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3 课《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晦暗(huì) 冗杂(rǒng) 羁绊(jī)
B.烧灼(shuó) 闭塞(sè)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沉稳(wěn)
D.思绪(xù) 震撼(hàn) 淋漓(lí) 飞溅(j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舞 沉稳 戛然而止 B.羁绊 辐射 惊心动魄
C.震撼 躁热 元气淋漓 D.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安塞腰鼓随着声音消失,各个舞者动作都戛然而止。
C.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一个人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大彻大悟,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D.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5.下面几个句子,是对排比修辞方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排比是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
B.排比是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
C.运用排比可以是句子两两相对,句式整齐,可以由两个句子构成,也可由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
D.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使被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换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7.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B.安塞腰鼓有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C.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D.本文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英武,激越。
②这种结合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纯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③后来它们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
④它又有机地糅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张弛有度,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⑤“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风格类似秧歌。
⑥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
A.⑥⑤①③②④ B.⑥①③⑤②④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②⑥①④
9.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现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第1—5段主要写 。
(2)第1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
(3)第4段“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中的“不存任何隐秘”怎样理解?
(4)读第6—8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静寂”的程度?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
11.读课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12.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渔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渔鼓这种器乐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岔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
③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等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垛字”,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暮霭中,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选自《每日新报》)
(1)本文形散神聚,一线穿珠。作者以“ ”为线索,将渔鼓艺人募捐化缘、 、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等童年往事“一线穿珠”,字里行间洋溢着 的情感。
(2)下面不属于家乡的渔鼓艺人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
A.靠着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云游四方。
B.常到村中募捐化缘,说唱的故事丰富多彩。
C.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
D.都精通口技,并以渔鼓来伴奏。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
(4)本文题目是“家乡的渔鼓”,第③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这是否离题?请谈谈理由。
(5)作者在结尾写道:“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请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奔放热烈。请你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仿照文章的写法,描写一下家乡的戏剧给人的感受。
三、综合运用
1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15.下面例句中含有两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请从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写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得抄袭例句)
示例: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备选词语:火锅 烟花 上课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注音正确;B 烧灼(zhuó)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D没有错别字。C“躁热”应为“燥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B句“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故答案为:B
【点评】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成语的“涵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4.【答案】A
【知识点】引号;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想”字后的文字不属于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表示所想的内容时,“想”后一般只用冒号不用引号。A项应去掉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5.【答案】A
【知识点】安塞腰鼓;排比
【解析】【分析】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故答案为:A
【点评】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6.【答案】C
【知识点】安塞腰鼓;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项语序不当,应该先“指出”后“纠正”。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要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7.【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本文的线索不是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而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前、中、后。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概理解。熟读课文,找出关键句,文章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
8.【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⑥⑤①写原有的安塞腰鼓的种类和特点,③②④写文武鼓的结合及其特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排序。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按如下步骤: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9.【答案】示例:这腰鼓,使迷茫的前路立即变得清晰了,使灰暗的天空立即变得清澈了,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分析例句内容和表达特点,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锣鼓无穷的魅力。其中“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是反义词。要按照:这锣鼓,使什么变得怎样了的句式仿写,要仿写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故答案为:示例:这腰鼓,使迷茫的前路立即变得清晰了,使灰暗的天空立即变得清澈了,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10.【答案】(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知识点】安塞腰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由句子“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可知1——5段主要写的是“舞姿”。
(2)叹为观止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àn wéi guān zhǐ,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结合形容对象分析句意。
(3)“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本义。
(4)读第6—8段,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故答案为:(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点评】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11.【答案】“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知识点】安塞腰鼓;文章线索
【解析】在对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的时候,一是要抓住句子的内容,二是是结合课文的整体内容和感情倾向。本题应抓住“挣脱”“冲破”“撞开”三个动词,结合前后文可知“那么一股劲”就是要“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点评】考查段意的分析和理解,应注意理解准确性,找出答案很简单。
12.【答案】成功和失败,理想和现实,崛起和颓废,都在生活和成长中,沉浮!交错!积累!腾飞!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成功和失败,理想和现实,崛起和颓废,都在生活和成长中,沉浮!交错!积累!腾飞!
