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突破练7 小说阅读(作用类题目)
(赋分30分 用时40分钟)
一、(2022·内蒙古通辽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六月的话题
铁 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一九四九年前达师傅做过地下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款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地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下午几点到 ”史副局长又问。“四点半。”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在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地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让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 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会上班时间买煤饼 ”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 ”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他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
“不是我写的,我怎敢作主领钱、买墩布 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秃了,也该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 ”史副局长强调了“是”字。
“你怎么还不信 不客气地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 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你手里 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被一件更重要的事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 他又觉得已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年11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B.“……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这句以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拟,突出人们对写信者的关注,增强了悬念。
C.文中两次写到史正斌质问达师傅“信是你写的 ”这明知故问的话语,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
D.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等待“莫雨”来领取汇款单时焦躁、不安的气氛。
★2.汇款单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本篇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2022·安徽芜湖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鼓书艺人
老 舍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说:“干吗不睡呀,兄弟 ”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 ”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 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
“我 ”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 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搭茬儿,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的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轻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没有得到回应后又发现他起早练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精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精彩,场面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
★5.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任务突破练7 小说阅读(作用类题目)
1.C 解析 C项,“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错,从文本语境看,史正斌的质问包含复杂的心理:既有对达师傅是否知悉写信者真相的试探,也有对达师傅“冒领”的勇气的欣赏,以及对自己畏葸不前的愧疚。说“心怀鬼胎、嫁祸于人”过于武断,“阴险狡诈”也不符合文本语境中史正斌的性格。
2.①连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小说围绕“汇款单”认领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从无人认领、引人关注到达师傅主动认领,以及认领后局里各色人等的反应,情节组织紧凑,叙述波澜起伏。②塑造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汇款单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局里众人复杂、微妙的内心。史正斌富有心机、老谋深算﹐达师傅坦然大度、无私无畏,二者构成鲜明对比。③暗示主题,突出小说主旨:汇款单从开始无人认领到最后达师傅的“主动认领”,揭示了小说主旨——伸张正义需要勇气。
3.①原文结尾的直白议论,使小说结尾蕴藉不足,缺乏审美张力。②删改后的文本以史正斌升任局长后仍隐瞒事情真相结尾,将史正斌其人具有心机、怯弱等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充分。③删改后的结尾戛然而止﹐随事件的发展而自然收束,显得干净利落,且能给读者留下更多反思与回味的空间。
4.B 解析 B项,“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他对待演出的慎重,不自然地鞠躬中有初次登台的羞涩以及赢得赞赏的激动。
5.①描写轰炸后城市的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深刻揭露日寇的战争罪行;②描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的艰难求生触动了宝庆,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③描写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6.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被人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内容。宝森的言行促成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小说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