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学情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族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快乐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吴忠豪教授指出:所谓“有新鲜感词句”,是指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口头书面语言中从来不用的词语或句子。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积累那些陌生、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将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盈结合起来。 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段,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语文的学习内容也由词语向篇章过渡。因此要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初步养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积累,通过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理解课文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艳”等10个生字,会写“服、装”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的地方。 3.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修改
一、学习“篇章页”,明确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你会发现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一张“篇章页”,请同学们看一看上面的图画,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篇章页告诉了我们这个单元描绘的是 学校生活,这是人文主题。旁边的字提示我们“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板书:新鲜感。) 3.什么是新鲜感呢,请跟随老师一同学习第一篇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 》(板书:课题。)从中体会那些新鲜的事物和语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习的图片;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短暂而又漫长的暑假生活,你们又长高了,更懂事了。今天来学校时,你们细心观察过我们熟悉的校园了吗? 2.学生描述场景;久别的校园如今给你的感受怎样? 3.揭题,板书课题;是啊!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明亮的窗户,宽敞的教室,还有我们在操场上留下的欢声笑语……无不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初读课文,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 ——”划下相关句子。 反馈预习作业,以学定教,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习—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1)学写“服”“装”。 (2)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怎么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了。(关注字的结构) (3)生一边分析,师一边范写。(“服”注意左窄右宽,“装”上窄下宽,提醒压线笔的位置)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你们了解这些民族吗?出示资料。其他同学有没有关于少数民族的见闻?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我们来看一首简约版的《爱我中华》MV,里面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看完后,你们会对他们有一些大致的了解。然后请大家来说说感想。 3.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师:大家都提出了初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非常好!这样一所特别的学校,你见过吗 是啊,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同,那么新鲜。现在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也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示例:早晨,从小河边,从田野里,从马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壮族的,有苗族的,有哈尼族的,还彝族的。 6.第一自然段中,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哪些这样的句子让你感到很新鲜呢?; ◆同学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从这里你看到一群怎样的小学生? (三个“向”连用,三种行为表现——喜爱、礼貌和尊敬、爱戴,内心非常愉快。) 2.朗读训练。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多彩,多民族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 下课时,热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