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下册2.3 用沉的材料造船(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下册2.3 用沉的材料造船(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2 13: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 3.用沉的材料造船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船的研究》 课题 3.用沉的材料造船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5~6年级 ④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基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沉的材料可以造船。 2.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认识到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 科学思维 感受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探究实践 1.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重量。 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再设计”的工程设计的典型过程。 态度责任 体会到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设计制作并改进橡皮泥船和铝箔船,使其装载量达到要求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改进小船,增强船的稳定性
教学 准备 水槽、防水橡皮泥、铝箔、垫圈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1.设问: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吗? 2.了解橡皮泥和铝箔在水中的沉浮 3.聚焦问题:怎样用橡皮泥和铝箔来模拟造一艘船,让它们都能漂浮在水面 引入课题《用沉的材料造船》
二、探索 1.任务要求:我们的铝箔船、橡皮泥船要造多大才能装载20个垫圈并浮在水面上? 2. 指导画出设计图:出示各种各样船的形状,思考你的设计图可以怎么画?画出小船的侧视图,标出长、宽、高 3.学生画出设计图,并根据设计图制作橡皮泥船和铝箔船 4.测试橡皮泥船和铝箔船的装载量 指导如何测试:把造好的船轻轻放入水中,逐个放垫圈,直至小船下沉。测试橡皮泥船和铝箔船,它们能否装载20个垫圈,并记录实际的装载量,实验多次。 5.对小船进行再改进、测试,并思考总结改进的方法。
三、研讨 1. 交流研讨: (1)制作的橡皮泥小船和铝箔船能否装载20个垫圈?实际装载量是多少? (2)你们小组用了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 (3)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你们小组都用了什么办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3.认识船的稳定性: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所以工程师都会想办法改进设计增强船的稳定性。 4.延伸:认识渡船和双体帆船如何增强稳定性。 5.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 课外查找资料,认识更多不同形状的钢铁轮船,并思考它们是怎样增强本身的稳定性的?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将课堂延申至课后。
五、板书设计 3.用沉的材料造船 加宽底部 改变形状 ……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在活动手册中的表格要求学生画出橡皮泥船和铝箔船的设计图,并将两种船装载金属垫圈的测试个数记录下来。建议指导学生边活动边记录。
六、作业设计 选择题 1.改变材料的( )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A 结构 B 材质 C 重量 D 大小 2.“曹冲称象”主要利用的是( )。 A 石头的重量 B 船的载重量 C 水的浮力 D 曹冲的聪明 3.下列材料属于沉的材料是( )。 A 塑料 B 橡胶 C 陶瓷 D 泡沫 4.下列材料属于浮的材料是( )。 A 橡皮泥 B 锡箔 C 铝 D 普通沉香 5.为了让橡皮泥和锡箔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 放掉点水 B 把橡皮泥和锡箔弄弄平整 C 加工成船型 D 团成团 判断题 1.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不能造船( )。 2.钢铁制造的船不仅坚固,而且载重量可以更大( )。 3.增加船身重量和船底面积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 )。 4.用石头也能造船( )。 5.烧饭的铁锅不能浮在水面上( )。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C 2.× 2.√ 3.√ 4.√ 5.×
六、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用沉的材料造船》是本单元的第3课,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船的演变历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本课以前一节课“用浮的材料造船”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借助他们熟悉的橡皮泥以及易于加工制作的铝箔两种在水中沉的材料再次造船,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新的认知。学生通过设计制作一艘可以承载一定重量的船,再次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感受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如何增加船的载重量、控制船的行进方向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除了引出单元学习对象外,同时担负着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任务。通过让学生列举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反思 通过回顾上节课浮的材料可以造船的经历导入新课,并请学生说一说“还能用哪些材料来造船?”。根据学生的回答,聚焦问题“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吗?”,并通过钢铁造轮船的图片明确:沉的材料也可以用来造船。 活动一:用沉的材料做船。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为防止小组将橡皮泥分成几份,仅使用部分橡皮泥造船,教师在造船前要提示学生:为了公平,每组使用的橡皮泥和铝箔纸的量都要相同。 2.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小学阶段不再强调“浮力”概念,也不再具体研究浮力、重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因此,学生通过按压浮在水面上的铝箔船和橡皮泥船感受浮力,通过阅读资料卡让学生认识浮力。 我们来造船! 每一小组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船的制作 活动二:测试橡皮泥船和铝箔船的载重量。 在实验前要强调:测试过程中仍可继续改进小船,取值为小船最大的载重量。 教师在课前要做下水实验,保证提供给学生垫圈的数量足够。本节课我使用的是学生学具袋中的螺母(每人四个螺母),三个班级混合共同使用,数量充足。 学生测试船的载重量 填写记录单 板书各组橡皮泥船和铝箔船的载重情况 研讨部分从本节课学生造船经验的角度出发,学生顺利建构新知。 拓展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渡船和双体帆船的图片,思考“这样的设计对船的稳定性有什么作用?”,从而认识到:船体宽阔的底部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 三、爱牛器材使用 爱牛材料:橡皮泥、铝箔纸。 橡皮泥:橡皮泥防水,造船效果很好。 铝箔纸:本单元多节课都需用到铝箔纸,但铝箔纸易皱,造船后因为不易恢复原状而影响再次使用。建议爱牛提供的铝箔纸数量可再多一些。 【经验分享:为节省材料,我用塑料尺把学生造船后的铝箔纸刮平,由于铝箔纸延展性较好,效果不错,刮平的铝箔纸可再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