【点评】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13.【答案】(1)渔鼓(家乡的渔鼓);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2)D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4)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5)“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6)略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侧面描写;比喻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引出家乡的渔鼓,第②段写童年时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第③段写当时家乡人办红白喜事都要请渔鼓艺人助兴。第④段写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第⑤段写多年后对家乡渔鼓的怀念。据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渔鼓(家乡的渔鼓)。据此答题即可。
(2)ABC说法正确。D从“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可知D“都精通口技”的说法有误。
(3)这句话把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把它比作“家乡的大运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怀念之情。而把它比作“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渔鼓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艺人们表演就是为了让人欣赏。不离题。 “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这部分内容直接表现了渔鼓艺人表演的精彩和魅力,而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则是从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5)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亲切”和“遥远”。这篇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家乡的渔鼓,叙述了和伙伴们不顾饥寒,乐而忘返去看渔鼓,欣赏渔鼓,可以说,家乡的渔鼓承载着作者对家乡温馨而快乐的记忆,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亲切”的。从“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可以看出现实中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家乡的渔鼓是遥远的。
(6)中国的戏剧种类很多,有川剧、越剧、豫剧、昆剧等,每一个剧种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抓住家乡戏剧的特定进行描写,可从演员舞台、音乐、演员装扮、演员唱腔、剧情等角度进行描写,描写要细腻,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渔鼓(家乡的渔鼓);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⑵D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⑷ 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⑸ “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⑹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及分析文章线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一般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本题考查赏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⑸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4.【答案】(1)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3)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成语的积累和运用。(2)读材料,并从中分析提炼要点。(3)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平时要注意积累。
15.【答案】【示例1】这火锅,使沉寂的味蕾在麻辣中绽放,使平静心情在畅快中沸腾。
【示例2】这烟花,使宁静的夜空立即变得喧闹起来,使暗淡的四周立即变得灿烂起来。
【示例3】这上课铃,让喧闹的校园变得安静,让散乱的思绪迅速聚拢。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首先分析例句,弄清楚例句中“变”与“不变”的内容,列出句子结构。然后选择三个备选词中最熟悉、容易表述的一个词,仿照上面的句子结构,运用两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回答即可。
仿照例句的不变的格式:“这×,使……,使……”,注意“两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这一特点,选用例词,创设恰当的语境来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1】这火锅,使沉寂的味蕾在麻辣中绽放,使平静心情在畅快中沸腾。
【示例2】这烟花,使宁静的夜空立即变得喧闹起来,使暗淡的四周立即变得灿烂起来。
【示例3】这上课铃,让喧闹的校园变得安静,让散乱的思绪迅速聚拢。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结构相似、修辞相同、内容衔接的句子。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3 课《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晦暗(huì) 冗杂(rǒng) 羁绊(jī)
B.烧灼(shuó) 闭塞(sè)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沉稳(wěn)
D.思绪(xù) 震撼(hàn) 淋漓(lí) 飞溅(jià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注音正确;B 烧灼(zhuó)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舞 沉稳 戛然而止 B.羁绊 辐射 惊心动魄
C.震撼 躁热 元气淋漓 D.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D没有错别字。C“躁热”应为“燥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安塞腰鼓随着声音消失,各个舞者动作都戛然而止。
C.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一个人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大彻大悟,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D.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B句“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故答案为:B
【点评】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成语的“涵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答案】A
【知识点】引号;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想”字后的文字不属于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表示所想的内容时,“想”后一般只用冒号不用引号。A项应去掉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5.下面几个句子,是对排比修辞方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排比是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
B.排比是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
C.运用排比可以是句子两两相对,句式整齐,可以由两个句子构成,也可由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
D.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使被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答案】A
【知识点】安塞腰鼓;排比
【解析】【分析】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故答案为:A
【点评】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换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答案】C
【知识点】安塞腰鼓;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项语序不当,应该先“指出”后“纠正”。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要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7.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B.安塞腰鼓有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C.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D.本文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本文的线索不是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而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前、中、后。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概理解。熟读课文,找出关键句,文章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英武,激越。
②这种结合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纯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③后来它们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
④它又有机地糅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张弛有度,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⑤“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风格类似秧歌。
⑥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
A.⑥⑤①③②④ B.⑥①③⑤②④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②⑥①④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⑥⑤①写原有的安塞腰鼓的种类和特点,③②④写文武鼓的结合及其特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排序。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按如下步骤: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9.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
【答案】示例:这腰鼓,使迷茫的前路立即变得清晰了,使灰暗的天空立即变得清澈了,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分析例句内容和表达特点,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锣鼓无穷的魅力。其中“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是反义词。要按照:这锣鼓,使什么变得怎样了的句式仿写,要仿写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故答案为:示例:这腰鼓,使迷茫的前路立即变得清晰了,使灰暗的天空立即变得清澈了,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现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第1—5段主要写 。
(2)第1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
(3)第4段“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中的“不存任何隐秘”怎样理解?
