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肖建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惊弓之鸟
肖建国
我感觉到了,母亲今晚有些恐慌。
天上有星星,却落起细雨。这有点儿怪。雨随风走,飘飘洒洒,把周边的芦苇、香蒲、睡莲都淋得亮晶晶的。远处似有雾,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味道。
母亲说:“你大了,比你爸年轻时更强壮。”
母亲理了理羽毛,用颤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椭圆的鼻孔里透露出不安的气息。我顺着母亲的目光,看到了绿洲中的那几间草寮。那里住着更的父亲,他以采药为生,身上常年散发着淡淡的花木香。这里的百草进入暮年之时,更父会有选择地将它们收进药篓。我听花草们说过,能进更父的药篓,是一生最好的归宿。
母亲说:“你要懂得报恩。”
我懂母亲的意思。我出生不久,家里突然闯进一条大狼狗,一口咬住了父亲的脖子。我那可怜的父亲,双眼流出血泪,来不及发出一声呼叫,就离我们而去。母亲紧紧护住我,拼命呼喊。在最紧要的关头,一支利箭射穿了狼狗的头颅。
是更和他的父亲救了我们。
母亲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 这个家就由你看守了。”
母亲气息均匀,手也不再颤抖。但我不相信她是要出趟远门。
待母亲睡熟,我悄悄溜到了更父的窗下。屋内,油灯如豆,把更父与更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父子俩沉默很久,才开始说话。
更父说:“你怎么可以信口开河呢?”
更很小声地回答:“都……都是酒后妄语, 摊上祸事。”
更父说:“你是勇士, 是有名的射手。既然昨日答应了王,夸下海口说不用搭箭,只凭一张空弓就能射下天上的鸟儿,那你就应该践行你的承诺。明天你就引弓虚发,看能不能射下鸟来吧。”
更扑通跪了下来:“父亲, 我们赶紧跑吧。不然明天就是欺君之罪。”
更父立起身,用艾条拨开灯花,屋内顿时明亮了许多。我看到更父一脸凝重,眉毛要把眼眶压弯。
“跑?能跑到哪里去?对于王来说,我们都是他土地上无法移动的草木。再说了,这也不是更家子孙应有的性格。睡吧,睡吧,就像这里的杂花野草,疯长有期限,生死归自然。”
更父吹灭了油灯。
第二天醒来,母亲已不在身边。我跑到更父的草寮,同样人去屋空。我引吭长啼,展翅借力,直上云霄。
我要看看母亲飞去了哪里。
终于,我看到了我的母亲,她正在向一个平台飞去。平台上站着更和他的王,台下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他们仰脸望天,翘首以待。只有一个人低着头,他扎着头巾,穿着短葛衫,背着药篓。
在人们高亢的呼喊声中,更在平台上拉开了弓。此时,我的母亲已飞到了他们的头顶。
更闭上眼,不知这拉满空弓的手,何时该放开。
母亲飞得低了一些,她高叫几声,一声比一声凄惨,犹如我父亲双眼流出的血泪。
在母亲最后一声悲鸣中,更松开了手,弓弦震耳欲聋。
母亲垂直地掉了下去。
众人炸窝般惊呼,不敢相信。
母亲掉在了更父的药篓中。我看到更父慢慢取下药篓,把母亲抱在了怀中。
良久良久……
(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而本文别出心裁,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令读者耳目一新。
B.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迷蒙凄清的氛围,烘托了“母亲”此时的心情,为下文写“母亲”决定报恩作了铺垫。
C.小说注重以细节刻画人物内心,如“更父一脸凝重,眉毛要把眼眶压弯”写出更父在得知儿子妄语致祸时内心的沉重。
D.这篇小说以“良久……”收束全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有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
2.“能进更父的药篓, 是一生最好的归宿”,请结合文本,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并分析其作用。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有人认为是“更父”,有人认为是“母亲”,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刀客
肖建国
油灯如豆。
我努力想看清客人的脸,奈何灯光太暗。
客人从宽大的衣袖里掏出一瓶酒。见到了酒,我两眼放光。这世上没有比酒再好的东西了,包括女人。所以,我整天都晕晕乎乎过日子。
要喝酒容易,客人说,但你得有故事。
故事?我浑身上下都是传奇。我把胸脯拍得咚咚响。
那好。客人坐下来,又从衣袖里掏出两个小酒碗。这酒碗是土窑烧制的,口大底小,像撇嘴的婆娘,丑,但朴实,能装二两。
客人倒上酒,满室飘香。
我说,我到湖镇是为了找一个人,要在刀上见高低。我以为这样说,肯定能吸引客人惊异的目光,但我错了。客人把酒碗放在嘴边,使劲嗅着香气。贪婪,陶醉。我想,这家伙难道要用鼻子喝不成?
