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6 课《老山界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欺侮(wǔ)攀谈(pān)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澎湃(bài)疲倦(juàn)倾斜(qīng)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老山界
【解析】【分析】歇脚读xiē,盛饭读chéng,澎湃读pài。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的认读和正确书写。平时多读多记,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
A.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离笆都是枯竹编成的。
B.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俏壁上,马爬不上去。
C.像春蚕在嘴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D.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
【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老山界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A:应改为篱笆;
B:应改为峭壁;
C:应改为咀嚼。
故答案为:D。
【点评】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
3.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攀谈:拉扯、闲谈。这里指主动设法与人交谈。
B.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罕见的景象。
C.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D.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骨碌:滚动。这里是滚下去的意思。
【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老山界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特定语境中词语含义的理解。B项中的“奇观”意思是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其它几项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
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类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
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是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
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模的报告。
C.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他也坚持向上登。
【答案】C
【知识点】老山界;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语序不当,应改为“内蒙古草原的七月”;
B:搭配不当,应去掉“和倾听着”;
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尽管……也……”。
故答案为:C。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5.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B.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C.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D.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答案】D
【知识点】引号;老山界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考查。A、B、C三项中的引号都是表特殊含义; 而D项中的引号是转述别人的话。
故答案为:D。
【点评】标点符号的题目重在平时要记住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在阅读中,写作中 做有心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6.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 )
A.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风狂舞。
B.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
C.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D.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答案】A
【知识点】老山界;比喻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和掌握修辞手法,并能准确辨析。
A项中“仿佛”一词虽然是比喻词,但本句不符合比喻的定义,不是比喻句。B、C、D三项都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7.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②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③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④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⑤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A.③⑤①⑥④② B.③⑥④②⑤①
C.⑤④①⑥②③ D.⑤①④⑥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可以看出这是描写夜景的文字,因此可以确定首句是⑤,写夜里被冻得醒来;然后是④句,努力想入睡却不能,因此引发下面的夜景描写;因为是躺着的角度,所以看景物,先看到的是①,自上而下,后是⑥和②,最后是③。排列顺序是⑤④①⑥②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9.选文第③~⑥段是对红军战士的什么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们的什么精神?
10.“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中“缀”换成“挂”可否?为什么?
11.说说文中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2.慢品细读,你会发现选段有抒情的成分。试举例说明。
【答案】8.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9.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不可以,因为“缀”用得比“挂”生动,写出了当时黑夜天空的美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高大、险峻,表现了红军身处险境时不怕困难、镇定乐观的精神。
12.示例:如第①段,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山腰夜景及红军战士就地睡觉的描写,抒发了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语言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⑶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⑷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⑸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本叙写的主要人物是红军战士。事件先由第②段中“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可知是:星夜行军;后来是第⑧段“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可知是在山上夜宿。据此可概括为: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分析。第③~⑥段写红军战士说的话和笑声,因此语言描写。结合“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可知,这座山很陡,很难爬,③~⑥段的语言描写中,大家都在互相鼓励,由此看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本题考查词语运用。首先明确“不能更换”。“缀”有点缀装饰之意,更符合语境,比“挂”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写出了当时黑夜天空繁星闪烁的美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语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是环境描写。从修辞手法看,是比喻句。作者把“巨人”喻“山峰”,把“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景象,侧面写出红军战士爬山的艰苦与危险。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红军战士乐观、豪迈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也突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1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要求找出有抒情意味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如,第①中“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表现了“我”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是借景抒情,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表达了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赞美之情。
阅读鉴赏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
征纪念碑、亭。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汩汨;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1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①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②
③ 神秘肃穆
④ 奇妙
14.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15.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意?
16.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
【答案】13.兴奋;惊奇;纪念碑前;山脊上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山界”比作“母腹”,将“老山门”比作“产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和老山门地形上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15.翻越老山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感受到当年红军在此行军时的精神,内心受到感染和净化,如获新生。
16.本文主要写了游历老山界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致,为了突出攀登老山界之后“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这一感受;《老山界》一文主要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豪情,宣扬红军长征的意义。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时应从两篇文章的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与题干的具体要求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注意表达时用词的简洁、连贯。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依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可知“兴奋”;依据第三段的“立于碑前”可知地点“纪念碑前”;第六段的第一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可知地点是“山脊上”。
故答案为: 兴奋;惊奇;纪念碑前;山脊上
14.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老山界、老山门是本体,母腹、产道则是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老山门的地形上的特点,引出下文的议论蓄势。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山界”比作“母腹”,将“老山门”比作“产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和老山门地形上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1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这句话处在文末,升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作者老山界之行的真实感受。重走长征路,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感受红军战士伟岸的身躯、高尚的情操,使作者一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故答案为: 翻越老山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感受到当年红军在此行军时的精神,内心受到感染和净化,如获新生。
16.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老山界》一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走老山界》是一篇写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重温老一辈革命者历尽万难、敢于献身精神。进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故答案为: 本文主要写了游历老山界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致,为了突出攀登老山界之后“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这一感受;《老山界》一文主要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豪情,宣扬红军长征的意义。
三、综合运用
1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材料二:当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这竟成了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请你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长征精神”。
(2)活动中,班长播放了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学生们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有人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这一班人徒步西行北上,大张声势,纯属作秀!”
