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社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dǐ) 归省(shěng) 惧惮(dàn) 怠慢(dài)
B.凫水(fú) 松懈(xiè) 撺掇(cuān) 踱来踱去(duò)
C.行辈(háng) 桕树(jiù) 一哄(hǒng) 潺潺(chán)
D.舟楫(jí) 旺相(xiàng) 漂渺(miǎo) 皎洁(jiǎo)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社戏
【解析】【分析】A项的“省”应为“xǐng”;B项的“踱”应为“duó”;C项的“哄”应为“hòng”。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社戏
【解析】【分析】A项,“脑”应为“恼”; B项,“曲”应为“屈”。C项,“肯”应为“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
B.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C.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D.老张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错用修改;社戏
【解析】【分析】“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典故,比喻求贤若渴,诚心诚意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的品质,用在校长探望老师的身上显然不合适。
【点评】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理解情况以及成语错用的掌握。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答案】D
【知识点】社戏;比喻;夸张;借代
【解析】【分析】应是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比喻修辞手法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拟人”手法是将“物”看成是“人”来写。
5.(2022八下·宁津月考)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甫”,是王叔远对自己的谦称。
C.《社戏》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晋太元中”采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此纪年法可与干支兼用,如“天启壬戌秋日”采用的就是干支年号兼用纪年法,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社戏;称谓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 “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还是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6.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答案】B
【知识点】社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B 项理解不正确。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
7.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杂文集《而已集》《坟》,等等。
【答案】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学生应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 文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坟》等。
故答案为: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8.《社戏》是一幅 的风情画;《社戏》是一曲 的人物赞歌;《社戏》是一首 的童年抒情诗。
【答案】五彩斑斓;深沉诚挚;热情洋溢;
【知识点】社戏;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提示中的喻体内容“画”“歌”“诗”,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来概括。所填词语一定要能形容修饰“画”“歌”“诗”这三个概念。
【点评】本题题干中暗含要求,直接概括情节点是不行的,要注意用词与题干的表达方式相适合。
二、阅读理解
阅读《社戏》(节选),回答问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⑤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⑦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⑧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⑨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⑩“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有改动)
9.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10.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双喜的形象特征。
11.简要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特色。
12.选出对选文的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
A.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写主要内容的。
B.第⑤段“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里“八癞子”加上引号是表明特定称谓。
C.选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老人,并不是真的小气。
D.选文主要是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的,所以显得很真切。
13.说说选文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案】9.“我们”看戏回来的途中偷煮罗汉豆吃,六一公公佯装责怪后送豆并夸赞“我”。
10.双喜形象: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根据“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来分析可知双喜是一个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的孩子。
11.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
12.D
13.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⑸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9.本题考查概括选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找出选文的记叙要素,按照“人+时+地+事(起因、经过、结果)”(写人叙事类)或“景物+特点”(写景类)的格式,归纳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本题可筛选选文第③④⑤段中双喜在“偷豆”这一情节中的表现来分析。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此句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这是比喻的修辞;“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由此可见,画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12.这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不是鲁迅,但这篇小说的背景还是和鲁迅有一定关系的,其中心思想也代表了鲁迅的思想。
1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分析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作者情感。“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是因为那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更是因为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突出“那夜”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14.拓展阅读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是全民参与,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锵锵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吃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我一直觉得,乡村戏台下,是滋生爱情的地方。戏台上,才子佳人,传情达意;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
⑤我的视线穿越了一片黑脑瓜,落到戏台上。眼睛里,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敲着耳鼓的,是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泼,机灵灵,惹人爱!花脸的唱腔,有慷慨的气韵,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听!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她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再看一场年戏。
(1)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2)读第③段中加下划线词语和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②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3)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答案】(1)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2)①[示例]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②[示例]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3)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4)【示例1】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示例2】唐山皮影戏。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⑵ ①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如: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② 此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和平时知识的拓展积累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见识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例如我们河北的地方戏有:河北梆子。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唐山皮影戏。特点是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故答案为:⑴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⑵ ①[示例]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②[示例]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⑶ 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⑷ 【示例1】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示例2】唐山皮影戏。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 ①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②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动作描写的作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和平时知识的拓展积累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见识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三、综合运用
1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答案】(1)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作为戏曲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老生|小旦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化特色;见解表述;社戏
【解析】【分析】(1)开场白,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这里可以抓住“中国传统戏曲”开宗明义,概括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即可。(2)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即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3)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考生应多了解中国戏剧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珍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社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dǐ) 归省(shěng) 惧惮(dàn) 怠慢(dài)