我哼一声,继续说,当然,那是30多年前,我年轻气盛。我到湖镇是找肖一刀比试磨刀的。磨刀,你懂吗?
客人用鼻子“嗯”了一声,很不屑的样子。哼!要是在30年前,我肯定会挥起手中的刀。可现在……看在酒的份上,就忍忍吧。
那年代,家家户户都要用刀。什么镰刀、菜刀、铡刀、铲刀、削刀、弯刀、砌刀、挖刀、刮刀、牛刀、砍刀、杀猪刀等。用刀的人很多,可大都不会磨,这就好比现在,人人都用电脑,但却不会维修。
我瞟了客人一眼,客人依旧嗅着他碗里的酒。
我听说肖一刀是磨刀高人,他磨的刀经久耐使,常用常新。并且还有一手“吹毛断发”的绝技。我认为这是吹牛,我家世代磨刀,从没磨出吹发而断的刃口来。故此,我跋山涉水赶到这里,想与他一较高低。
哪知来到之后,肖一刀却离开了湖镇,据说到沿海磨刀去了。那个时候,想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不像现在,打三个电话,可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当时湖镇只有邮电局有部电话,还是摇把的。摇把的,你懂不懂?
我再次瞟客人一眼,客人钉在那儿,没啥表情。这让我有些恼火。我一口干完碗里的酒说,我认为肖一刀是在有意逃避,他知道无法战胜我家传绝技,只好溜之大吉。但我却在湖镇住下来,等肖一刀回来。这是他的老巢,我就不信他不回来。
那你怎么开起客栈来了。客人终于开口了,声音啵啵响,如同刀子在水中搅动。
唉,提起这事,就伤心。我说,到湖镇来后没几年,磨刀的人越来越少。比如说镰刀渐渐被收割机所代替,铲刀、削刀、挖刀被勾机所代替,砍刀只能望山兴叹,铡刀根本没有稻草来喂。就连家家户户用的菜刀,也变成不用磨的产品,一次性消费。好在我脑子转得快,在这里开了家客栈,生意倒很好,于是我便在此落了户。
你现在还磨刀吗?客人抬起头,目光直视我。我感觉到一股灼热,还是看不清他的脸。
不磨了。
若给你一把刀,你会磨吗?客人把“会”字咬得很重。
会。
若肖一刀回来,找你比试,你敢吗?
找我比试?笑话,我都不磨了,他还会磨刀?老实讲,我现在忽然明白肖一刀当年为什么要逃避。因为,他已看穿了这个行业的死穴。只有逃,才能留下美名,并及时转行。
我为我的分析暗自叫好,我好多年没有这样自我欣赏了。
简直是一派胡言!客人恼怒了,咚地放下酒碗,你这不肖的子孙,你把世代家传绝技荒废了,可肖一刀没有;没有别人的刀来磨,肖一刀却天天在磨自己的刀,自己的刀,你知道吗?
客人越说越生气,蓦地伸出手来,以手化刀,朝我的脑袋劈来,边劈边说,这就是他的刀,他的刀!
