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度下学年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蜘
儒家从个体修身出发,敦睦亲属,最后到治国、平天下。在文明的开端时期,儒家的仁爱思
想源自团体生存的需要,并与之相适应。
敏
不过,如何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爱发展到普遍的“泛爱众”,在现实中要週到诸多挑战。比
如
较朴素的挑战来自墨家,墨子认为爱和利益都存在着“交互性”,也即“给予一回报”的模式。
长
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认为儒家的亲亲思想是混乱秩序的根源。法家的韩非子指出
儒家的“家国一体”存在逻辑悖谬。
在不同思想流派的争论中,孟子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儒家对此问题思考的张力。
孟子提出“一本”说,试图理论化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孟子看来,对于兄弟之子的爱和对于
邻居家的小孩子的爱必然会有差异。不过,因为他们都是“天之生物”,在最终的意义上爱是“
本”。这种借助“天之生物”来说明世间万物一致性的背后,是儒家强调爱有普遍性。但这样的
拓
普遍性并不能取消在具体的情景下人们表达爱的方式的差异。
朱熹更为具体地说明,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所生,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因此各自
细
父母的爱与父子之爱是一致的,是“一本”,“自亲始”和“推己及人”是人类爱之整体,它们之间存
在着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所体现的道德义务上的差别,但爱不会止于亲情,否则就不能对应“天
之生物”。
孟子的“一本”说强调亲情又不限于亲情,“亲亲”是先亲己亲,“仁民”是爱施及众民,“爱物”
则进一步扩展到世间万物。那么,孟子既肯定爱之实施必然表现出先后的差别,又相信恻隐之
心之推广,就能实现普遍的爱,故“仁者,无不爱也”。在一定的意义上,孟子将家庭伦理之爱视
为“爱”的萌发、培育和扩展的基础,所以,在孟子那里,道德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扩展爱的
范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摘编自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
材料二:
儒家人伦观是中国传统家庭、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在学术思想上的反
映,而在其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实际,也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生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