请你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以上观点进行反驳。
【答案】(1)“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⑤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2)示例:我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很方便,生活也很舒适,但我们中不少人恰恰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缺乏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重走长. 征路,可以唤起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材料一中的警卫员临死之前,手里还有一块银元,这是他要交的学费,可知长征精神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材料二中战士们只能吃皮带野菜,但他们却还是唱着歌,可知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⑵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表达。观点是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可以围绕着“当前不少人缺少吃苦精神,缺少承受挫折的勇气,重走长征路可以弘扬长征精神”来表述。
故答案为:⑴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⑤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⑵ 我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很方便,生活也很舒适,但我们中不少人恰恰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缺乏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重走长. 征路,可以唤起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⑵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应考的需要,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8.学习了《老山界》后,某班开展了“长征”主题文学沙龙,下面是小王同学写下的感想,请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读完《老山界》,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攀登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互相鼓励的话语。③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是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长征精神,去( )长征精神,去发扬长征精神。
(1)上面的语段①②③句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2)小王漏写了一个词,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 )中。
A.传递 B.传播 C.继承 D.传承
【答案】(1)③句,应改为: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①句,应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C
【知识点】同义词;近义词;引号;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③句,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长征”后加“之歌”;①句,段首引用一句话,独立成句,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2)“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播”与“精神”搭配不当。“继承”是多义词: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等) ;②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③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且“感受——继承——发扬”是递进的关系,故应选“继承”。
故答案为:⑴③句,应改为: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①句,应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C
【点评】⑴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标点符号的考查,除了要根据每一种符号的使用方法外,还要根据具体语境仔细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来体会。
⑵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6 课《老山界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欺侮(wǔ)攀谈(pān)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澎湃(bài)疲倦(juàn)倾斜(qī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
A.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离笆都是枯竹编成的。
B.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俏壁上,马爬不上去。
C.像春蚕在嘴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D.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
3.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攀谈:拉扯、闲谈。这里指主动设法与人交谈。
B.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罕见的景象。
C.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D.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骨碌:滚动。这里是滚下去的意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模的报告。
C.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他也坚持向上登。
5.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B.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C.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D.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6.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 )
A.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风狂舞。
B.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
C.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D.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②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③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④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⑤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A.③⑤①⑥④② B.③⑥④②⑤①
C.⑤④①⑥②③ D.⑤①④⑥②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9.选文第③~⑥段是对红军战士的什么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们的什么精神?
10.“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中“缀”换成“挂”可否?为什么?
11.说说文中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2.慢品细读,你会发现选段有抒情的成分。试举例说明。
阅读鉴赏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
征纪念碑、亭。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汩汨;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1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①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②
③ 神秘肃穆
④ 奇妙
14.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15.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意?
16.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
三、综合运用
1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材料二:当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这竟成了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请你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长征精神”。
(2)活动中,班长播放了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学生们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有人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这一班人徒步西行北上,大张声势,纯属作秀!”