我亲眼看见,我的脑袋一分为二。
客人并未就此住手,而是抬起腿来,脚踏凳子,以膝当石,双手抱住我的左半边脑袋,在膝盖上像磨刀一样,快速磨动起来。边磨边说,刀有两面,一面要磨,一面要打。只有打磨出来的刀,才锋利,才经久不衰。
磨完左半边,开始以手为锤,敲打右半边。说,人也一样,家传的绝技不能丢,丢了就等于背叛。日子越过越好,更要留下古老的技艺,让后辈儿孙在惊叹中,认识我们的祖宗。
说完,他把打磨过的左脑与右脑猛地合在了一起。我一阵剧痛,从迷糊中清醒过来。
看着桌上渐渐暗淡的烛光,我不明白我干嘛放着好好的电灯不用,而要点燃蜡烛。我拉开电灯,明显看到桌上真的有两个小酒碗。
真是怪了。我揉着太阳穴,自言自语。就在这时,我听到门外有人高喊:
肖一刀,快开门,有人要住店了。
谁?我万分惊愕。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油灯如豆”四个字是环境描写,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氛围,另一方面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铺垫。
B.“我”喜欢喝酒是借酒浇愁,因为时代变化了,“我”曾经引以为傲的技艺无法得到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我”感到落寞、无奈。
C.小说中反复提到现在的一些事物,比如电脑、电话和各种机械,是为了和过去形成对比,表现“我”对现在社会进步的不满。
D.小说中客人给“我”磨脑袋的情节是全文的高潮,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突出了人物形象,为小说增加奇幻色彩,并借客人之口揭示小说的主题。
5.请简要说明小说中“客人”和“我”是什么关系,并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6.开头说“油灯如豆”,结尾处又说是“点燃蜡烛”,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头
肖建国
晚风从东江里吹上来,天就黑了。
村头约我,出去走走。
这是我驻村的第一天,这地儿叫吊鸭沥回眸村,我上午想找村长了解下情况。妇女主任盼娣说,村头不在,晚上才能回来。
我一愣。盼娣笑着解释,村头就是村长,就好比包工头一样。
听她这样一说,我也乐了。我问,其他地方也叫村头吗?盼娣说,不,只有这里。
村头叫吴贵,一米八。南方人普遍稍矮,吴贵是个例外。他说话声音有点苍老,像敲铜锣后捂住的回响。
来之前,我从多篇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他的报道。
吴贵当过兵,退伍后开加工厂,做板材生意。他的板材用木板压成,很实在。不像有些厂家,用锯末压,看起来挺漂亮,遇水一浸,就粉了。
吴贵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仅七八年的光景,就住进别墅、开起大奔。没想到前几年,他扔下城里的生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当起村头。上任两年多的时间,就为村里捐了一百多万。修村道、铺沥青、装路灯,还开挖了下水道,雨污分流,把乡村当成城市来打造。老婆骂他,图啥?村民们也有很多疑惑,怕他放长线钓大鱼,是预留先手棋。我也想问问,他那厚实胸膛里的真心话。
吊鸭沥紧依东江边,“沥”是指水沟。村名的意思,就是有水沟能放鸭子的地方。可后面为什么要附个回眸村呢?