(4)读第6—8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静寂”的程度?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
【答案】(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知识点】安塞腰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由句子“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可知1——5段主要写的是“舞姿”。
(2)叹为观止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àn wéi guān zhǐ,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结合形容对象分析句意。
(3)“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本义。
(4)读第6—8段,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故答案为:(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点评】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11.读课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答案】“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知识点】安塞腰鼓;文章线索
【解析】在对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的时候,一是要抓住句子的内容,二是是结合课文的整体内容和感情倾向。本题应抓住“挣脱”“冲破”“撞开”三个动词,结合前后文可知“那么一股劲”就是要“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点评】考查段意的分析和理解,应注意理解准确性,找出答案很简单。
12.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
【答案】成功和失败,理想和现实,崛起和颓废,都在生活和成长中,沉浮!交错!积累!腾飞!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成功和失败,理想和现实,崛起和颓废,都在生活和成长中,沉浮!交错!积累!腾飞!
【点评】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渔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渔鼓这种器乐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岔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
③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等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垛字”,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暮霭中,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选自《每日新报》)
(1)本文形散神聚,一线穿珠。作者以“ ”为线索,将渔鼓艺人募捐化缘、 、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等童年往事“一线穿珠”,字里行间洋溢着 的情感。
(2)下面不属于家乡的渔鼓艺人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
A.靠着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云游四方。
B.常到村中募捐化缘,说唱的故事丰富多彩。
C.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
D.都精通口技,并以渔鼓来伴奏。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
(4)本文题目是“家乡的渔鼓”,第③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这是否离题?请谈谈理由。
(5)作者在结尾写道:“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请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奔放热烈。请你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仿照文章的写法,描写一下家乡的戏剧给人的感受。
【答案】(1)渔鼓(家乡的渔鼓);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2)D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4)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5)“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6)略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侧面描写;比喻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引出家乡的渔鼓,第②段写童年时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第③段写当时家乡人办红白喜事都要请渔鼓艺人助兴。第④段写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第⑤段写多年后对家乡渔鼓的怀念。据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渔鼓(家乡的渔鼓)。据此答题即可。
(2)ABC说法正确。D从“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可知D“都精通口技”的说法有误。
(3)这句话把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把它比作“家乡的大运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怀念之情。而把它比作“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渔鼓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艺人们表演就是为了让人欣赏。不离题。 “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这部分内容直接表现了渔鼓艺人表演的精彩和魅力,而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则是从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5)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亲切”和“遥远”。这篇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家乡的渔鼓,叙述了和伙伴们不顾饥寒,乐而忘返去看渔鼓,欣赏渔鼓,可以说,家乡的渔鼓承载着作者对家乡温馨而快乐的记忆,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亲切”的。从“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可以看出现实中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家乡的渔鼓是遥远的。
(6)中国的戏剧种类很多,有川剧、越剧、豫剧、昆剧等,每一个剧种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抓住家乡戏剧的特定进行描写,可从演员舞台、音乐、演员装扮、演员唱腔、剧情等角度进行描写,描写要细腻,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渔鼓(家乡的渔鼓);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⑵D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⑷ 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⑸ “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⑹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及分析文章线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一般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本题考查赏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⑸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三、综合运用
1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答案】(1)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3)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成语的积累和运用。(2)读材料,并从中分析提炼要点。(3)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平时要注意积累。
15.下面例句中含有两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请从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写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得抄袭例句)
示例: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备选词语:火锅 烟花 上课铃
【答案】【示例1】这火锅,使沉寂的味蕾在麻辣中绽放,使平静心情在畅快中沸腾。
【示例2】这烟花,使宁静的夜空立即变得喧闹起来,使暗淡的四周立即变得灿烂起来。
【示例3】这上课铃,让喧闹的校园变得安静,让散乱的思绪迅速聚拢。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首先分析例句,弄清楚例句中“变”与“不变”的内容,列出句子结构。然后选择三个备选词中最熟悉、容易表述的一个词,仿照上面的句子结构,运用两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回答即可。
仿照例句的不变的格式:“这×,使……,使……”,注意“两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这一特点,选用例词,创设恰当的语境来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1】这火锅,使沉寂的味蕾在麻辣中绽放,使平静心情在畅快中沸腾。
【示例2】这烟花,使宁静的夜空立即变得喧闹起来,使暗淡的四周立即变得灿烂起来。
【示例3】这上课铃,让喧闹的校园变得安静,让散乱的思绪迅速聚拢。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结构相似、修辞相同、内容衔接的句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