世藏宝,乱世藏金。现在国家安定、人民富足,喜欢收藏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人说现在是全民收藏的时代,全国有七千多万藏友,电视上也有众多的鉴宝节目,这里说的宝大多数时候指的都是历朝历代的文物,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民族的文物。
引出课题——《保护文物》
二、讲授新课:
说到保护文物,你们知道什么是文物吗?
阅读课本P26第一、二两节。了解文物的范围。
1、欣赏收集到的文物图片资料,教师边引导看图,边讲解。
(1)中共一大会址 1920年
和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谁能举一下我们自己身边的例子?
绘画大师李可染的故居,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2)五彩鱼藻纹瓷罐 明
(3)黄花梨圈椅 明
(4)玉凤 商
各个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5)龙门石窟大佛 唐
(6)齐景帝陵墓麒麟 南北朝齐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物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举个身边的例子:狮子山汉墓兵马俑,楚王山千佛洞,东坡黄楼,云龙山放鹤亭,兴化寺北魏佛像,徐州汉画像石……
2、小组讨论,感受文物的美感,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教师作适当小结
5、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三、课堂小结
资料:徐州,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十二,尧封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项羽亦曾在此建都,三国时为徐州州治,清代为府治。自古兵家必争,是有名的军事战略要地。文物古迹有汉代戏马台遗址、兴化寺、大土岩、淮海战役烈士陵园,还有汉墓多处,出土有汉画象石、兵马俑、银镂玉衣等。所辖沛县有元代摹刻刘邦“大风歌”碑。
【教学反思】
《保护文物》是六年级的一节综合、探究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这些伟大的艺术是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从而认识到,爱我中华,保护好国宝是我们新一代神圣的职责.本课的设计是从四个方面来设计的:了解文物、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文物、画一画文物。在走进博物馆的环节中,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唤醒孩子的责任,我先让学生走进故宫珍藏,然后用视频播放圆明园的原貌,在呈现火烧圆明园,最后出现被挪走的文物,教育孩子不忘国耻,奋发图强,进一步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