B.凫水(fú) 松懈(xiè) 撺掇(cuān) 踱来踱去(duò)
C.行辈(háng) 桕树(jiù) 一哄(hǒng) 潺潺(chán)
D.舟楫(jí) 旺相(xiàng) 漂渺(miǎo) 皎洁(jiǎ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
B.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C.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D.老张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5.(2022八下·宁津月考)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甫”,是王叔远对自己的谦称。
C.《社戏》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晋太元中”采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此纪年法可与干支兼用,如“天启壬戌秋日”采用的就是干支年号兼用纪年法,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6.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7.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杂文集《而已集》《坟》,等等。
8.《社戏》是一幅 的风情画;《社戏》是一曲 的人物赞歌;《社戏》是一首 的童年抒情诗。
二、阅读理解
阅读《社戏》(节选),回答问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⑤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⑦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⑧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⑨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⑩“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有改动)
9.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10.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双喜的形象特征。
11.简要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特色。
12.选出对选文的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
A.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写主要内容的。
B.第⑤段“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里“八癞子”加上引号是表明特定称谓。
C.选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老人,并不是真的小气。
D.选文主要是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的,所以显得很真切。
13.说说选文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4.拓展阅读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是全民参与,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锵锵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吃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我一直觉得,乡村戏台下,是滋生爱情的地方。戏台上,才子佳人,传情达意;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
⑤我的视线穿越了一片黑脑瓜,落到戏台上。眼睛里,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敲着耳鼓的,是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泼,机灵灵,惹人爱!花脸的唱腔,有慷慨的气韵,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听!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她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再看一场年戏。
(1)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2)读第③段中加下划线词语和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②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3)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三、综合运用
1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社戏
【解析】【分析】A项的“省”应为“xǐng”;B项的“踱”应为“duó”;C项的“哄”应为“hòng”。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社戏
【解析】【分析】A项,“脑”应为“恼”; B项,“曲”应为“屈”。C项,“肯”应为“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3.【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错用修改;社戏
【解析】【分析】“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典故,比喻求贤若渴,诚心诚意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的品质,用在校长探望老师的身上显然不合适。
【点评】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理解情况以及成语错用的掌握。
4.【答案】D
【知识点】社戏;比喻;夸张;借代
【解析】【分析】应是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比喻修辞手法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拟人”手法是将“物”看成是“人”来写。
5.【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社戏;称谓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 “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还是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6.【答案】B
【知识点】社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B 项理解不正确。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
7.【答案】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学生应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 文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坟》等。
故答案为: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8.【答案】五彩斑斓;深沉诚挚;热情洋溢;
【知识点】社戏;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提示中的喻体内容“画”“歌”“诗”,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来概括。所填词语一定要能形容修饰“画”“歌”“诗”这三个概念。
【点评】本题题干中暗含要求,直接概括情节点是不行的,要注意用词与题干的表达方式相适合。
【答案】9.“我们”看戏回来的途中偷煮罗汉豆吃,六一公公佯装责怪后送豆并夸赞“我”。
10.双喜形象: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根据“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来分析可知双喜是一个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的孩子。
11.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
12.D
13.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⑸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9.本题考查概括选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找出选文的记叙要素,按照“人+时+地+事(起因、经过、结果)”(写人叙事类)或“景物+特点”(写景类)的格式,归纳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本题可筛选选文第③④⑤段中双喜在“偷豆”这一情节中的表现来分析。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此句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这是比喻的修辞;“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由此可见,画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12.这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不是鲁迅,但这篇小说的背景还是和鲁迅有一定关系的,其中心思想也代表了鲁迅的思想。
1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分析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作者情感。“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是因为那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更是因为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突出“那夜”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14.【答案】(1)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2)①[示例]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②[示例]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3)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4)【示例1】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示例2】唐山皮影戏。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⑵ ①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如: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② 此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和平时知识的拓展积累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见识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例如我们河北的地方戏有:河北梆子。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唐山皮影戏。特点是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故答案为:⑴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⑵ ①[示例]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②[示例]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⑶ 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⑷ 【示例1】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示例2】唐山皮影戏。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 ①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②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动作描写的作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和平时知识的拓展积累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见识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15.【答案】(1)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作为戏曲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老生|小旦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化特色;见解表述;社戏
【解析】【分析】(1)开场白,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这里可以抓住“中国传统戏曲”开宗明义,概括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即可。(2)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即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3)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考生应多了解中国戏剧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珍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