请你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以上观点进行反驳。
18.学习了《老山界》后,某班开展了“长征”主题文学沙龙,下面是小王同学写下的感想,请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读完《老山界》,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攀登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互相鼓励的话语。③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是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长征精神,去( )长征精神,去发扬长征精神。
(1)上面的语段①②③句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2)小王漏写了一个词,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 )中。
A.传递 B.传播 C.继承 D.传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老山界
【解析】【分析】歇脚读xiē,盛饭读chéng,澎湃读pài。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的认读和正确书写。平时多读多记,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
2.【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老山界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A:应改为篱笆;
B:应改为峭壁;
C:应改为咀嚼。
故答案为:D。
【点评】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
3.【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老山界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特定语境中词语含义的理解。B项中的“奇观”意思是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其它几项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
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类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
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是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
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4.【答案】C
【知识点】老山界;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语序不当,应改为“内蒙古草原的七月”;
B:搭配不当,应去掉“和倾听着”;
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尽管……也……”。
故答案为:C。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5.【答案】D
【知识点】引号;老山界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考查。A、B、C三项中的引号都是表特殊含义; 而D项中的引号是转述别人的话。
故答案为:D。
【点评】标点符号的题目重在平时要记住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在阅读中,写作中 做有心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6.【答案】A
【知识点】老山界;比喻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和掌握修辞手法,并能准确辨析。
A项中“仿佛”一词虽然是比喻词,但本句不符合比喻的定义,不是比喻句。B、C、D三项都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可以看出这是描写夜景的文字,因此可以确定首句是⑤,写夜里被冻得醒来;然后是④句,努力想入睡却不能,因此引发下面的夜景描写;因为是躺着的角度,所以看景物,先看到的是①,自上而下,后是⑥和②,最后是③。排列顺序是⑤④①⑥②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答案】8.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9.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不可以,因为“缀”用得比“挂”生动,写出了当时黑夜天空的美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高大、险峻,表现了红军身处险境时不怕困难、镇定乐观的精神。
12.示例:如第①段,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山腰夜景及红军战士就地睡觉的描写,抒发了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语言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⑶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⑷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⑸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本叙写的主要人物是红军战士。事件先由第②段中“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可知是:星夜行军;后来是第⑧段“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可知是在山上夜宿。据此可概括为: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分析。第③~⑥段写红军战士说的话和笑声,因此语言描写。结合“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可知,这座山很陡,很难爬,③~⑥段的语言描写中,大家都在互相鼓励,由此看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本题考查词语运用。首先明确“不能更换”。“缀”有点缀装饰之意,更符合语境,比“挂”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写出了当时黑夜天空繁星闪烁的美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语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是环境描写。从修辞手法看,是比喻句。作者把“巨人”喻“山峰”,把“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景象,侧面写出红军战士爬山的艰苦与危险。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红军战士乐观、豪迈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也突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1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要求找出有抒情意味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如,第①中“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表现了“我”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是借景抒情,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表达了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赞美之情。
【答案】13.兴奋;惊奇;纪念碑前;山脊上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山界”比作“母腹”,将“老山门”比作“产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和老山门地形上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15.翻越老山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感受到当年红军在此行军时的精神,内心受到感染和净化,如获新生。
16.本文主要写了游历老山界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致,为了突出攀登老山界之后“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这一感受;《老山界》一文主要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豪情,宣扬红军长征的意义。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时应从两篇文章的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与题干的具体要求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注意表达时用词的简洁、连贯。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依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可知“兴奋”;依据第三段的“立于碑前”可知地点“纪念碑前”;第六段的第一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可知地点是“山脊上”。
故答案为: 兴奋;惊奇;纪念碑前;山脊上
14.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老山界、老山门是本体,母腹、产道则是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老山门的地形上的特点,引出下文的议论蓄势。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山界”比作“母腹”,将“老山门”比作“产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和老山门地形上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1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这句话处在文末,升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作者老山界之行的真实感受。重走长征路,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感受红军战士伟岸的身躯、高尚的情操,使作者一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故答案为: 翻越老山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感受到当年红军在此行军时的精神,内心受到感染和净化,如获新生。
16.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老山界》一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走老山界》是一篇写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重温老一辈革命者历尽万难、敢于献身精神。进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故答案为: 本文主要写了游历老山界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致,为了突出攀登老山界之后“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这一感受;《老山界》一文主要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豪情,宣扬红军长征的意义。
17.【答案】(1)“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⑤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2)示例:我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很方便,生活也很舒适,但我们中不少人恰恰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缺乏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重走长. 征路,可以唤起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材料一中的警卫员临死之前,手里还有一块银元,这是他要交的学费,可知长征精神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材料二中战士们只能吃皮带野菜,但他们却还是唱着歌,可知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⑵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表达。观点是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可以围绕着“当前不少人缺少吃苦精神,缺少承受挫折的勇气,重走长征路可以弘扬长征精神”来表述。
故答案为:⑴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⑤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⑵ 我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很方便,生活也很舒适,但我们中不少人恰恰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缺乏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重走长. 征路,可以唤起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⑵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应考的需要,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8.【答案】(1)③句,应改为: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①句,应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C
【知识点】同义词;近义词;引号;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③句,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长征”后加“之歌”;①句,段首引用一句话,独立成句,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2)“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播”与“精神”搭配不当。“继承”是多义词: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等) ;②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③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且“感受——继承——发扬”是递进的关系,故应选“继承”。
故答案为:⑴③句,应改为: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①句,应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C
【点评】⑴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标点符号的考查,除了要根据每一种符号的使用方法外,还要根据具体语境仔细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来体会。
⑵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