吴贵说,是晚清一位老族长改过来的。那老族长曾中过举人,算是半个官老爷。一来,他嫌这名字的谐音太粗俗,有损村人形象。二来,这村子是从后面一个村子分出来的。他们原本瞧不起后村人,可后村人争气,无论经商做生意,还是读书做学问,都比前村强。老族长盛怒之下,让年轻人在每月祭祖时,都扭头向后看。看看后村人的荣耀,自己的衰败。久而久之,这村就叫“回眸村”了。但这是口头叫,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名。
吴贵说,那老族长,就是他高祖爷。
我俩顺着村道向外走,新铺成的沥青路面充满弹性,落脚无声。两旁的民房很多已租赁出去,有办民宿的,也有开书吧、咖啡厅的。各家的招牌很有意思,像云中客栈、邂逅时光、一品花堂等,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吴贵说,四年前,他回到村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垃圾成堆。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留下的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被抛荒,让人倍感恓惶。他在村里转了三圈,总想寻找点什么。最后在村小学停住脚。小学早已合并,校舍无人照管,像萎缩多病的老人。当年他上学时,因交不起书杂费,校长就说,那你每天来值日,为同学们敲敲钟吧。他敲钟很认真,当——当——当——,预备铃声均匀、悠长,送到每家每户。村民、学生一听,就知道要上课了。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敲一辈子钟,多好。
那棵香樟还在,可树上的铁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铁环摩挲的印痕。院内荒草满园,蒌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他蹲下来,奋力扯着荒草,为自己扯出一片空净之地。那一晚,他把奔驰车开进校园内,打开顶窗,让星星伴月光洒进来。他在车里呆了一宿。吴贵说,就是那个晚上,让他决定回来。
过年祭祖,趁年轻人都在祠堂,他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回来当村头,让回眸村旧貌换新颜。
话没讲完,就引来一阵哄笑。他让大家尽情地笑,待笑够了、笑累了,才苍苍地说,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回来。我希望当我能力用尽时,你们能帮上一把。
一席话,说得祠堂内一片寂静。
挑起村头的担子,吴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修村道,修到潘茂才门口。老人出来了,拄着拐杖,不准修。
吴贵说,潘爷,不用你花钱,把泥巴路修成沥青路,好走。
潘茂才摇摇头,寸土不让。动了风水,会死人的!老人坚持自己的理由。吴贵费尽口舌,并找人来劝说,都无济于事。
那真叫一个难啊!吴贵仰天长叹。
听说,老人还拿出军刀对抗。我小声问。
吴贵苦笑着摇摇头。
出了村庄,外面就是一片片稻田。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稻香,顿觉神清气爽。原有的田埂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
吴贵说,呆在学校的那晚,他想了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要让城里的高跟鞋,在乡野间敲响。
我问,值吗?
吴贵说,你听——
田野间,有人在黑暗中唱歌。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他们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跟着一起汪汪地叫。
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吴贵反问我,你这样下来,值吗?
没想到他有这样一问。刹那间,我俩一起笑了。
笑声伴着稻香,在夜色中迅速荡漾开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吴贵用木板压成的板材“很实在”,一语双关,表现了他的人品,后文他在祠堂里说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疑惑、妻子的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吴贵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无私奉献、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高尚。
C.小说的语言简洁晓畅又不乏生动形象,如“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中的“钻”字,生动地写出了城里人生活的压抑。
D.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以“我”和村头沿着村道出去走走为暗线,通过谈话和穿插介绍,交代了吴贵回村原因和取得的成绩。
8.文中画线的句子自然环境描写很传神,请分析其作用。
9.结尾处我和吴贵都问对方“值吗?”,小说中未直接回答,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答案。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巧妙地写出来的。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棚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教师出身,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才使得黄金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出季献民。
C.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的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D.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追求内心的安宁,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在笛声中昙花开放,把昙花置于夜的常态背景之下,展开对昙花描写,语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叠词又融入了视觉和嗅觉。
