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 4.1 温度和水的变化(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 4.1 温度和水的变化(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2 13:4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热》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 《热》单元 1.温度与水的变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热》 课题 1.温度与水的变化 课时 1
核心 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及要求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5~6年级 ①知道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等都是能的形式,了解这些能的相互转化现象。②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③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知道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④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水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 科学思维 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 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 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 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 探究实践 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 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 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 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 态度责任 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 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 2.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
教学 准备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清水、温度计、记录表等。
学生:本课要求学生学会定量地描述温度,实验中他们能够发现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此外,温度变化会造成水的形态变化,可什么导致了水的温度变化呢?为什么持续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停止加热后,水不再沸腾,而且温度下降呢?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温度与热量:(预设5分钟) 1.教师出示一张烤火的图片,说说为什么会想要把手放在火焰附近呢?(预设:温暖、变热) 2.教师拿出点燃的酒精灯,让学生将手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注意保持适当距离),思考:为什么会感觉到热?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原因引导,提出点燃的酒精灯向周围散发热量,手接收了酒精灯的热量,感觉到热。教师板书:热量 4.在投影机下,教师将一支温度计放置在酒精灯火焰周围,温度计有什么变化?(预设:升高)教师演示并且提问,现在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然后教师将温度计再靠近酒精灯,学生再次读数。追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能解释一下吗?(预设:温度升高,因为点燃的酒精灯将热量传给了温度计)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 1.现在让酒精灯加热这杯水,水会有什么变化?(预设:温度会变高,会沸腾,冒气泡,变成水蒸气) 揭题:温度与水的变化。 2.研讨: 水沸腾时,有哪些现象呢?(预设:冒气泡) 沸腾时,水变成了什么?板书:水→水蒸气。 什么温度时水能沸腾?(预设 生:100℃。PPT呈现,在标准大气压时,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并且补充强调所处的环境不同,水沸腾的温度也略有不同。) 3.设计实验验证: (1)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温会怎么变?为什么会这样变? (2)如何设计实验验证? (3)水沸腾后,如停止加热,水温会怎么变?还有其他变化吗?怎么验证? (4)设计思路有了,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5)PPT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A.给水加热,开始计时,直至沸腾,记录温度。 B.沸腾后继续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 C.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 D.观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 4.学生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 水的温度变化记录表
三、研讨(预设:4分钟) 1.实验结束,请小组上台汇报交流。 2.沸腾前,水温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预设:吸收热量) 3.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停止加热,温度会降低呢?(预设:放出热量) 4.小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水会沸腾。放出热量,温度下降,水不沸腾。 5.观察一下,水沸腾时,温度是怎么变化的?(预设:学生说有变化,追问变化的幅度大吗?你发现了什么?) 6.现在你来说一说,水的沸腾过程和什么有关?为什么?(预设:热量,温度。对啊,温度达到多少水就沸腾了?如何能够让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吸收热量温度能升高。)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预设:1分钟) 那么让这杯水热量不断减少,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补充板书 水变成冰)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将课堂延申至课后。
五、板书设计 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 水在释放热量后,温度下降,形态发生变化。
六、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大约是( ),水结冰时的温度大约是( )。 A.90℃、50℃ B.100℃、0℃ C.37℃、100℃ D.0℃、100℃ 2.小红的妈妈正在烧开水,水沸腾后,对沸水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 A.继续上升 B.不变 C.下降 D.先不变再上升 3.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的温度会( )。 A.基本不变 B.上升 C.下降 D.先上升后不变 4.小林用水壶烧开水,水正在沸腾时不会发生( )现象。 A.冒白汽 B.水翻滚 C.冒大量气泡 D.温度骤降 5.如下面是小明记录的水加热后的折线图,表示水沸腾的温度段是( )。 A A—B B B—C C C—D D A—D 判断题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是因为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说明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增大 ,但重量不变( )。 3.水受热时体积膨胀 ,受冷时体积缩小( )。 4.水在0℃至4℃的范围内,呈现出“冷胀热缩 ”的现象,称为反常膨胀( )。 5.红液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1.× 2.√ 3.× 4.√ 5.√ 在线练习:http://edu.
七、课堂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通过对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的热水接触后温度变化的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二、教学反思 请学生回忆生活中加热牛奶的场景,聚焦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变热的? 活动一:预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奶温度如何变化?热水温度如何变化?”,将简单的猜测具体化,形成较完整的假设。 活动二: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在交流实验设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为了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 1.分工合作。组内人人有任务,1人计时,2人观察并读数,1人记录。 2.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将试管放入杯子中,开始计时。 3.两支温度计同时读数。 4.看懂折线图。纵坐标的数值要根据实际水温确定,知道图中要画两条线段,一条是热水的温度变化,另一条是冷水的温度变化。 5.等待过程中可画好部分折线图,节省制图时间。 【说明:教师准备材料时,试管中冷水的水量要控制,热水尽量多一些,以提升实验的效率。】 记录单 学生实验照片 研讨环节围绕上图两个问题展开,对本节课起到归纳小结的作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从而发现凉水和热水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考虑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拓展环节通过图片分享,学生了解到更多感知温度的方法,感受新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爱牛器材使用 爱牛材料:温度计、试管、多用夹子、感温粉末、温度变化记录图。 试管:塑料材质,不易损坏。 多用夹子:一头夹温度计、一头夹在杯壁或试管壁,解放学生的双手,使用方便。安装方法如下图: 感温粉末:本节课拓展环节演示时可以使用。 温度变化记录图:我请各组将数据整理到作业本的折线图中,没有使用此图。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