D.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意义深刻,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12.“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13.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答案】
B“为下文写‘母亲’决定报恩作了铺垫”错。开头的景色描写“天上有星星,却落起细雨。这有点儿怪。雨随风走,飘飘洒洒,把周边的芦苇、香蒲、睡莲都淋得亮晶晶的。远处似有雾,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味道”,只是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看不出与后面“报恩”的关系。
含意:花草们认为在生命行将终结时,能被收进更父的药篓,自己的生命便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作用:①从侧面凸显了更父善待生灵、珍视生命的形象;②为下文写“母亲”舍身报恩掉进更父药篓的情节埋下伏笔。
3.观点一:“母亲”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标题看,“惊弓之鸟”点明主人公是身为鸟类的“母亲”;②从情节看,小说以“母亲”报恩为主要情节;③从主题看,以“母亲”为主人公,能更好体现报恩的主题。
观点二:“更父”是主人公。理由:①从篇幅看,“更父”是全文着墨最多的形象;②从情节看,母亲的报恩源于“更父”的施恩;③从主题看,以“更父”为主人公,可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深刻。
4.C“表现‘我’对现在社会进步的不满”错误。小说中反复提到现在的一些事物,给传统技艺带来冲击,“我”感到无奈与不舍,表达坚守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5.关系:“客人”和“我”是同一个人,就是肖一刀;“客人”是“我”醉酒后幻想出来的人物,可以算作是“我”的另一重人格化身。
“我”的形象:①“我”曾经是一个磨刀高手,磨刀技艺高超,并对自己的技艺引以为傲;时代变化了,“我”改行做了一个客栈老板,整日借酒消愁。②“我”对自己丢了家传绝技,传统手艺人无用武之地感到悲愤、痛苦又无奈。③“我”内心认为传统技艺不能随着时代巨变而没落,应该保留和传承下去。
6.①情节设置合乎情理:“我”酒醉后,误认蜡烛为油灯。②突出人物形象:“我”在夜晚来临时下意识地点燃蜡烛,表明“我”对传统的留恋。③符合情节发展:首尾呼应,描写对象的变化表明了人物从醉酒到清醒,从追忆到现实的转变。④凸显小说主题: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没落,感到无奈与不舍,表达坚守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⑤这种设计巧妙合理,吸引读者思考,使读者心领神会的同时,获得阅读的乐趣。
7.D“以‘我’和村头沿着村道出去走走为暗线”错误,这是小说的明线,暗线应该是村头决定回村以及在乡村搞建设的经过。
8.①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里:描写了村小学荒凉破败,烘托了吴贵的失落感;
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刺激吴贵决心回乡建设村庄。
③突出主题:与后来的美丽景象形成对比,使主题更突出。
9.①结尾部分用景物描写,渲染出了欢乐温馨的氛围,含蓄巧妙地写出了两人都觉得值;
②文末“一起笑了”,写出了他们对村庄巨变的欣慰,间接写出两人都觉得值;
③文中通过前后对比,写村子旧貌换新颜,用事实回答了两人都觉得值。
D“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错误。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同时也看出,来之前黄金只是靠养花来追求金钱的人。
B“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错误。结合“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校长也真说对了”等分析,此处“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说法主观臆测,文中校长和季献民不存在对比反衬关系。
12.①8岁时,能准确判断学校校园墙角不适合种“白鹤仙”,可谓“绝活”。
②养品种一般的蝴蝶兰,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可谓“绝活”。
③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并通过“嫁接”的方式,让昙花比别人的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可谓“绝活”。
④黄金搞嫁接,即便不是一类的花,也可以把它们“嫁上”,可谓“绝活”。
13.①人生更需要有精神追求。黄金养花是为了生活,而季献民是为了观赏;黄金养花是为了卖给别人,而季献民养花不卖,只送人。
②无私共享技艺不仅能促进技艺的提高,而且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黄金担心养花的技艺外露,而季献民是高兴地愿意和别人共赏技艺。
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黄金养花是通过人工干预让昙花白天开放、通过嫁接的方式改变花木本性、追求新奇;而季献民是顺应花木本性,赢得花儿的最美开放。
④人生应懂得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事物。黄金把养花当作谋生的手段、花木是其赚钱的工具,不存在感恩;季献民尊重花木,认为花木有灵,懂得感恩。
⑤要尊重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事物。黄金养花不懂得尊重或爱惜花;而季献民则是用爱和珍惜在养花,是真正尊重并珍惜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